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紀美
春秋戰國末期,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制度開始發生著演變,政治上也逐漸趨于統一。但在思想上,由于之前諸子百家之間不斷辯論的影響,導致作為顯學的儒家思想漸漸深入人心。而作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荀子的弟子,韓非在思想上雖然繼承了荀子的主要思想“性惡論”,但是在如何解決人性惡的問題上卻與儒家產生了不小的分歧,從而使其走上了反對儒家之禮樂的
道路。
一、禮樂對于政治的腐敗
在儒家看來,禮樂是用來節制人的欲望的,而這在以孔孟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中還比較明顯。但是到了戰國末期,社會動蕩不安,使統治者提高主觀人格修養,以成為圣君、賢君的禮樂,逐漸成為君主縱欲享樂的工具,故在《韓非子·十過》篇中,提到“四曰不務聽政,而好五音,則窮身之事也……六曰耽于女樂,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p>
所以,正因為禮樂已經起不到節制欲望的作用,甚至還會對滿足人的欲望起到掩飾的作用,并且又由于韓非看到了欲望的巨大危害,為了保證統治者不受到欲望的腐蝕,政治能夠鞏固,故而堅決反對儒家之禮樂。
二、禮樂不利于中央集權
儒家與法家雖然在思想上有著很大的分歧,但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君主的統治。但其中有所不同的是,儒家的“尊君”是建立在親屬關系的等級制度之上的,一方面對于人民要施行仁政,另一方面要用禮樂制度來對人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民莫敢不敬”。
而法家則認為“尊君”必須加強中央集權,而加強中央集權就必須“明法”,在法的面前,“無功而受事,無爵而顯榮”(《韓非子·五蠹》)是不被允許的。所以,如果遵循儒家之禮樂來行事,必定會破壞法家的法,從而不利于君主的專治。因此,韓非子堅決反對
禮樂。
從現代人的眼光看,韓非的思想中有許多的片面性,他所揭示的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系可能會代表一部分人,但卻不能代表大多數人的思想,尤其是對于其中父母與子女關系的說明。但在當時來看,韓非對于這種社會現狀的揭示應具有時代合理性,畢竟當時處于大一統時期,各國之間兼并戰爭不斷,這就使得人們最為寶貴的生命得不到保障,而為了能夠生存,這種殘酷的利害關系才會出現。
儒家所推崇的禮樂不論如何使得人的欲望擴張,其中仍然還是有著人情冷暖,但是在以韓非子為首的法家思想中,則公然否定一切的倫理道德,主張充分利用人的自私好利,通過獎懲,推行法治。不過韓非子的法治雖然冷冰冰的,但是在當時那個戰亂的社會,還是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促進社會的安定,所以韓非的思想在當時還是具有其社會合理性。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