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波
摘 要:教學是個系統工程,肩負著知識傳授、文化傳遞、情感熏陶的使命。英語作為高中的重要學科亦如此。教師在教學中將當前的熱詞“正能量”引入英語課堂,旨在為英語教學及英語課堂增加新的活力。
關鍵詞:英語教學;正能量;句型;文化背景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余年,國際交流日益頻繁。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工具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了適應社會需要,國內許多中學開設了英語課程并定為高考必考科目。由于對考試的過分強調,英語教學本應包含豐富多彩的英倫文化及良好的情感價值觀,但在實際教學中卻被有意無意地弱化了。加之社會上一些現實的、拜金的觀念沖擊著學生的思想。英語教學可謂“任重
道遠”。
作為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既要讓學生掌握如何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要讓學生學會如何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更應促進學生的心智和情感態度的發展,使他們樹立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我校是一所集小學、初中、高中為一體的封閉式寄宿制學校,也是縣留守兒童基地。學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或較偏遠的山村,物質條件有限,他們容易受到來自外面的誘惑;他們又大多是中考的“潛力者”,只是為了心中的大學夢或成才夢,堅持高中課程學習。他們的信心容易樹立也容易被挫敗。如何使學生既掌握技能又保持學習斗志免受干擾呢?將社會的“正能量”融入英語教學中是一個不錯的教學策略。
所謂“正能量”,是指一種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動力和情感。它既是一種處事或處世的心態亦可是處事或處世的方法。它與教學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異曲同工之效,而前者更具現實性。
如何將“正能量”融入英語教學中呢?
一、利用初高中銜接教材的句型復習,將正能量融入英語教學中
高中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不僅是對初中知識的鞏固,也是日后到高校學習的基礎。很多學生在初中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沒有及時處理,影響了后面學習的信心。其實,學困生是最渴望成績提高的人群,尤其是中考失利后他們希望在高中重新努力學習,獲得家長和同學的認可。為了讓學生的英語基礎更加夯實,我校在新學期的前幾周使用了初高中英語銜接教材,對初中英語做一個復習和梳理。
在講到英語基本句型時,有一個S+V+P主系表結構,例句是:
Snow is white.雪是白色的。
Sweat is the lubricant of success.汗水是成功的潤滑劑。
我們在讓學生明白這些句子屬于系表結構范疇的同時,也讓學生知道:成功并不屬于每一個人,也不是輕而易舉能獲得的。大凡成功之士都需有堅忍不拔之志,與此同時還需在背后付出常人不及的辛勤和汗水。所以說,辛勤是成功的前奏,汗水是成功的潤滑劑。類似的還有:Ideal is the beacon.Without ideal,there is no secure direction.(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A thousand-li journey is started by taking the first step.(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師利用句型結構,舉一些實用句子,向學生傳遞正能量,讓他們對高中英語的學習充滿信心。
二、利用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識,將正能量融入英語教學中
文化是一種復雜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們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一切功能和習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學習不能獨立于文化學習之外。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不僅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加深對世界的了解,也有助于學生提高文化素養,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在重大版本的英語教材中,每一單元都有相應的文化背景導入部分,尤其是單元主題句。如,必修一Challenging yourself one中的主題句是“School is a place where children are educated,And the main task of education is to lay a good basis for their life-long learning.(學校是孩子們接受教育的地方。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一個好的基礎。)當前有些學生尚未把學校當成學習知識的殿堂,掌握技能的場所,他們讀書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獲得高中畢業證或為了避免過早踏入社會,暫時學點東西。所以,在學習階段中他們對親朋好友的“提前就業觀”“讀書無用論”的抗干擾能力較弱。老師要善于利用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背景啟迪學生,讓他們意識到學校不僅是獲得就業證書的渠道,也是獲得專業知識和全面發展的平臺。這點在知識經濟社會、網絡信息時代尤為重要。這也讓學生懂得今后工作中英語的重要性:經濟收入的高低直接或間接與英語有關——繼續參加高一級學校的學習、職稱晉聘,勞務輸出除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外,都離不開英語。
三、利用教師的個人知識素養,將正能量融入英語教學中
俗話說:“親其師而信其道。”在教學中,老師端莊樸實的儀表,得體大方的舉止,風趣幽默的個性,生動形象的教態等都能給學生留下很好的印象,能縮短師生的距離。老師在教學英語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穿插歷史上的名人軼事或勵志故事,既能活躍課堂氛圍,又能讓學生廣聞博見,還能讓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樹立起學好英語或其他學科的信心。這可謂是“一箭多雕”。
高中生經過高考的殘酷淘汰,會有不少學生提前進入社會就業或創業。因此,在教學中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對學生個人或社會群體都有重要的影響。英語不僅是一門課程,也是信息的載體,我們在向學生傳播英倫文化的同時,更應著眼于當前,以“教書育人”為宗旨,以社會培養“四有新人”為己任,定能為國家的人才培養添磚添瓦。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