摘要:財務管理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實踐教學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從高校財務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現狀分析入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完善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建議。
關鍵詞:財務管理;實踐教學;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5-0014-02
財務管理專業是一門既重視學科的理論性,又強調社會的實踐性和專業的操作性的學科專業。經過各學校(院)十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已經基本形成了較完善的理論教學體系。但是,面對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需求,財務管理專業的社會效果還差強人意。適時進行財務管理專業緊密聯系社會實踐的教學改革,培養素質高、技術強,具有較強適應力的應用型人才成為了現階段教學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一、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一)實踐教學學時數偏低
盡管眾多高校將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財務管理人才”,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高校沒有對該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教學環節引起足夠重視,存在著“三重兩輕”的現象,即:重理論講授,重教材知識,重課堂教學;輕社會經驗講解,輕崗位實踐教學。在教學計劃的制訂上,沒有預留足夠課時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社會經驗講解和崗位技能訓練。據統計,我國高等院校管理類專業的實踐課時比例大約為25%至30%,而實踐性比較強的財管專業該部分的學時數量僅僅占總學時數量的8%至15%,即便是以應用型為主的高校,實踐學時也不過占總學時的20%左右[1]。這與教育發達國家相去甚遠,如美國高等教育教學計劃中,實踐教學比例為75%左右;英國約為60%;而法國高等教育中每一節理論課都會配2至3節實踐課。
(二)校內實驗室建設薄弱
財務管理校內的實踐教學是指在仿真實驗室中模擬財務管理崗位流程,通過此方式使學生對財管崗位實際環境獲得初步的認識,并使學生掌握該專業崗位實際操作要領。但目前,大多數高校把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課程體系的構建和課程內容的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及教材的建設等方面確定為本專業建設的重點,而且這幾方面的建設隨著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職員工的招錄現已比較成熟,但對校內實踐教學研究與建設投入力度不夠[2]。開設財務管理專業的院校很多都是利用會計實驗室進行一些基本的核算操作和簡單設計,如從事填制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到最后編制會計報表等。當然,會計實驗模擬操作是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必備的基礎實踐技能,但對于有別于會計專業的財務管理專業更需要建設能夠體現籌資、投資及利潤分配等實驗內容的專用的財務管理綜合實驗室。顯然,當前各高校在這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夠。
(三)校外實踐基地投入不足
按照財管專業的教學培養計劃,該專業學生除校內實踐課以外,還應有到校外進行實習的環節。學生通過校外實習能夠親身感受中國企業現實的理財環境,將所學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得到應用,將理論和實踐很好地結合。但目前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校外實習效果并不盡人意,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崗位難找。目前大多數企業財務機構的設置采取的是合設模式,即:財務機構與會計機構合并,這種合并的結果極易導致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找不到對口的實習崗位。
第二,機會難遇。財務管理的業務與會計業務的不同就在于它并非經常發生。有關籌資、投資決策活動可能幾年才發生一次,發生的相關財務管理相關業務并能親自參與,對于實習學生來講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即使遇到有相關財務管理業務,又多因為其涉及籌資、投資、利潤分配等財務決策,基本都是企業高層財務管理人員負責,實習學生多被屏蔽在活動以外。
第三,實踐難學。由于企業財務資料多涉及商業機密,財務部門更屬于敏感區域,因而企業大多不愿意接受這個專業的實習學生,即使迫于某種壓力或關系無奈接受了一些實習學生,也多是提供一些憑證、賬簿等資料供學生翻閱,使實習難以達到預期目的。
(四)實踐教學師資力量匱乏
財務管理實踐教學的組織和完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實踐教學效果的好壞最終還是依賴于教師的崗位實踐水平。教學的實踐不但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財務管理理論知識,還應具有較強的財務管理崗位實踐能力。如:財務管理常用軟件運用能力、計算機的機上操作能力、解決企業財務實際問題能力等。目前的現實情況是,一方面我國大多數高校財務管理專業設置起步較晚,另一方面招生規模增長迅猛,從事財務管理專業教學的教師多數沒有受過專業正規教育及社會崗位的實際工作經歷,多數是從會計、管理的教學和研究轉為財務管理的教學和研究。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理論方面可能會較快掌握,但社會崗位實踐經驗不可能從書本上簡單獲得,且大部分教師長期在校內從事教學工作,繁重的課內教學使其沒有時間到企業去切身感受,這將會直接影響實踐教學效果。
二、完善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建議
(一)加大實踐學時比例
