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先
摘 要:通過相關的教學案例重點介紹了加強問題及活動情境創設的有效性,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啟發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要及時反饋學生的練習情況,積極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體作用,以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更要進一步轉變僵化的教學觀念,將構建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目標,努力達成高質量教學、高效率課堂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觀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透過新課改的的角度來看數學教學活動,課程教學不單單是承載著學科知識的載體,更不是一種固定在教科書中的教條的內容。如此要求教師在安排學生參與課堂的比重和學生發表看法的交流時間的時候,需要進行詳細的策劃,根據學生不同的發展需要進行不同的選擇。
一、問題及活動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有效性,可以采用情境創設的教學策略。數學問題情境是指以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為目的,通過創建一定的背景材料,激發學生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利用情境創設的方法進行數學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利用情境創設的方法進行數學教學一是要創設有效的問題型情境,二是要創設有效的活動型情境。對于人教版《冪的乘方》一課的教學,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冪的乘方的運算法則,能靈活運用法則進行計算,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導入新課:問題一:我們知道:a5·a5·a5·a5·a5=a5a5a5a5a5,可以寫成(a5)5,(1)上述表達式(a5)5是一種什么形式?(冪的乘方)(2)你能根據乘方的意義和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計算出它的結果嗎?然后讓學生進行觀察猜想,歸納總結。對于這個問題學生一方面很感興趣,非常想解決這個問題,另一方面,由于認知水平不足,又無法立即解決,引發認知沖突,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二、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啟發并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有效的形式,給予學生啟發,使學生進行更多的活動和觀察,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來,利用自己的雙眼,發現數學問題中存在的規律,把新知識與已有的舊知識聯系起來,從而達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的教學目標,完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的教學任務。
如,有位教師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并得到相應的啟發:其中一題為:AC、BD相交于O,AO、BO、CO、DO的長度如圖所示,△ABO和△CDO是否能完全重合呢?不難看出,這兩個三角形有三對元素是相等的:AO=CO,∠AOB=∠COD,BO=DO。如果把△OAB繞著O點順時針方向旋轉,因為OA=OC,所以可以使OA與OC重合;又因為∠AOB =∠COD,OB=OD,所以點B與點D重合。這樣△ABO與△CDO就完全重合。如圖所示。
由此學生得到啟示是: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不需要三條邊對應相等和三個角對應相等,而且從上面的例子可以引起我們猜想:如果兩個三角形有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三、及時反饋學生的練習情況
及時使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的效果,會對學生的學習動力產生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學生只有知道自己的學習進度、學習成績和將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成效,才能激起學生繼續學習的美好愿望。與此同時學生可以通過反饋及時了解自己的短處和不足,及時進行糾正并激發學生的上進心。
四、積極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用
布魯納曾說:“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就沒有數學的發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使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等交流活動,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情境,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數學活動體驗,從而達到有效學習的目標。
綜上所述,學生思維活躍、節奏緊密都是有效課堂教學的表現,通過有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思維能力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教師更要進一步轉變僵化的教學觀念,堅定不移地做到“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構建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目標,努力達成高質量教學、高效率課堂的目的。
參考文獻:
林愛平.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探究[J].華章,2011(08).
編輯 薛直艷
endprint
摘 要:通過相關的教學案例重點介紹了加強問題及活動情境創設的有效性,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啟發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要及時反饋學生的練習情況,積極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體作用,以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更要進一步轉變僵化的教學觀念,將構建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目標,努力達成高質量教學、高效率課堂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觀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透過新課改的的角度來看數學教學活動,課程教學不單單是承載著學科知識的載體,更不是一種固定在教科書中的教條的內容。如此要求教師在安排學生參與課堂的比重和學生發表看法的交流時間的時候,需要進行詳細的策劃,根據學生不同的發展需要進行不同的選擇。
一、問題及活動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有效性,可以采用情境創設的教學策略。數學問題情境是指以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為目的,通過創建一定的背景材料,激發學生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利用情境創設的方法進行數學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利用情境創設的方法進行數學教學一是要創設有效的問題型情境,二是要創設有效的活動型情境。對于人教版《冪的乘方》一課的教學,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冪的乘方的運算法則,能靈活運用法則進行計算,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導入新課:問題一:我們知道:a5·a5·a5·a5·a5=a5a5a5a5a5,可以寫成(a5)5,(1)上述表達式(a5)5是一種什么形式?(冪的乘方)(2)你能根據乘方的意義和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計算出它的結果嗎?然后讓學生進行觀察猜想,歸納總結。對于這個問題學生一方面很感興趣,非常想解決這個問題,另一方面,由于認知水平不足,又無法立即解決,引發認知沖突,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二、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啟發并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有效的形式,給予學生啟發,使學生進行更多的活動和觀察,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來,利用自己的雙眼,發現數學問題中存在的規律,把新知識與已有的舊知識聯系起來,從而達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的教學目標,完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的教學任務。
