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昊
摘 要:朗誦就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朗,即聲音的清晰、響亮;誦,即背誦。朗誦,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作為一名播音員,同樣在進行著語言藝術的研究工作,顯然對于朗誦更加具有優勢。但是往往很多播音員在朗誦時,慣于固有的模式誦讀很難打動人,俗稱是“播音腔”。本文主要探討的是,作為一名播音員主持人,或一些已經具備良好語言功底的人士,如何從情感角度進行朗誦的表達和處理。
關鍵詞:播音員;朗誦;情感交流;個性
個性化朗讀是朗誦者與文本進行的心靈對話的必然。在朗讀文本時,通常有自己對于文本的理解,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在進行朗讀指導時,我們要關注對于文本的獨特感受,并加以科學的引導,讓朗讀更精彩,讓個性更飛揚。
一.加強文本解讀,在自我感悟中產生朗讀的興趣。
把握文章全貌、正確解讀文本是進行個性化朗讀的前提,在《望月》中的一段“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著它的清輝。月光灑落在長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動的江水中,有千點萬點晶瑩閃爍的光斑在跳動。江兩岸,蘆蕩,樹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處隱隱約約地伸展著,起伏著。月光為它們鍍上了一層銀色的花邊……朗讀中,理解作者和小外甥此時的心情的極好的,月夜自然是美好和靜謐的,而作者有著一段農村的生活經歷,對大自然有著由衷的熱愛,自然月夜在他的心中是親切的,如朋友般親近。而我受著媽媽的影響,對自然美景有著浪漫的憧憬,在朗讀著一段時既有著作者的感受又有自己對月夜的理解,朗朗讀起時,眼前就會有一副月夜美景。
因此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應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二.根據生活經驗和體驗來表達內心情感。
閱讀是一種從書面符號中獲取和轉換信息的過程,具有獨立性、個體性。閱讀是每個人內心的情感替楊,感受體驗作品的語言魅力。必須在閱讀中邊讀邊想,開啟心智。例如《音樂之都維也納》中的“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人們在漫步時,隨時可以聽到那優雅輕快的華爾茲圓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園里還舉行露天音樂演奏會,悠揚的樂聲摻和著花草的芬芳,在晚風中飄溢、回蕩。維也納的許多家庭有著室內演奏的傳統,尤其在合家歡樂的時候,總要演奏一番,優美的曲調傳遍街頭巷尾。更有趣的是,在舉行集會、慶典甚至政府會議時,會前會后也都要奏一曲古典音樂,這幾乎成了習慣。”在練習朗讀時,輕輕放上一曲優雅的舒伯特《小夜曲》,或是奔放的華爾茲,在美妙的音樂中,畫面不斷更替交疊,維也納人民愛好音樂的動人場景在腦海中重現,此時,你如果也是人愛音樂的人,自然會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能感受到每一個維也納人的身上都散發著音樂,而朗讀者也是其中的一員,朗讀的情感自然迸發。
三.獲得閱讀審美是個性化朗讀的最高境界。
中國是個美文國度,眾多的詩詞歌賦,散文讓人沉醉其中。因此,真正的閱讀是讓朗讀著融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之中,自己去發現、去求索,從而獲得經驗的積累和人生的感悟。在《口哨》一文中的“我于是輕輕,輕輕地吹,一絲細細的風從嘴唇中牽出,一個好聽的聲音散開來,很悠長很柔和,神奇而縹緲。我反復吹著,開始是單音,后來我學會了由低音吹到高音。再后來我就學小鳥叫,學它們啾啾地唱歌。我也吹自己會唱的歌。于是孤獨中的我找到了快樂。在我的口哨聲中,窗外小樹的葉子綠了,又黃了。在我的口哨聲中,樹葉飄落了,窗外的白雪蓋滿了大地。”朗讀這段文字時,必須理解吹口哨這樣看似無聊的動作,不算動聽的口哨聲在張海迪的眼里有什么樣的意義,一般的讀者卻不能體會到她的內心世界,所以只有不斷在朗讀中,去感受,去發現,從中能夠領會到其實在每個人生命中都會都低谷,都會有挫折,要想跨過這樣的心坎,唯獨只能依靠自己,執著地追求自己的心中的世界,就會發現人生其實也很美好。當朗讀者有了這樣的感受后,朗讀的精髓就能充分發揮,從中獲得的感知卻是沉甸甸的。
四.把握個性朗讀的自主權
把握個性朗讀的自主權,許多人在朗讀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模仿,無視自身和作品的特點,這樣的朗讀讀者只會是讀書機器,而朗讀者應該親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獲得語感體驗后的真情吐露。“讀”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這種復雜的過程是個性和情感充分顯現的過程。正因為它是復雜的心理體驗,所以,不同的個體,所獲得的情感體驗也就不同。把握個性朗讀的自主讓,就抒發屬于自己的個性情感,讓學生發表發自內府的聲音,這樣的個性朗讀能獲得語言內化、心靈凈化、良好習性養成的心靈體驗過程。
參考文獻:
[1]張頌《朗讀美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
[2]付程《實用播音教程:語言表達》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