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亞江
摘 要:新課程改革下物理教學面臨課時少、內容多等問題,課改在實施過程中出現過分強調探究和過分依賴傳統教學,讓課改的實施進入瓶頸。那么如何能夠有效地利用課堂,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如何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將來的生活工作中去呢?針對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進行論述。
關鍵詞:新課程;合作探究;物理模型
多年的高中教學工作,帶了兩屆高三畢業班,正值新課程實施和高考改革關鍵時期。新課程關注學生發展,以德為先,能力為重,遵循全面發展的基本理念。這一理念要在教學目標上有所體現,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鼓勵學生探究,高效實現目標。未來需要與眾不同的人、會選擇的人,高中階段培養理性認識,強調文化自信。在教學發展過程中,新課程強調教師的成長,觀念上從控制走向服務,老師的角色定位是一個引導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對于新課改下的物理教學應從哪些方面入手,我來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花大量時間細研教材
在新課標中很多地方教材做了修改,將很多驗證性實驗改成探究式實驗。現在的高中物理課程強調學生的探索性學習,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作了重大改革。如矢量運算平行四邊形就是由原來的驗證性改為探究實驗和教材中彈性勢能的得出等。探究性問題一般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沒有標準的答案和成型的模式,學生的答案往往是發散的。這對教師的教學是一個重大的挑戰,所以教師應花大氣力鉆研教材,要對教材涉及的實際問題進行調查研
究,掌握相關資料,要弄清所給的問題可向哪些方面探索,并且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程度。
二、努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進行探索性學習
1.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
物理源于生活,在教學實踐中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必須來源于生活,并在學生可認知的范圍。好的情景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物理知識,同時把學習到的物理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能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
現象。
2.利用小實驗強化對概念的理解
物理是講究實驗的一門學科,一切物理規律和概念都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離開實驗物理教學便變得乏味,失去說服力。通過實驗模擬或再現實驗的發現過程能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建立和規律的歸納,有利于學生對知識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如,在學習全發射知識時可以利用半圓形玻璃磚和激光筆,初步認識光線的偏折及半圓形玻璃磚對光線的作用等知識,有感官上的認識,進而學生自主探究得出光發生全發射的條件。學生對概念、規律的形成客觀而深刻的認識,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3.開放的探究性實驗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要對學生探究進行合理的組織安排,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機會;要為探索留有較寬裕的時間,新教材大大減少了練習和習題的數量,這正好給學生留出探索的余地。而且,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安排時間,計劃性與靈活性相結合,保證探究的優先地位。要增強學生探索的興趣,最后還要為課堂檢測留有時間。
4.將傳統教學與探究式教學恰當結合
以往的傳統教學強調教師的傳授,當前,新課改下倡導探究式教學,卻忽視了傳統中教師講授的重要性。新課改的本質不是教學形式上的改變,而是使學生進行有效果的學習。新課改對教學的形式沒有固定的要求,它應該由學習內容和學情來決定。對那些概念性的、常規性的、公理性的知識,本就應以講授為主,但是講授的形式可以多樣比,如簡單問題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相互
講解。
三、建立物理模型,提高解題效率
物理模型就是在你的大腦中產生去解題的思路而已。把教學中要研究的物理對象或過程的概念抽象簡化,構建概念或實物的體系。建立準確的物理模型,必須先搞清楚課本中的基本知識點,高考要求物理有解題過程,其實就是考查你的思考問題的過程。當然,不同的物理模型涉及的物理知識是不一樣的,但是基本知識是不變的,這就要在平常的做題當中去訓練。如,計算機械能的損失,那么大腦中就得有關于機械能的所有知識點,如除重力和彈簧彈力以外的力做功會改變機械能。并且通過題中的要求去選擇所需要的知識點,如果學生平時沒有歸納總結的習慣,練習就變得低效,碰到新的問題還是無從下手,所以平時要注重物理模型的積累,利于對知識的靈活遷移分析。例如,圓周模型繩和桿、傳送帶模型。
講好一堂課,上好一堂高效課是對老師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加深理論學習,用理論指導自己教學。實時更新教育理念、寫好教學反思和后記,爭做反思型教師。駕馭自己的課堂,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爭做創新型人才,這樣的學生才能達到教學要求,才是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雪林.充分利用學生資源提高物理教學效率.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4(04).
[2]郭曉波.大面積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嘗試.吉林教育,2011(36).
編輯 馬燕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