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福錦
摘 要:改變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現狀,注重教學過程的民主化、教育途徑的多元化、教學資源的多樣化和聯系實際的務實化,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
當前課堂教學改革中存在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是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教學重形式,輕實質,而學生卻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發展。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掌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那么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如何體現的呢?從專業角度來看,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的協調發展。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現狀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基本形式,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新課程改革最重要的陣地,課堂教學是否有效、富有生機,關系著教學的成敗,可以說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命脈。在現實的課堂中,思想品德教學中依然存在著諸多低效、無效的現象:
1.教材的使用、教學方法的更新、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及能力的培養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
2.教學導入簡單直接,形式單調,缺少情境創設,難以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
3.教師“滿堂灌”,很少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需求,學生缺乏活動的空間,加重學生的負擔。
4.課堂教學片面追求教學的形式化,刻意追求教學手段的新奇和花樣的翻新,教學活動的效果和教學目標難以實現。
二、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初探
教育創新的落腳點是教育、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和創新。扭轉傳統的思維方式、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環節。要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1.教學過程要民主化
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新課程下教師的新角色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和課堂的上帝。因此,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教學過程發揚民主,師生關系才能融洽;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才能有效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學生也才敢于在質疑、釋疑過程中創新立意,才能獲得真知。
2.教育途徑要多樣化
如果課堂教學只是教師“一言堂”,就會導致學生學習的興趣下降,思維呆滯,所以我們要結合社會、教材實際及學生的思想實際,采用多渠道、多種形式、生動活潑的教育方式,實施開放性教學。如,采用搜集素材和展示實踐活動成果,情景模擬,自編、自演小品,討論,辯論,評說,競賽等多種活動途徑,就能改變“一言堂”的局面,變單向接受式學習為多向互動的探究式學習,變呆板式學習為生動、活潑、有趣的學習,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學習,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交流合作。教育形式的豐富多彩,學生主動學、樂于學,才有更理想的學習效果。
3.教學資源要多元化
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改變把教材當圣經,課堂教學僅僅局限于教教材的傳統做法。教師應走出思想品德課堂的一塊黑板、一本教材的匱乏境地,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盡可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信息,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努力做到課內向課外的擴展和延伸,使課內外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為學生提供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使“死”課本“活”起來,使優等生的才能得到發揮,中等生的能力得到鍛煉,差一些的學生也可得到幫助和提高。
4.聯系實際要務實化
長期以來,思想品德課教學實效低微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教學脫離社會生活實際,談理論“大”而“空”,致使其可信度大大降低。我們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就要真正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努力把基本觀點和原理融入生活題材之中,選取能夠體現初中生感同身受的生活事例,能夠反映初中生所遇到的各種現象和實際問題,使學生通過思想品德的學習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從而過有意義的生活,充分發揮思想品德的價值引導作用,使思想品德課教學收到實效。
總之,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大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受到重視,思想品德要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確立以學生為本、新穎有趣、面向全體、學以致用的教學觀,不斷關注、不斷探索,在實踐中逐步完善教學模式,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尊重,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體驗,使學生的生命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李召存.教學中主體參與的有效性分析.中國教育學刊,2000(10).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