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吉果
新課程改革有些年頭了,而且由先行者和大師們建立了很多新課程教學模式,可以說,現在的問題不是理念而是實踐的問題。比如,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參與、發現、探究知識,在探究中把握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然而,在一些地方,除了優質課、公開課以外,滿堂灌的現象比比皆是。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創設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夠自悟,在自悟中明理篤行。
那么如何利用情境開展教育呢?在操作中應該注意把握好誘發主動性、強化感受性、突出創造性、滲透教育性、貫穿實踐性等原則,具體的做法有:
一、以生活展現情境
即通過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典型
場景。
如,在教學“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奉獻”時,如果采用講授法,學生有可能以為老師又在講大道理,甚至產生抵觸情緒。我的做法是將學生帶入他們自己的生活環境,問學生:“我校舉辦的為‘西南大旱與‘玉樹地震捐款的活動,你們有沒有參加?”由于大多數學生參加了,這時他們會很自豪地說:“我們參加了。”緊接著,我說:“把自己的錢捐出去到底值不值呢?”待學生稍加議論后可因勢利導進行分組討論或辯論。最后教師在點評過程中進行升華:你們之所以感到自豪,那些在抗災中被人們尊敬和崇拜的人之所以受人尊敬和崇拜,就是因為你們的這種行為就是奉獻精神的具體體現,體現了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奉獻。這樣講解,學生就能在不知不覺中不由自主地接受這樣的觀點,進而激發學生積極奮發、不斷創新的精神,很自然地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以實物演示情境
即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背景,構成一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
如,在教學“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時,我采用歸謬設問的方法,設計了這樣一個演示情境:
演示目的:證明蜘蛛是用腿聽聲音的。
演示儀器:瓶裝蜘蛛一只,鉗子一把,剪刀一把,講桌一張。
演示過程:第一步,讓學生觀察蜘蛛、老師引導歸謬:蜘蛛有很多腿,卻不見耳朵,因此,蜘蛛是用腿聽聲音的。第二步,把蜘蛛放在桌子上,沖蜘蛛大喊一聲:“爬”,蜘蛛向前爬去。第三步,把蜘蛛的腿用剪刀剪去,放回講桌上,然后沖蜘蛛大喊幾聲:“爬、爬、爬”,蜘蛛紋絲不動。
結論:蜘蛛是用腿聽聲音的。
演示結束,我問:這個實驗能證明蜘蛛是用腿聽聲音的嗎?此時,學生有的沉思,有的嘀咕,教學已達到“不悱不啟,不悱不發”的境界。我進一步說:“想弄清這個問題嗎?那我們就看看唯物辯證法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吧!”由于學生處于被情境激發的興奮狀態,有的賣勁看書,有的自發組織討論,有的爭得面紅耳赤……很快,有學生主動回答:這個演示根本不能證明蜘蛛是用腿聽聲音的。因為,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整體離不開部分,部分也離不開整體,離開了整體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當然,這節課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三、以圖畫、多媒體課件再現情境
即把學習內容形象化,符合對形象樂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認識特點。教師運用圖畫、多媒體課件再現情境時,不僅畫面有“形”,還要有“境”,教師描述不僅要有“形”,還要有“情”,這樣,才能以“形”對學生的感官發生作用。
如,在教學“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時,為了讓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增強環保意識,我先展示了十幾年前黃果樹瀑布的照片,又播放了現在黃果樹瀑布的照片,然后讓學生找前后照片的不同之處,之后我問學生:導致黃果樹瀑布水量減少、瀑布變窄、水色變渾的原因有哪些?由于黃果樹瀑布是我們學生的家鄉,感觸頗深,激情澎湃,有的痛斥亂砍濫伐的惡行,有的直指亂排亂放的自私、開發旅游資源缺少統籌規劃的短視。不僅具體指出了原因,而且還主動提出了解決的辦法,我又即時講解了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學生不僅在體會、感悟中理解了有關原理,而且明白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表示絕不做污染環境、破壞環境的事情。
四、以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抒情功能極強的藝術形式。它通過樂曲進行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起伏變化以及節奏的抑揚頓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獲得以其他藝術形式更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當它以音響的運動形式作用于人的聽覺,產生感性上的直接體驗時,必然會喚起聽者心理上的類似的反映,情感上的共鳴。
如,在教學“在勞動中才能創造和實現價值”時,播放《幸福在哪里》作為導課,隨著旋律響起,學生自發地跟著唱了起來,隨后,我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這首歌曲的歌名是什么?歌詞是怎樣回答的?告訴我們人生價值的什么道理?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呢?激情入境,點燃了學生求知欲的火花;明理篤行,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
五、以表演體會情境
情境教學中的表演有兩種:一是進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所謂“進入角色”,即是“假如我是教材中的角色”,而扮演角色則是擔當教材中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
如,在教學“民主管理”時,可以讓學生模擬村民委員會的選舉、村務公開、民主評議村干部等。
六、以語言描繪情境
運用語言描述情境。無論是與直觀手段結合進行,還是單獨運用,對教師運用語言除具有相當的示范性要求外,還具有主導性、形象性、啟發性及可知性。
如,在教學“運動和靜止的關系”時,就可以把慧能“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的觀點,以故事的形式繪聲繪色地描述出來,既增加學生的情境體驗,又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達到快樂學習。
如何將情境引入教育?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開發與拓展的問題。要使營造的情境充分發揮作用,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情境的設置要能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我要學”和“要我學”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為此,教師營造的情境要能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的情緒處于積極亢奮狀態,能自發地去學習,激發學生尋求正確答案的積極性。
2.情境的設置要有啟發性。因為啟發性的情境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引起學生探究知識本質的愿望,促進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在設置情境時要能通過這一情境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大膽想象,產生一種“欲罷不能,躍躍欲試”之態。
3.情境的設置要有多樣性。要讓所有學生都有話可講,若有所思,思有所得,要使學生感到所有答案都是他們自己悟出來的,有成就感,有自信心。
總之,實踐證明,將情境恰當引入教育,符合新課改精神,符合“三貼近”原則,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應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推廣運用。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