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樹昆
摘 要:歷史教育肩負培養學生文化素養、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方面的任務,初中歷史教師要在挖掘歷史事件中情景的基礎上,精心創設適當的環境,感染學生情緒。從創設環境氣氛,感染學生;搜集圖片,扮演角色,感受歷史人物風貌兩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情感能力。
關鍵詞:歷史;精神;教學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完成這一教學任務,教師要深刻挖掘歷史知識的巨大精神財富,幫助學生認知歷史,感悟歷史,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創設環境氣氛,感染學生
初中歷史教師要在挖掘歷史事件中情景的基礎上,精心創設適當的環境,感染學生情緒。初中歷史新教材內容簡單,圖文并茂,教師通過鉆研教材,查閱大量資料,找到合適的歷史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例如,《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一課的教學,配上古典音樂,師生共同充滿感情地朗誦唐代文豪的詩句,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意境,聯系詩人寫詩的歷史背景,感受隋唐文化的熏陶。穿越歷史的長河,把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感受情境,激發情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陶冶學生性情,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喚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愛國情感,樹立奮發圖強的信心。教師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依據教材豐富的圖畫內容,電影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例如,《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學習,可播放電影《火燒圓明園》,讓學生親眼目睹侵略者的貪婪殘暴,了解腐朽的清政府,使學生在觀看影片時,觸景生情,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課堂教學是心靈溝通的過程,通過情感的交流實現心靈的接觸和感情的共鳴,教師將真摯的情感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語言和動作表現出來,感染學生。例如,“戚繼光抗擊倭寇”教學,教師要充滿激情,對倭寇的憎恨和對戚家軍的贊揚。感受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英雄氣概,產生對民族英雄的敬佩之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了文化素養,達到理智與情緒的融合。
二、搜集圖片,扮演角色,感受歷史人物風貌
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歷史人物圖片,直觀形象地感受歷史人物,與歷史人物融合感情。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當中,鍛煉了動手能力,升華了情感,還原了歷史人物真實鮮活的面容,用圖片來訴說歷史故事,解讀歷史資料,使學生體驗美與丑、善與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倒退,給學生廣闊的想象空間。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感受隱藏在圖片背后的喜怒哀樂。圖片中,歷史人物的舉手投足,都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真實的歷史故事。例如,讓學生選取自己敬重的歷史人物,作為圖片展的主題,通過各種途徑搜集圖片、制作圖片、展示圖片,加深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培養學習的興趣。扮演歷史人物激發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夠充分展現自我,增強了教學的實踐性,把歷史人物融入學生的生活實際中,開展“我是古人會怎樣”活動,讓學生感受古人的內心世界,體驗他們的思想感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表演能力,培養了協作精神。
總之,歷史教育肩負培養學生文化素養、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方面的任務,教師要在歷史課中滲透思想情感教育,培養學生尊重熱愛歷史的情感,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劉亞麗.中學歷史學科特殊學習能力培養的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
[2]劉淑艷.中學歷史教師人文素養現狀分析與培養策略[D].東北師范大學,2005.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