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宇楓
摘 要:長期以來人們將幼兒教師的藝術能力等同于藝術教育能力的錯誤認知和社會對幼兒教育活動價值取向的偏差等,使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止步不前,甚至適得其反。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出臺,根據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性質特點,其課程改革應立足于學科本體,并兼備教育功能,可試從四個方面入手: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術教學法;豐富課堂形式,開展體驗式教學;適當增加欣賞教學及活動;升華培養學生的繪畫手工能力。
關鍵詞:學前教育;藝術領域;美術課;課程改革
近年來國家對學前教育事業的持續關注,使我國的學前教育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但在學前藝術教育方面,除了個別院校較偏重理論知識而較忽略技能外,其他大部分學前教育師資培養機構均偏重技能訓練,滿足于理論夠用技能突出的特色教育模式。以美術科目為例,在以往的美術教學中存在著教學內容的專業性過強、學生缺乏職業素養、美術課程資源開發能力弱等問題。而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環境的創設與利用、一日活動的引導與組織等能力恰恰是幼兒教師在崗位中最迫切需求的。基于這個目標,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術教學法
由于學前教育的特殊性,幼兒園的課程中并沒有像音樂、舞蹈、美術等專門的藝術學科課程,而是把藝術的方方面面滲透于活動之中,通過游戲活動的方式來組織進行。在活動的構想、游戲的環境創設組織引導等方面,最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藝術審美能力,并對幼兒在藝術方面的興趣和才能起到發現和激勵的作用。幼兒美術教學法課應密切聯系幼兒園的美術教學實際,并同見習、實習課結合起來。美術欣賞是審美能力提高的關鍵,繪畫是基礎,手工是繪畫的發展,幼兒美術教學法又是從事幼兒園美術教育必不可少的關鍵,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二、適當增加欣賞教學及活動
從前的職高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的課程內容大多只有繪畫及手工的技能學習,如,素描、簡筆畫、折紙、剪紙等,并未安排美術欣賞課程。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對美術的發展并無了解,因而常常反映出歷史底蘊缺乏,想象力匱乏的現象。在美術課中增加適當的美術欣賞,使學生對美術的各個門類和世界各個國家的美術有個大體了解,特別是對我國美術作品有一個概略的、較為系統的了解,對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感受、熱愛和初步分析、評價能力及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有很大幫助。
三、升華培養學生的繪畫能力和手工能力
兒童在成長初期,即學齡前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都極為豐富,與成人相比往往都有過之而無不及。進入中學后,
繁重的學業和封閉的生活,使孩子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都大大衰減。職高學生的藝術作品,往往都會出現呆板、千篇一律,缺乏創造力的問題。這樣的未來幼兒教師培養出的幼兒,結果也會令人堪憂。而對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和恢復,藝術學習的研習是最好的途徑。因此,對職高學生的繪畫能力訓練,其目的并非讓學生成為優秀的畫者,而是通過開展繪畫能力的訓練,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表現力及審美能力,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而手工制作課程則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與創造能力,并能培養學生嚴格、細致、準確、有毅力、有計劃等工作習慣和作風,對以后的幼兒園工作的作用也非常實際。
四、豐富課堂形式,開展體驗式教學
幼兒園教育對游戲與活動的要求遠遠高于中小學,精心設計的游戲和活動能讓幼兒在快樂中成長,獲得經驗。在美術課上,
教師若能夠采用更為豐富的課堂設計形式,將組織課堂的方法作以示范教學,并在學生中開展體驗式教學,會促進學生對教學法的理解。體驗式教學,即將課堂分出一部分時間提供給學生,由
學生自選教學內容,可以是該堂課所講內容,也可以是自己設計的教學內容(鼓勵學生自己挖掘新的教學資源),假設教育對象為學齡前兒童。體驗式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檢驗自己師范技能、教學能力的平臺和機會,教育教學能力是一個綜合能力的體現,通過指導學生進行教師角色模擬學嘗試,促進學生理解教師職業的特點,逐步培養學生熱愛學前教育事業的情感,同時幫助學生進行更為科學的自我完善,還為下一步的教育實習奠定基礎,進而縮短學生畢業后從教的適應期。
藝術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對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最大價值表現在:良好的藝術審美教育會激發、感染幼兒一般智慧和創造力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使之把眼前和未來有限和無限理智和情感物質和精神加以協調和溝通,為其日后建立完整且個性人格能力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因此,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改革的教育目標是,學生能在自身受教育的美術課中努力提高藝術修養,并且能夠以較高的藝術水準去啟迪和引導兒童的美術創造活動,從而逐漸形成尊重幼兒內在心理,遵循幼兒生長發展規律,尊重幼兒個性特征的良好的美育環境。
參考文獻:
孫琳.學前教育專業藝術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菏澤學院學報,2013(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