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彬
【關鍵詞】小學生 審題習慣 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4A-0107-02
經常聽到一些老師或家長抱怨學生沒弄懂題意就動筆解答,他們不約而同地把此種情形歸結為“粗心”,潛意識里認為這并不是學得不好,而是一時大意,不是大問題,當然也就不用太過擔心。其實并非如此,在數學學習中,“粗心”的根源往往是審題障礙。面對學生的不良審題習慣,不少教師通常只是在講評試卷時給予糾正,雖然磨破了嘴皮子,效果卻是微乎其微,這種“亡羊補牢”式的審題訓練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良好習慣的養成要經過長期的指導和訓練,審題習慣的培養應該成為日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如何將審題習慣的訓練融入課堂教學呢?
一、推敲詞句,提煉關鍵詞
許多教師都強調讀題時要圈出關鍵詞語,但學生的表現卻差強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不知何為關鍵詞,所以不會找,心有余而力不足。尋找關鍵詞語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和積淀。單純就題論題,只在講評時提示學生哪些是關鍵詞是不夠的,這種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應該滲透在數學教學的每個環節之中。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倒數》一課時,在學生探究后揭示概念——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此時,教師可以不著急進行運用,而應花幾分鐘時間組織學生對這個概念進行深入剖析。
師:你認為這句話中有哪些關鍵詞?
生1:互為倒數。
師:例如和互為倒數,你們能解釋是什么意思嗎?
生2:的倒數是,的倒數是。
師:還有哪個詞也很重要?
生3:“兩個數”也很重要,因為互為倒數,所以必須是“兩個數”,三個數就不行。
生4:“乘積是1”也很關鍵,和是1、差是1、商是1的兩個數都不是互為倒數。
……
在這個環節中,教者充分利用倒數的意義這一素材,引導學生進行字斟句酌的分析,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對概念的深刻理解,更為重要的是提升了把握關鍵詞的能力。如果持之以恒地進行訓練,學生對關鍵詞的嗅覺將會越來越敏銳,提煉關鍵詞的意識也會越來越強。
二、變式拓展,克服定勢
數學題目千變萬化,經常會出現“陷阱”,如果遇到粗枝大葉的學生,看題目不細心,往往就會中招。有位教師在執教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的意義》這一單元的復習課時,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
圖1中陰影部分是整個圖形的,空白部分是陰影部分的。
不少學生第二空都填的都是,個中緣由顯而易見:第一空陰影部分是整個圖形的,于是想當然地認為第二空肯定是求空白部分是整個圖形的,沒有注意到單位“1”發生了變化。如何克服這種思維定勢?適度拓展是一種有效的對策。如果之前在教學本冊教材第43頁的思考題時,進行一些變式,這種錯誤就應該可以避免。
圖2
以圖2的圓一圖為例,學生在回答三種顏色各占圓的幾分之幾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綠色部分是紅色的?黃色部分是紅色的?然后再讓學生提出類似的問題并解答。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之中,讓學生跳出單位“1”是總數的思維定勢,同時深切體會到數學問題的千變萬化,深刻認識到認真審題的必要性。學生在拓展思維的同時,審題的內需會不斷增強,從而逐步養成先審題后解答的習慣,逐漸降低思維定勢的負面影響。
三、對比辨析,洞悉本質
不少數學問題由于一字之別、一詞之差,題意迥異,稍不留意就會出錯。此時唯有通過對比,才能辨別其細微的差異及其解法的多變多樣。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這一單元時,86頁第13題是:
(1)學校計劃十月份用煤噸,實際比計劃節約了。實際用煤多少噸?
(2)學校計劃十月份用煤噸,實際比計劃節約了噸。實際用煤多少噸?
為了增強對比的深度和廣度,在練習這組題目時,可以再加一題:
(3)學校計劃十月份用煤噸,實際比計劃節約了。實際比計劃節約多少噸?
