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娟 劉經天 楊毅
摘 要:當前社會就業形勢嚴峻,人才規格與社會實際需求不符,面對高校轉型和社會人才需求,高校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將創新創業培養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把創業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和學分體。學校重視營造創新創業的環境,應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有效整合校內外的資源;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相結合;模擬與實踐相結合;競賽與交流相結合構建“六位一體”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關鍵詞:高校;六位一體;創新創業人才
培養創新型、創業型大學生已成為社會經濟需求,知識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如何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建設創新型國家人才培養的需要,造就一種既能滿足生存需要,又能滿足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創業需求的人力資源,培養具有革命性的創新創業的一代新人,在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1.學校重視,營造創新創業的環境
創新創業教育思潮的出現首先得益于教育工作者思想的解放與觀念的創新。只有教育工作者勇于更新理念、勇于鼓勵學生從事創新創業活動,才能創造一個創新創業型大學。80年代以來,比爾蓋茨的微軟神話,硅谷的奇跡,等等無不是以科技創新的創業活動,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為創建一個創新型國家帶了資源和動力。所以高校師生的以科技創新的創業需要整個學校一起來行動,而不能單靠某一些領導、某一些老師,某一小群體。
學校堅持將創新創業教育面向全體學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近年來高校已將就業指導課程納入了人才培養體系,開展了系列就業指導活動。通過系列的措施,要求在校學生積極進行學生科研立項和進行學科競賽,技能競賽,創新創業競賽,“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建設高品質、科技型、知識型、智慧型的創造性的文化活動和學生社團;營造一個自由、民主、開放、創新、科技的人文校園;專門設立大學生科研基金,大力支持大學生的科研和學術活動,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成功的企業引進來,通過講座,交流,競賽等等活動來搭建學生與企業之間的交流橋梁。
2.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激發創新創業潛質
具備創新創業潛質的人才首先應該是具備潛在企業家素質的,學習能力強,有堅忍不拔的精神。敢想敢干,不怕失敗,勇于挑戰,往往這些潛在并不是從某一個方面學來的,某一堂課上學來,需要漫長的過程,從教師的課堂上從自己的經歷中,從某些成功的事例中等等潛移默化。所以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需要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效結合起來,激發學子們創新創業潛質。
第一課堂是學生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途徑,而第二課堂是學生與周圍環境交互產生新知識、新火花的主要途徑,如何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效結合起來,首先,掌控第一課堂的老師必須先認識到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并且也需要了解什么是創新創業型的人才。知道如何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創新和創業的潛能和想法,在第一課堂的授課中采用項目管理的辦法,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自己的專業知識傳授中,為廣大學生獲取創新創業知識、激發創新創業意識,開展學生創業訓練活動;再者,第二課堂由學生自己主導的,作為高校首先領導必須高度的重視,為學生們在校內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環境,重視高質量的,高創意,高品位,高科技的校園文化活動的建設;建立校內的創業園;建設合格的指導教師團隊;設立科研基金,文化基金,創業基金,創新基金建立完善可行的措施,讓學子們能在第二課堂上,結合專業知識發揮聰明才智實現突破,形成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實現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效整合與提升,從而培養學生質疑素質、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實際的動手能力,使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都有所創新,從而解決創新教育面向全體學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問題。
3.有效整合校內外的資源,構建校內創新創業實踐體系
高校學生作為思想活躍的一個群體有著很多的想法和十足的干勁,高校應該把握學校與學生的特色,有效的整合校內外資源,集中科研力量,實現成果的共享,為學子們提供學術科研和自主創業的平臺和專業的校內創新創業體系,通過為學生搭建“勤工助學式創業基地”、“大學生微型企業孵化園”乃至“地方產業園”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建立高質量的科技創新平臺和大學生科研基地,實現實踐育人;建設創新創業平臺,設立創業資金,提供創業活動顧問,為學生創業提供優質的軟硬件環境,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該采用不能的培養方式,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的創業和創新中去。實踐證明并不是一定是一流的高校才能培養出創新創業型人才,黃淮學院自己開創的科技創新園讓學子們獲益,讓學校獲益,讓地方的經濟獲益,通過科技創新園科技成果應用而生。高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上并不能一味的復制別人的路,但是一定要看到共性的地方,充分的學習和應用,為市場和社會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讓校內的實踐體系真正的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服務才是合格的實踐體系。從而通過創業基地、孵化園、產業園的建設讓高校自己能走出一條產教融合的路子,推動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乃至地方高校所在的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