如,有位教師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并得到相應的啟發:其中一題為:AC、BD相交于O,AO、BO、CO、DO的長度如圖所示,△ABO和△CDO是否能完全重合呢?不難看出,這兩個三角形有三對元素是相等的:AO=CO,∠AOB=∠COD,BO=DO。如果把△OAB繞著O點順時針方向旋轉,因為OA=OC,所以可以使OA與OC重合;又因為∠AOB =∠COD,OB=OD,所以點B與點D重合。這樣△ABO與△CDO就完全重合。如圖所示。
由此學生得到啟示是: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不需要三條邊對應相等和三個角對應相等,而且從上面的例子可以引起我們猜想:如果兩個三角形有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三、及時反饋學生的練習情況
及時使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的效果,會對學生的學習動力產生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學生只有知道自己的學習進度、學習成績和將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成效,才能激起學生繼續學習的美好愿望。與此同時學生可以通過反饋及時了解自己的短處和不足,及時進行糾正并激發學生的上進心。
四、積極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用
布魯納曾說:“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就沒有數學的發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使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等交流活動,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情境,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數學活動體驗,從而達到有效學習的目標。
綜上所述,學生思維活躍、節奏緊密都是有效課堂教學的表現,通過有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思維能力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教師更要進一步轉變僵化的教學觀念,堅定不移地做到“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構建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目標,努力達成高質量教學、高效率課堂的目的。
參考文獻:
林愛平.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探究[J].華章,2011(08).
編輯 薛直艷
endprint
摘 要:通過相關的教學案例重點介紹了加強問題及活動情境創設的有效性,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啟發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要及時反饋學生的練習情況,積極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體作用,以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更要進一步轉變僵化的教學觀念,將構建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目標,努力達成高質量教學、高效率課堂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性;教學觀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透過新課改的的角度來看數學教學活動,課程教學不單單是承載著學科知識的載體,更不是一種固定在教科書中的教條的內容。如此要求教師在安排學生參與課堂的比重和學生發表看法的交流時間的時候,需要進行詳細的策劃,根據學生不同的發展需要進行不同的選擇。
一、問題及活動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有效性,可以采用情境創設的教學策略。數學問題情境是指以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為目的,通過創建一定的背景材料,激發學生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利用情境創設的方法進行數學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利用情境創設的方法進行數學教學一是要創設有效的問題型情境,二是要創設有效的活動型情境。對于人教版《冪的乘方》一課的教學,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冪的乘方的運算法則,能靈活運用法則進行計算,并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導入新課:問題一:我們知道:a5·a5·a5·a5·a5=a5a5a5a5a5,可以寫成(a5)5,(1)上述表達式(a5)5是一種什么形式?(冪的乘方)(2)你能根據乘方的意義和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計算出它的結果嗎?然后讓學生進行觀察猜想,歸納總結。對于這個問題學生一方面很感興趣,非常想解決這個問題,另一方面,由于認知水平不足,又無法立即解決,引發認知沖突,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二、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啟發并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有效的形式,給予學生啟發,使學生進行更多的活動和觀察,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來,利用自己的雙眼,發現數學問題中存在的規律,把新知識與已有的舊知識聯系起來,從而達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的教學目標,完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的教學任務。
如,有位教師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交流,并得到相應的啟發:其中一題為:AC、BD相交于O,AO、BO、CO、DO的長度如圖所示,△ABO和△CDO是否能完全重合呢?不難看出,這兩個三角形有三對元素是相等的:AO=CO,∠AOB=∠COD,BO=DO。如果把△OAB繞著O點順時針方向旋轉,因為OA=OC,所以可以使OA與OC重合;又因為∠AOB =∠COD,OB=OD,所以點B與點D重合。這樣△ABO與△CDO就完全重合。如圖所示。
由此學生得到啟示是: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不需要三條邊對應相等和三個角對應相等,而且從上面的例子可以引起我們猜想:如果兩個三角形有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全等。
三、及時反饋學生的練習情況
及時使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的效果,會對學生的學習動力產生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學生只有知道自己的學習進度、學習成績和將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成效,才能激起學生繼續學習的美好愿望。與此同時學生可以通過反饋及時了解自己的短處和不足,及時進行糾正并激發學生的上進心。
四、積極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用
布魯納曾說:“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就沒有數學的發展。”《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使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等交流活動,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情境,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數學活動體驗,從而達到有效學習的目標。
綜上所述,學生思維活躍、節奏緊密都是有效課堂教學的表現,通過有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思維能力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教師更要進一步轉變僵化的教學觀念,堅定不移地做到“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構建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運用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目標,努力達成高質量教學、高效率課堂的目的。
參考文獻:
林愛平.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探究[J].華章,2011(08).
編輯 薛直艷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