如何組織學生進行辨析是有講究的,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讓學生無序地進行對比,就不能凸顯重點、突破難點。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比較(1)(3)兩題,發現條件相同,但問題不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解答,再對比解法的區別——為什么第(1)題是兩步,第(3)題只要一步,體會簡單和稍復雜的分數實際問題的結構特點。接著引導學生比較(1)(2)兩題,乍一看完全相同,但細一看第二題多了一個“噸”字,由此讓學生體會分數作為“分率”和“數量”的區別。對比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能夠培養學生認真讀題、細心分析、仔細推敲的審題習慣。因此對比訓練不但是思維訓練的素材,更是審題訓練的素材。
四、指導策略,深刻領悟
數學語言的精練、抽象和小學生理解能力的偏差在客觀上增加了審題的難度,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教師必須指導學生一些審題的必備策略。
(1)演示、畫圖。在理解行程問題中不同的行駛類型時,可以讓學生分別演示“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同一地點,同向行駛”等,讓學生身臨其境般感受行駛的特點;還可以指導學生畫線段圖,將這些情況通過示意圖表示出來,直觀形象,數量關系也一目了然。(2)復述。復述并不是背誦,而是用個性化的語言表述自己對題意的理解。一是要從豐富的情境描述中抽取出有用的信息,確定要解決的問題;二是要能夠將表述簡略的信息補充完整,比如“降價百分之幾”就是求“現價比原價降低的價錢是原價的百分之幾”……提煉并理解關鍵信息,能給學生的思維鋪平道路。(3)列舉。對于條件比較繁雜的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摘錄條件和問題,這樣便于學生抓住題干進行思考,從而順利找到解題的突破口。此外,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總結同類題型的審題要點,例如解決圖形計算的實際問題時,要做到“統一單位”和“畫圖分析”等。
總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審題習慣的培養變為一種常態訓練,對“粗心”不再寬容,尋找更多、更好的培養學生良好審題習慣的素材和途徑,才能讓學生真切享受認真審題帶來的成功和快樂。
(責編 林 劍)
【關鍵詞】小學生 審題習慣 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4A-0107-02
經常聽到一些老師或家長抱怨學生沒弄懂題意就動筆解答,他們不約而同地把此種情形歸結為“粗心”,潛意識里認為這并不是學得不好,而是一時大意,不是大問題,當然也就不用太過擔心。其實并非如此,在數學學習中,“粗心”的根源往往是審題障礙。面對學生的不良審題習慣,不少教師通常只是在講評試卷時給予糾正,雖然磨破了嘴皮子,效果卻是微乎其微,這種“亡羊補牢”式的審題訓練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良好習慣的養成要經過長期的指導和訓練,審題習慣的培養應該成為日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如何將審題習慣的訓練融入課堂教學呢?
一、推敲詞句,提煉關鍵詞
許多教師都強調讀題時要圈出關鍵詞語,但學生的表現卻差強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不知何為關鍵詞,所以不會找,心有余而力不足。尋找關鍵詞語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和積淀。單純就題論題,只在講評時提示學生哪些是關鍵詞是不夠的,這種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應該滲透在數學教學的每個環節之中。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倒數》一課時,在學生探究后揭示概念——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此時,教師可以不著急進行運用,而應花幾分鐘時間組織學生對這個概念進行深入剖析。
師:你認為這句話中有哪些關鍵詞?
生1:互為倒數。
師:例如和互為倒數,你們能解釋是什么意思嗎?
生2:的倒數是,的倒數是。
師:還有哪個詞也很重要?
生3:“兩個數”也很重要,因為互為倒數,所以必須是“兩個數”,三個數就不行。
生4:“乘積是1”也很關鍵,和是1、差是1、商是1的兩個數都不是互為倒數。
……
在這個環節中,教者充分利用倒數的意義這一素材,引導學生進行字斟句酌的分析,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對概念的深刻理解,更為重要的是提升了把握關鍵詞的能力。如果持之以恒地進行訓練,學生對關鍵詞的嗅覺將會越來越敏銳,提煉關鍵詞的意識也會越來越強。
二、變式拓展,克服定勢
數學題目千變萬化,經常會出現“陷阱”,如果遇到粗枝大葉的學生,看題目不細心,往往就會中招。有位教師在執教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的意義》這一單元的復習課時,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
圖1中陰影部分是整個圖形的,空白部分是陰影部分的。
不少學生第二空都填的都是,個中緣由顯而易見:第一空陰影部分是整個圖形的,于是想當然地認為第二空肯定是求空白部分是整個圖形的,沒有注意到單位“1”發生了變化。如何克服這種思維定勢?適度拓展是一種有效的對策。如果之前在教學本冊教材第43頁的思考題時,進行一些變式,這種錯誤就應該可以避免。
圖2
以圖2的圓一圖為例,學生在回答三種顏色各占圓的幾分之幾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綠色部分是紅色的?黃色部分是紅色的?然后再讓學生提出類似的問題并解答。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之中,讓學生跳出單位“1”是總數的思維定勢,同時深切體會到數學問題的千變萬化,深刻認識到認真審題的必要性。學生在拓展思維的同時,審題的內需會不斷增強,從而逐步養成先審題后解答的習慣,逐漸降低思維定勢的負面影響。
三、對比辨析,洞悉本質
不少數學問題由于一字之別、一詞之差,題意迥異,稍不留意就會出錯。此時唯有通過對比,才能辨別其細微的差異及其解法的多變多樣。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這一單元時,86頁第13題是:
(1)學校計劃十月份用煤噸,實際比計劃節約了。實際用煤多少噸?
