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樂交
摘 要:目前課改存在的誤區,表現為穿新鞋走老路,穿新鞋走錯路。課堂熱鬧但無實效,既沒有給學生適當的時間與空間進行思考,學生的感情又沒有得到真正的調動。因此,學生很難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導學案教學的基本方法就是精心設計問題及問題情景,學生先預習和合作學習,提前完成課本的基本內容并提出質疑,然后在課堂上師生一起進行探究,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關鍵詞:學案;時空;課堂;支架;結構;教學
新課改要求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從而實現有效教學。有效教學是高質量的教學,是在有限的空間、時間和資源狀態下追求最大的教學收獲的教學,是綜合利用各種策略與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有效性的教學。
一、學案導學概述
1.概念
“學案導學”是指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式,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為主體,以教師的指導、引導、督導和輔導為主導,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
2.總體思路
突出落實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體現自主參與意識和自主發展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案引導下學會學習,學會創新,提升能力,增加課堂教學的科技與人文含量。
3.基本特點
打破只用教案教學常規法,以學案為載體將課前、課中、課后相結合,學案與教案相結合,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講解誘導相結合,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知識技能與能力素質的培養相結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橋,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二、學案導學的理論依據
1.中外思想家的主張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一提法可以說是如出一轍。
2.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內因,外因只是起著輔助性的作用,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起作用。
3.20世紀末心理學的成果揭示了關于學習的本質
認知學派和建構主義主張學習是學習者在已有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支架的作用、輔助的作用。
三、學案教學的基本方法——問題教學
1.問題教學的含義
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自主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
2.問題教學的基本要求
(1)知識問題化。即教師把一節課的內容以不同形式的問題呈現給學生。
(2)問題層次化。在設計這些問題時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使問題呈現一定的梯度。
(3)問題情景化。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思維,開動腦筋,又不能教條式地呈現問題,而要藝術地把學生帶入此情此景,使學生能設身處地地思考。
3.問題設置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即在設計問題之前要先備好學生,所設的問題要使基礎較弱的學生能完成基本的知識解答,使中等學生能舉一反三,使高層次的學生能再生新的問題。
(2)啟發性原則。因為學生愿望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只有創設恰當的問題情景,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3)效益性原則。就是要使學生思維達到高密度狀態,要通過他們努力調動自己的能力,甚至要通過合作學習才能完成對問題的解答。
4.問題設置的方法
(1)問題前置,就是根據本堂課的教學內容設置一定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在看書的同時思考這些問題,前置的問題相對來說比較封閉,有邊界限制,實際上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基本知識與要點。
(2)問題后置,就是在導學案中提供一些材料,在讓學生閱讀后思考,再結合課堂教學而綜合得出結論甚至產生新的問題。
四、學案教學的課堂結構及操作
1.學習時間(自主預習)不看不講
此環節要注意的是:給學生留有足夠的自主學習,感悟體驗的時間,這是整堂課的基礎環節,如果這一環節只是走了過場,那么,以后的各個環節的效果就根本無法保證。這一環節可以是老師提前將導學案發給學生預習,上課時檢查,也可以是在課堂上第一時間完成,這時教師就要全場巡視,不時點撥。
2.學習時間(合作探究)不議不講
即學生個人思考后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在小組中討論,教師及時給予適當的引導,最后讓小組展示其討論得出的結論。教師再根據其結論的完善情況進行點撥與補充。至于如何分組,那要根據班級人數而定,在人數較多的班級只能是前后左右合作,在人數較少的班級可以根據不同的問題進行同質或異質搭配來解決問題。
3.學習時間(課程訓練)不練不講
根據導學案所陳列的練習題讓學生當場完成,然后由小組把所存在而不能解決的問題反饋給教師,教師當場解答。
總之,學案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而真正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惟其如此,學生才能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由“被動學”,變成“主動學”;由“孤獨學”,變成“合作學”。由于學案導學全程貫穿著問題,問題就成為學習的催化劑、學習的載體、創新的源泉。同時也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討論交流中從語言運用、邏輯思維、創新的意識、課文內容等方面自主領悟,在學習中真正地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