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君
摘 要:結合視障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就如何有效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幫助視障學生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視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長
隨著近幾年我國教育觀念的更新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新一輪的教育課程改革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擺上了重要位置。視障學生作為特殊人群,其心理健康狀況更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對視障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解決視障學生心理問題,促進視障學生健康成長,已成為特殊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盲校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視障學生常見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一般來說,視障兒童的心理發展與普通兒童具有相同的規律,在成長、發展的過程中視力障礙兒童也具有許多與普通兒童共同的本質特點。但由于視覺功能的缺陷,不僅給視障兒童的學習、生活和社會交際等各方面帶來極大的困難,而且會影響和阻礙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容易形成以下幾個常見的心理問題。
(1)偏執、孤獨、抑郁、冷漠、敏感、自卑。視障學生缺乏視覺表象,影響了其獲取信息和感知事物的直觀感覺。造成他們對環境和事物了解少,接受的信息量小,較難形成完整的概念,因而他們更相信自己的感覺,在性格上容易形成偏執、任性。同時,因視力障礙造成與他人和社會交往范圍窄小,孤僻離群的生活使他們的內心常感孤獨、抑郁。視障學生長期把自己封閉在個人生活的小圈子里,對外界事物缺乏興趣,久而久之導致了性格上的冷漠。視障學生常因自己的視力殘疾感到痛苦羞恥,內心很難坦然地接受自己視力殘疾的現實,又經常要面對社會對失明人的許多偏見和歧視。這些情況嚴重地傷害視障學生的自尊心,導致他們產生敏感、自卑的心理。
(2)依賴、自私。由于許多父母家長根本不懂如何及時地對視覺障礙兒童進行早期干預和缺陷補償教育,而是一味采取過分溺愛、過分保護的教養方式,造成他們的行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當視障兒童進入學校和社會后,同樣會因其視力殘疾而得到大家特殊照顧或關心幫助。以上原因逐漸造成視障學生經常把他自己放在依賴別人的位置,有些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情,也等待著別人的幫助。甚至有些視障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了一種模式,認為自己是殘疾人,理所當然得到別人的幫助。否則,就會認為別人不夠友好,社會對他們不公,進而總感到委屈。這種過分依賴和自私的心理,主要是由他們特殊的成長環境和社會環境造成的。
(3)缺乏安全感、緊張、焦慮。視障學生生活在有視力的普通人中,要適應周圍的社會環境必然會遇到很多明眼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他們無法預測自己的處境,以及周圍環境發生的事態狀況,如所有基于明眼人適用標準建造的公共設施、交通道路等會使視障學生不知所措,失去安全感。另外,視障學生面對自身未來發展的迷惘和在生活、學習、社交、就業等方面所面臨的諸多困擾及挫敗感等,都會讓他們困惑不安,表現出比普通學生更為突出的緊張、焦慮的心態。
二、視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任務
盲校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內容就是幫助視障學生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務在于探索增進視障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的途徑和規律,幫助他們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全體學生為對象,通過生活輔導、學習輔導、職業輔導三條并重的原則,強調學生、教師、家長共同作用,結合學生年齡的不同特點,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性和實效性。比如:小學階段以適應學校生活與學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矯正盲態、掌握定向行走技能為主要內容;初中側重以心理挫折、青春期教育、人際關系調適、自信心培養、人格塑造等為主要內容;高中可圍繞學習能力提高、考試焦慮調適、環境教育、升學和就業輔導、人格培養、人生觀教育、健康的休閑方式等為主要內容。
三、視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方法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心理素質。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又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因此,盲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建立一支數量足夠、有理論知識、懂技術的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學校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訓,培養出既具備特殊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生理學的知識,又具有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技術的骨干教師。與此同時,學校還要充分重視維護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不斷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使學校每一位教師都有關心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全面推進盲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開展。
(2)開設心理健康課程,不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輔導知識講座,是面對全體學生施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盲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使視障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認識,心理素質逐步提高;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減少心理障礙及其他心理問題,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比如結合海倫凱勒、貝多芬、霍金、張海迪等身殘志堅名人的先進事跡和成功事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視障學生熱愛生活、樂觀開朗、不怕困難、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
(3)立足課堂教學,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在學科教學、各項活動、班主任工作中,都應注意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學科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學校教育的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老師在學科教學過程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學生一定知識、技能、 發展他們智力和創造力的同時,維護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形成學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種積極措施,是學校面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盲校教師要樹立新型教學觀,注重視障學生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科學文化水平協調發展。
(4)加強與外界交流,培養視障生健康的交往心態。視障學生的生活圈子較正常人要小得多,他們大都通過聽覺來了解社會,但卻缺少參與社會的親身體驗。社交方面的不適應,造成一些視障學生無法與人相處而畏縮離群。因此,在教育活動中,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與外界交流以增強社會交際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如帶領視障生參與社會上的一些文娛演出,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讓視障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區。請一些外校學生或社團組織來校和視障生結對幫扶,精心組織助殘興教等活動。讓視障學生加強與外界的溝通,在參與過程中真正接觸社會,認識社會,從而培養健康的交往心態,克服畏縮、害羞行為,幫助他們學習適當的社會交往技巧。
(5)加強與家長合作,共同關注視障學生心理發展。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長的教育,家長是視障兒童的第一位也是對其身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老師。但家長常常不能科學地關注視障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往往不是溺愛,就是放縱,或是嚴厲和苛刻等等都會對視障學生心理產生極其不利的負面影響。為了達成教育的一致性,為了形成教育合力,教師必須要和家長進行積極的溝通。引導視障學生和家長正確認識殘疾,全力營造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開放、寬松、積極的學習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和睦的家庭關系,著力培養學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優良品質。
(6)堅持個案研究,開設專項心理輔導。在關注視障學生心理需求的同時,我們要注重學生個體心理健康的研究。視障學生的個體差異極大,每個個體特殊心理的形成又極其復雜,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做好心理健康指導方面的個案研究,積累資料,以發現學生面臨的問題,再根據學生個性化的特點,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針對個別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專業人員要制訂相應的個案計劃,采取專業科學的方法和態度,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輔導,糾正心理偏離,使其回歸到正常發展軌道。學校開設心理輔導是減輕或消除視障學生個性心理中的某些消極傾向,促進其人格健康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沈家英,陳云英,彭霞光.視覺障礙兒童的心理與教育[M].北京:
華夏出版社,1993.
[2]李季平.視障學生心理健康與輔導[M].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
2005.
(廣東梅州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