(2)學校計劃十月份用煤噸,實際比計劃節約了噸。實際用煤多少噸?
為了增強對比的深度和廣度,在練習這組題目時,可以再加一題:
(3)學校計劃十月份用煤噸,實際比計劃節約了。實際比計劃節約多少噸?
如何組織學生進行辨析是有講究的,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讓學生無序地進行對比,就不能凸顯重點、突破難點。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比較(1)(3)兩題,發現條件相同,但問題不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解答,再對比解法的區別——為什么第(1)題是兩步,第(3)題只要一步,體會簡單和稍復雜的分數實際問題的結構特點。接著引導學生比較(1)(2)兩題,乍一看完全相同,但細一看第二題多了一個“噸”字,由此讓學生體會分數作為“分率”和“數量”的區別。對比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能夠培養學生認真讀題、細心分析、仔細推敲的審題習慣。因此對比訓練不但是思維訓練的素材,更是審題訓練的素材。
四、指導策略,深刻領悟
數學語言的精練、抽象和小學生理解能力的偏差在客觀上增加了審題的難度,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教師必須指導學生一些審題的必備策略。
(1)演示、畫圖。在理解行程問題中不同的行駛類型時,可以讓學生分別演示“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同一地點,同向行駛”等,讓學生身臨其境般感受行駛的特點;還可以指導學生畫線段圖,將這些情況通過示意圖表示出來,直觀形象,數量關系也一目了然。(2)復述。復述并不是背誦,而是用個性化的語言表述自己對題意的理解。一是要從豐富的情境描述中抽取出有用的信息,確定要解決的問題;二是要能夠將表述簡略的信息補充完整,比如“降價百分之幾”就是求“現價比原價降低的價錢是原價的百分之幾”……提煉并理解關鍵信息,能給學生的思維鋪平道路。(3)列舉。對于條件比較繁雜的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摘錄條件和問題,這樣便于學生抓住題干進行思考,從而順利找到解題的突破口。此外,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總結同類題型的審題要點,例如解決圖形計算的實際問題時,要做到“統一單位”和“畫圖分析”等。
總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審題習慣的培養變為一種常態訓練,對“粗心”不再寬容,尋找更多、更好的培養學生良好審題習慣的素材和途徑,才能讓學生真切享受認真審題帶來的成功和快樂。
(責編 林 劍)
【關鍵詞】小學生 審題習慣 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4A-0107-02
經常聽到一些老師或家長抱怨學生沒弄懂題意就動筆解答,他們不約而同地把此種情形歸結為“粗心”,潛意識里認為這并不是學得不好,而是一時大意,不是大問題,當然也就不用太過擔心。其實并非如此,在數學學習中,“粗心”的根源往往是審題障礙。面對學生的不良審題習慣,不少教師通常只是在講評試卷時給予糾正,雖然磨破了嘴皮子,效果卻是微乎其微,這種“亡羊補牢”式的審題訓練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良好習慣的養成要經過長期的指導和訓練,審題習慣的培養應該成為日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如何將審題習慣的訓練融入課堂教學呢?
一、推敲詞句,提煉關鍵詞
許多教師都強調讀題時要圈出關鍵詞語,但學生的表現卻差強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不知何為關鍵詞,所以不會找,心有余而力不足。尋找關鍵詞語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和積淀。單純就題論題,只在講評時提示學生哪些是關鍵詞是不夠的,這種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應該滲透在數學教學的每個環節之中。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倒數》一課時,在學生探究后揭示概念——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此時,教師可以不著急進行運用,而應花幾分鐘時間組織學生對這個概念進行深入剖析。
師:你認為這句話中有哪些關鍵詞?
生1:互為倒數。
師:例如和互為倒數,你們能解釋是什么意思嗎?
生2:的倒數是,的倒數是。
師:還有哪個詞也很重要?
