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黔珍
貴陽市白云區第一中學(以下簡稱我校)是一所區屬初級中學,現有在職教職工155人,學生2401人。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普及和推廣,教師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學校的管理層次正在接受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洗禮。我校從2003年以來就開始嘗試利用學校現有的計算機來加強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構建信息技術教育平臺,推行辦公自動化,提高師生的信息化水平,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領導重視,組織到位,教育信息化常抓不懈
2003年,白云區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項目工程似一針活力素注入我校教職工心田。在學習與實踐過程中,全校師生充分感受到信息化給教學帶來的重大變革,深刻地認識到推進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是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迫切需要,在制訂學校發展規劃時,把“信息化建設”放在學校優先發展的位置,成立了“信息技術備課組”,在抓信息技術教學的同時,探索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發展。2007年又將信息技術備課組提升為“信息技術教研組”,要求每周進行一次教研活動,同時負責信息化建設、網絡的運行維護以及信息技術教育等工作,2012年8月學校為了有效地整合并擴大優勢,構建了管理組織網絡,持續推進學校信息化管理,成立了白云一中電教處,由電教處主抓“科技活動室”“電子閱覽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網絡中心”“學校網站”“班班通管理”“廣播室”“監控室”等學校信息化建設工作,建立“網上檔案”,實現網絡管理,收集學校各種資料,做好整理、分類、存檔,使學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常規化、規范化,并全面負責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
1.做好電教設備的“配、管、用”工作
從規范管理入手,深入開展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工作,保證電教設備的高效使用。目前,學校各班教室的“班班通設備”已基本配備好,為了提高使用率,充分發揮其作用,并保證設備的完好,電教處做好了管理及使用登記工作,“管”理主要包括認真執行有關電教設備使用的規章制度,對設備進行定期的檢測維護,并做好維修記錄,對各班使用“班班通”設備情況進行統計匯總、公示。對“多媒體”教室的使用采取先預約登記后使用等管理措施。“用”主要是指提高電教設備的使用率,鼓勵老師充分利用電教資源備課,制作多媒體課件,提高教學效率,并將老師制作課件與使用多媒體授課納入教師業務考核。
2.增強電教人員的服務意識
教師在運用電腦備課、制作課件、使用“班班通”設備授課等操作中有問題或出現故障時都能找到電教人員進行及時排除處理,做到隨叫隨到,并將學校內的電教資源傳遞給各位教師,讓每位教師了解學校的資源,進而能利用這些資源來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效率,收到較好的教學成果。只要有教師上公開課、研討課,電教處教師總是主動幫助排查好電教設備,全程做好攝影、攝像等工作。
二、加強培訓,不斷提高廣大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教師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主導力量,建設一支適應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師資隊伍,是推進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學校100%的教師都能熟練操作計算機,都能從網上下載有關教學資料,運用軟件制作幻燈片及運用多媒體開展輔助教學。通過不同層次的培訓,全校教師的信息技術綜合素養得到不斷提高。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每位教師每天提高工作、學習、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教師們工作中的自覺行為并早已成為展現教師自身素質和師表形象的重要載體。
信息化建設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開發、實施、管理和今后的維護都需要專門的人才,因此,建立一支既懂信息技術又懂教育教學及行政管理的高素質的信息化人才隊伍應當是一個始終需要引起關注的問題。我校在做好全體教師的通識培訓的基礎上,還注重信息技術骨干教師的培訓,多次組織信息技術專兼職教師和網絡管理人員參加各級培訓,如,組織老師到都勻六中參觀,學習該校的“無紙化辦公”管理,到哈爾濱參加全國信息化管理學習,以走出去、請進來等形式,組織骨干教師學習先進理論和經驗,使骨干教師不僅成為學科教學的骨干,還成為學校信息化教學環境構建、學科整合的骨干,全面帶動并推進了學校的信息化建設。
三、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
任何工作都要有相應的規章制度來規范,信息化工作同樣如此。為保證我校教育信息網開通后能夠正常、有序、高效運行,避免人為的失誤給系統帶來不必要的損失,我們制訂了相應的規章制度。主要有:《網絡安全管理制度》《計算機教室管理制度》《多媒體教室管理制度》《班班通設備管理制度》《學生上網守則》等,為規范我校的信息化建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四、加大投入,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設施建設
教學從傳統的一本書、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方式向立體化、現代化、數字化轉變是大勢所趨,紙質教材、電子讀本、網絡平臺、多媒體教學等手段的綜合運用必將成為新時期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學校自2003年開始不斷加大對信息化教育教學設備的投入,每年劃除一部分專項資金進行設備的增添和維護,力爭做到學校電教設備不囤積、不閑擱。為了推進信息化建設,優化教學模式,學校還為各處室、教研組、備課組配備臺式電腦,分三批為全體老師配齊筆記本電腦,教師辦公、學習實現了網絡化、數字化,大大提高了教師的辦公效率和教學水平。
五、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
1.學校校園網絡服務器資源豐富
在校園網絡上建立了“教學資源”平臺和“教育教學公示”平臺。學校十分重視資源庫的建設,資源庫內容不斷得到充實,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科學、思想品德、藝術教育等領域,面廣量大。教師利用學校網絡訪問“教學資源”平臺,進行學習、運用,實現了課程資源的網絡共享及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優質資源,為教師的專業發展起了積極的引領作用。而學校“教育教學公示”平臺可查看學校的各種政務公告、教師考勤、任務布置等功能于一體的校內網絡智能辦公系統和無紙化辦公,為學校師生的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提供更為便捷、高效、人性化的信息化平臺,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2.構建網站,提供平臺
學校網站建設是信息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彰顯學校內涵、樹立外部形象的主要窗口,更是體現精神文化、展示師生風貌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實現無紙化辦公管理的重要平臺。今后,我們將逐步補充各學科在線學習平臺的開發與管理,力求突破課堂的時間限制與教室的空間限制,探索網絡情境下教與學的新模式。最終要將學校網站打造成融合宣傳展示、交流互動、管理辦公、自主學習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平臺,使之具備較強的實用價值,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3.實現“室室通”“班班通”
我校每個辦公室、教室、微機室都有節點,真正實現了全校網絡化。學校的任何一臺微機都可以實現網絡共享,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網路信息化的獨特作用。
4.“多媒體網絡教室”與廣播室的有機結合
充分將“紅蜘蛛多媒體網絡教室軟件”與廣播室系統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主講人在廣播室就能與各班、各年級,甚至全校進行教學廣播、專題講座、教學同步演示與示范等效果。
總之,我校運用信息技術成果的各級各類比賽碩果累累,教育信息化的建設促進了我校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帶動了教師的繼續教育和教科研工作,提高了全體教師的綜合素養,尤其是信息素養,有效地推進了課堂教學改革,營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圍。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