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昌平
大詩人泰戈爾說過:“花的事業是甜蜜的,果的事業是珍貴的,讓我干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總是謙遜地垂著她的綠蔭的。”選擇了教師,就是選擇了葉的事業。教師的一生,與愛相伴。與愛相伴的一生,富有詩意而美好。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以人為本”的理念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現在有許多學校都將這一理念細化成一句口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各方面都在進行嘗試,但問題是,要切實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只在表面空喊口號。時代走到今天,人的價值和潛力已經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尊重個性,關注人性,成為社會進步的原動力。與此相適應,“以學生為本”也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就要懂得如何關愛學生。關愛學生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關心學生的行為習慣
俗話說:“種下行為,收獲習慣;種下習慣,收獲性格;種下性格,收獲命運。”從小關心學生的行為習慣是很重要的。
二、關心學生的學習,這是教師最起碼的責任
如何真正關愛學生,每個人也許有著不同的闡釋。但有一句話,曾經震撼了許多教師的心靈:請把學生當人看。每個學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有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獲得做人的快樂。學習不是學生的全部,而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不是為了分數而生存,而應該是學習為他們更好的生存服務。
對學生來說愛是陽光,給好的學生關心和鼓勵,可以促使其上進。其實,差的學生更需要關愛,教師不要過多地責怪我們的學生,還是好好地反省我們自己吧!我們的要求是不是太苛刻了?我們的語言是不是太刻薄了?我們的脾氣是不是太急躁了?我們的行為是不是太粗暴了?……是啊,我們“恨鐵不成鋼”,我們“愛之深”,但表現出來的卻往往是“責之切”。訓斥、挖苦、諷刺等處罰學生的事不是時有發生嗎?至于罰課業、罰站、罰跑、罰勞役等變相體罰,更是被一些老師奉為最后的法寶。諸如此類“只給好心,不給好臉”的愛,學生豈能接受?不要以為,燃燒自己,就一定能溫暖別人、照亮別人。你給學生一枝花,學生不一定能感受到春天的溫暖;你給學生一塊冰,學生卻會感覺到冬天的嚴寒。讓我們牢記克魯普斯卡婭的話:“光愛還不夠,必須善于愛。”首先,教師要善于關心愛護學生。其實,學生的心靈是最敏感的,他們能夠通過教師對自己的態度來判斷教師是否真心愛自己。同時,他們也渴望教師能夠時時刻刻關心、愛護自己。再次,要善于理解寬容學生。何謂寬容?有人說:“寬容就是去擁抱學生,讓他覺得你是人而不是神;寬容就是去包容學生,讓他覺得你看到了他的不足卻沒有揪住不放;寬容就是允許學生反對,讓他覺得你不是學習的權威而是學習的伙伴……”我還想說,寬容就是平等,讓學生覺得你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師而是跟他們無話不談的朋友;寬容就是理解,學會了理解,你就擁有了寬容,也擁有了愛。試著去理解學生吧!
三、關心學生的成長
關心學生的學習只是一時,而關心他們的成長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新課程理論告訴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信息;把創造還給學生,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這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而學習只是成長中的一部分。在看待學生學習成績和關心學生成長方面,我的想法是:應該以學生成長為主,學習成績放在第二位,學生成長表現在方方面面,主要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素質和做人的道理,在學會生活自理的同時,還應該學會關心別人、幫助別人,文明禮貌是不可少的,讓學生從小就養成一個自信、自強、自立的人,人格健全而又成績突出才是好學生。當我寫到這里時,讓我想起了我身邊的一個個可敬可親的崇高教師形象:我們的劉校長經常為了學校的發展而工作到深夜;為了師生能夠有一個更好的工作和學習的環境而親力親為;為了家長能放心地把孩子交給我們而用心辦學。教務主任胡老師每天早起晚睡,時刻關愛每一個學生;政教主任劉老師懷揣夢想,不辭辛苦扎根山區奉獻青春。教師與學生時刻一起學習、游戲,真可謂是學生的良師益友。還有一大批教師都能愛生如子,用心教育。他們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為他們眼中有學生,肩上有責任,心中有關愛。正是有了他們博大的愛,學生才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正是有了他們無私的愛,才能在殘缺的肢體上播種健康的靈魂。正如作家冰心所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師應用自己博大的愛去溫暖每一個學生。教師只有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才能去精心地培養學生,只有愛得深,才能更認真、更耐心、更細心地對學生進行教育。“愛”源于高尚的師德,“愛”意味著無私的奉獻。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