4.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相結合,搭建育人平臺
高校教師想要能夠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發展的人才,教師首先必須是行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在專業知識上教師的知識必須符合行業知識的需要,所以在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上,校內提供的師資必須是優秀的,具有科技自主創新的能力,然而往往校內師資在科技攻關的能力挺強而往往行業知識,創業能力卻有限,所以整合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聘請校內優秀師資和校外優秀企業家擔任指導教師,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營造創新創業的氛圍和環境,為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夯實基礎。在發展的過程中高校在師資的培養和外聘校外導師上需要下大量的共發放,但是知識和條件是積累的過程,當校內的創新科技產業園發展之際,社會的公司入駐校園,校內老師可以擔任公司的顧問指導,公司的專業人才和優秀企業家可以擔任人才培養的企業導師,從而真正的將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相結合,搭建良性的育人平臺。
5.在模擬中實踐,組團式開展綜合模擬創業實踐
作為高校開展創業模擬實踐綜合課程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實戰水平同時也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采用商業模擬教學技術來實現創新創業模擬課程來區別于傳統的培訓說教和空洞的內容討論,區別于傳統的知識灌輸。讓學生們在教室的指導下,由4到6名學生分組來組成模擬的企業和團隊,參與體驗,為完成經驗目標,借助現代管理學的知識和技術,參與企業運營管理的團隊組建、分工,創業機會的識別,企業形式的選擇,創業評估,企業注冊,創業計劃書的設計到戰略規劃、市場研究、生成計劃、研發投入、銷售管理、市場開展企業試運營等過程,最后到運營成績的總結回顧,讓學子們掌握在真實的企業運營中會遇到的各種決策情況,并對出現的問題和運營結果進行有效分析與評估,從而對企業管理中的各種知識技能有更深刻的體會與感受,并達到提升綜合管理技能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在與培養學員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管理能力,激發學員的創業熱情,提升實踐經驗,在對抗中提升技能。在創業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發揮調動者,觀察家,引導者、顧問等多重角色。這樣的訓練需要提供有非常逼真的模擬訓練場景,為訓練提供必要的技術保障和服務,同樣的對教師的要求也較高,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實戰能力,不間斷的企業充電的學習和進階。
6.交流與競賽相結合構建校校交流平臺,共同成長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級創新創業大賽,如“挑戰杯”,“信息技術水平大賽”“中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網絡商務創新應用大賽”等等競賽,激發學生創業的靈感,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的完善自己的創業計劃,積極積極進行創業過程,尤其是進入到復賽環節的現場答辯環節,獲得企業專業評委老師的點評更是非常寶貴的財富。在比賽環節通過與其他的團隊的交流,或許并不是直接的交流,但是通過間接的交流也讓他們能夠找尋到自己與別的創業團隊優勢與差距,了解現行的發展趨勢,新技術的融合,新的創業體系的出現等等,從而進一步為自己的創業項目給出合理的評價和明確發展的方向。
同時通過競賽,建立行業、企業、學校共同參與的機制,進一步密切校企關系。用社會、行業、企業標準引領競賽標準,實現教學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無縫對接;通過企業人員參與評判,及時發現學生創業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通過舉辦大賽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培訓的重要途徑。通過舉辦競賽,教師全面指導學生參賽,使一線教師進一步熟悉創新創業教育,能夠自覺轉變教育觀念;通過教師親自指導和參加大賽從而進一步強化實戰技。同時大賽提供了一個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戰能力,更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點亮了學生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汪立超.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構建地方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J].當地職業教育.2012(12)
[2]李家華,盧旭東.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
[3]陳中蕾.職業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問題研究[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01)
[4]王建華.加強高校自主創業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0(22)
作者簡介:蔣文娟(1983.6-),女,湖南邵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教學管理,計算機技術,信息安全;劉經天(1981.4-),男,河南鄭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圖形圖像技術;楊毅(1982.10-),女,河南周口人,碩士,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工程師,研究方向:信息管理、軟件工程。
基金項目:《高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及途徑研究》(2013-QN-164),2013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