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莉
摘 要:《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伴隨著高考改革方案中語文備受重視等現象,高職開設大學語文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目前高職大學語文課程出現了被邊緣化現象,結合教學內容、教法、人文氣氛、考核等方面提出思考。
關鍵詞:高職;大學語文;現狀;課程改革
一、高職大學語文課程的現狀
1.課程認識不夠,其價值與地位被邊緣化的傾向嚴峻
高職教育注重“以就業為導向”,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就業成了高職教育唯一的指揮棒。高職院校普遍認為以人文教育為主的課程與學生職業技能的形成關系不大,其課程建設不具有重要性與緊迫性,在大學語文課時上出現減課現象,教學改革相對滯后,教師缺乏專業課程背景,其價值與地位日益被邊緣化。
2.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側重于學科本身,忽略了學生精神的陶冶
目前,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學科體系化傾向依然根深蒂固,本科壓縮的特征依然嚴重,教學過分追求基礎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內容繁瑣,知識多而全、難而深,忽視了學生精神的陶冶,導致學生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
3.高職校園人文氣氛不濃,大學語文教學難以做到“教、學”統一
語文教育與校園文化、人文氣氛密切相關,良好的人文環境能促進語文教學的改革,但是不少高職院校忽視校園文化建設,人文氛圍缺失,造成大學語文教育難以做到“教、學”統一,達不到在教中學、在學中教的目的。
4.與專業課界限過于分明,結合度不夠
高職教育強調培養技能型人才,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的界限過于分明,在教學與改革上鮮有結合。一般高職院校所有的專業在大學語文教學上均采用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沒有考慮專業的關聯度和學生入學前后的課程銜接問題,容易導致大學語文課與專業課在教學上的脫節,使大學語文課對專業課的基礎作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同時也不利于高職生綜合素質的養成。
5.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方法傳統、考試形式單一、缺乏吸引力
大學語文課程在高職院校的普遍現象是:一套教材、一本教案、一種教法、全校通用。在課程設計與安排上,普遍沿襲普通高校,較少考慮專業教學和高職類學生的需求與特點;在教學方法上依然以單純理論教授為主,情境教學、實踐教學等現代教學模式較為薄弱,師生互動性較差,教學的藝術性與趣味性不足,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考試形式上,依然普遍沿用單一的理論考試,缺乏靈活多樣的過程性和應用性的考核與評價。
二、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思考
1.更新教學觀念,明確教育目標定位
大學語文課程應該定位為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便于可持續發展。不能單純地把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學科”,而是把所蘊含的人文精神滲透到所有學科中的“學問”,它不僅是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種靈魂依靠、一種精神依托,是使大學生成長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關鍵素質。
2.根據市場需求,適時調整教學內容
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要擺脫“高四語文”的陰影,一方面強化學生的人文素質,傳承優秀經典作品中的精神文化,陶冶其情操;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使“文史哲”不分家的理念貫穿在教學中,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作品與社會、自然、作者生活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另外,要圍繞市場的需求,緊密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根據學生就業的需求,把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列為教學的重點,并與演講口才、寫作訓練等相結合,滿足學生對于提高自身多方面能力的需求。
3.以學生興趣為依托,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
高職大學語文應該在傳統的“課本、粉筆、黑板加一張嘴”的教學模式上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視聽組合、圖文并茂、聲情相生,全方位、多角度教學,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旦學生有了興趣,再融合“大語文”教學觀,結合學生的社團活動,如演講、辯論、話劇、征文等活動,以語文教學中的某一個點為切入點,以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和寫作水平,真正體現寓教于樂。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人文氣氛
高職院校應結合學院的辦學特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出學院的校訓、宗旨、原則等,以這些作為切入點融合學生的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環節營造良好的人文氣氛,把“大語文觀”貫穿在學生的生活、學習中,使學生耳濡目染,使優秀的精神財富和文化瑰寶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無形之中把教學與生活統一起來。
編輯 魯翠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