生3:“兩個數”也很重要,因為互為倒數,所以必須是“兩個數”,三個數就不行。
生4:“乘積是1”也很關鍵,和是1、差是1、商是1的兩個數都不是互為倒數。
……
在這個環節中,教者充分利用倒數的意義這一素材,引導學生進行字斟句酌的分析,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對概念的深刻理解,更為重要的是提升了把握關鍵詞的能力。如果持之以恒地進行訓練,學生對關鍵詞的嗅覺將會越來越敏銳,提煉關鍵詞的意識也會越來越強。
二、變式拓展,克服定勢
數學題目千變萬化,經常會出現“陷阱”,如果遇到粗枝大葉的學生,看題目不細心,往往就會中招。有位教師在執教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的意義》這一單元的復習課時,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
圖1中陰影部分是整個圖形的,空白部分是陰影部分的。
不少學生第二空都填的都是,個中緣由顯而易見:第一空陰影部分是整個圖形的,于是想當然地認為第二空肯定是求空白部分是整個圖形的,沒有注意到單位“1”發生了變化。如何克服這種思維定勢?適度拓展是一種有效的對策。如果之前在教學本冊教材第43頁的思考題時,進行一些變式,這種錯誤就應該可以避免。
圖2
以圖2的圓一圖為例,學生在回答三種顏色各占圓的幾分之幾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綠色部分是紅色的?黃色部分是紅色的?然后再讓學生提出類似的問題并解答。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之中,讓學生跳出單位“1”是總數的思維定勢,同時深切體會到數學問題的千變萬化,深刻認識到認真審題的必要性。學生在拓展思維的同時,審題的內需會不斷增強,從而逐步養成先審題后解答的習慣,逐漸降低思維定勢的負面影響。
三、對比辨析,洞悉本質
不少數學問題由于一字之別、一詞之差,題意迥異,稍不留意就會出錯。此時唯有通過對比,才能辨別其細微的差異及其解法的多變多樣。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這一單元時,86頁第13題是:
(1)學校計劃十月份用煤噸,實際比計劃節約了。實際用煤多少噸?
(2)學校計劃十月份用煤噸,實際比計劃節約了噸。實際用煤多少噸?
為了增強對比的深度和廣度,在練習這組題目時,可以再加一題:
(3)學校計劃十月份用煤噸,實際比計劃節約了。實際比計劃節約多少噸?
如何組織學生進行辨析是有講究的,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讓學生無序地進行對比,就不能凸顯重點、突破難點。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比較(1)(3)兩題,發現條件相同,但問題不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解答,再對比解法的區別——為什么第(1)題是兩步,第(3)題只要一步,體會簡單和稍復雜的分數實際問題的結構特點。接著引導學生比較(1)(2)兩題,乍一看完全相同,但細一看第二題多了一個“噸”字,由此讓學生體會分數作為“分率”和“數量”的區別。對比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能夠培養學生認真讀題、細心分析、仔細推敲的審題習慣。因此對比訓練不但是思維訓練的素材,更是審題訓練的素材。
四、指導策略,深刻領悟
數學語言的精練、抽象和小學生理解能力的偏差在客觀上增加了審題的難度,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教師必須指導學生一些審題的必備策略。
(1)演示、畫圖。在理解行程問題中不同的行駛類型時,可以讓學生分別演示“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同一地點,同向行駛”等,讓學生身臨其境般感受行駛的特點;還可以指導學生畫線段圖,將這些情況通過示意圖表示出來,直觀形象,數量關系也一目了然。(2)復述。復述并不是背誦,而是用個性化的語言表述自己對題意的理解。一是要從豐富的情境描述中抽取出有用的信息,確定要解決的問題;二是要能夠將表述簡略的信息補充完整,比如“降價百分之幾”就是求“現價比原價降低的價錢是原價的百分之幾”……提煉并理解關鍵信息,能給學生的思維鋪平道路。(3)列舉。對于條件比較繁雜的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摘錄條件和問題,這樣便于學生抓住題干進行思考,從而順利找到解題的突破口。此外,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總結同類題型的審題要點,例如解決圖形計算的實際問題時,要做到“統一單位”和“畫圖分析”等。
總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審題習慣的培養變為一種常態訓練,對“粗心”不再寬容,尋找更多、更好的培養學生良好審題習慣的素材和途徑,才能讓學生真切享受認真審題帶來的成功和快樂。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