實踐教學即是讓學生把獲得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不可或缺的環節,是培養學生實際崗位動手能力的一個重要過程和手段。各種實踐活動對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高校首先要樹立實踐觀念,進而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掌握財務管理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具有獨立分析、解決企業財務管理相關問題的基本能力,同時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的應用型、復合型應用人才[3]。基于此種人才培養目標,結合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實踐現狀,我國高校財管專業有必要將實踐學時比重提高至30%左右,同時在實踐教學中結合所學理論,綜合培養學生的理論研究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二)加強實驗室建設
1.實驗室軟件與硬件建設。針對實驗室建設,要充分利用各學校現有的資源情況,建立專供財務管理專業學生進行實驗的實驗室,也可利用現有會計電算化實驗室進行完善,實現一室多用,或與金融等同樣需要進行實驗的專業共建綜合性實驗室。可以借鑒一些財務軟件供應商和高校聯合共建實驗室的方式,這種方式無論從軟硬件的配置還是實驗室整體規劃,企業都會有助于高校的教學資源達到最優配置[4]。軟件方面,除了社會常用的必要財務軟件之外,還可以自行開發或購置一些其他應用型軟件,如EXCEL、證券投資模擬系統等。
2.合理設計實驗內容
(1)單項實驗內容
依據財務管理理論課程的重要知識點設置一些單項實驗,包括:資金需要量預測、資本結構決策、最佳現金持有量確定、存貨經濟批量模型、貨幣時間價值計算、全面預算的編制等。
(2)綜合實驗內容
綜合實驗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在單項實驗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能夠把所學的專業知識綜合運用到實驗中去。建議設置項目投融資決策模擬設計、ERP綜合項目設計等內容[5]。
(三)強化校外實踐基地建設
1.加大院校外實習基地建設。以需求為導向,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長期、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一方面,企業可以利用高校師資力量幫助其解決財務管理中出現的某些實際問題;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現成的企業文化、辦公環境、管理體系、人力資源進而彌補校內實踐場所、實踐條件的短缺,從而達到互惠共贏。
2.多渠道安排實習企業。學校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豐富社會實踐的課堂。必須建立相應的社會實踐考核機制,以確保學生完成規定的實習任務。比如,可以采取實地抽查、電話回訪企業相關人員了解學生實習情況,對聯系不到實習單位的學生由學校統一安排集中實習,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到企業得到實踐鍛煉。
3.學生或學校與企業簽訂實習合同。加強信用建
設,積極簽訂實習合同。合同應當包括各方權利、義務及保密條款,一方面對學生、學校、企業的權利是一個保障,另一方面也能約束學生在實習環節的不當泄密行為。
(四)注重實訓師資隊伍建設
1.鼓勵理論教師深入企業實踐。一方面充分利用學生實訓機會,安排教師帶隊,讓教師借機參與財務管理實踐,另一方面利用校企合作的機會,安排教師到工商企業參加實際工作、咨詢、項目開發或員工培訓工作。積累教學所需要的職業技能、專業技術和實踐經驗,既能增加自身的實踐經驗和實際業務操作能力,又能增強校內外導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發展橫向課題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2.聘請企業中的財管實務專家充實教學崗位。相關高校應設法和本地區一些企業建立長期友好的校企合作關系,定期有選擇性地聘請企業中那些不僅有實踐經驗而且又有較高理論水平的財務管理崗位員工到學校給學生做兼職實踐指導。這樣既能充實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又能真正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3.鼓勵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鼓勵教師考取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注冊金融分析師、理財規劃師等職業資格證書,通過這些職業資格證書的考取,一方面可以使教師積累一定的學習和應試經驗,以此指導部分有考取資格證書意向的學生更好地學習;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拓寬知識領域,為后續實踐教學打下堅實基礎。當然,真正的“雙師型”教師不能固化在證書上紙上談兵,考取了相關證書也不等于就是真正的“雙師”,若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專業實踐教師,還需要時時關注財經政策,經常到企業進行調研,參與企業的實際財務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1]胡愛榮.高校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探討[J].會計之友,2008,(12).
[2]楊凌云.對構建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探討[J].考試周刊,2010,(2).
[3]馬杰,鄒曉明.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財會通訊,2010,(9).
[4]李迪.應用型本科院校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析[J].商業經濟,2012,(12).
[5]楊煥玲.應用型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研究[J].財會教育,2011,(12).
收稿日期:2013-11-02
作者簡介:邱麗娟(1972—),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齊齊哈爾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企業管理、房地產估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