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喜
摘 要:隨著現今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對于高職院校在校生的教育也不僅僅在于對課本知識的教學,而是把全面發展作為對高職在校生的主要教學目標。在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下也開始對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作為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的主要部分,是我國高職院校中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雖然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已經在逐漸加強對于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視,但是在教學期間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和漏洞。本文通過對我國高職體育課程改革以及教學現狀進行深入探討和剖析,并給出一定有利于解決該些問題及利于其發展的方法,以供我國高職體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有所借鑒。
關鍵詞: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教學現狀;措施
我國的高職院校主要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院校,其不只是關注學生對于教材的學習程度,更重視的則是高職在校生自身的職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而對于體育課程來說,其教學內容也是為了適應專業素質教育的要求,把專業的實用性融入了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和創新中去,逐漸形成了具有職業特點的職業體育教育模式。且在教學內容及教學形式的設計中都體現出了自主構建和設置符合學生未來職業特點的實用性體育課程的內容特點。
一、我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現狀及其重要性
現今我國對于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中如若只停留于最傳統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理念已經難以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隨著我國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體育教學的改革也越來越被重視。體育這一學科從學生入學起就被列入教學課程中來,可見體育課程也是極為重要的,該學科是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提高學生自身身體素質、體育能力以及身心發展的重要舉措。只有在通過一定的體育鍛煉的前提下才能夠保證學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能更好更健康的發展,因此我國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工作者在對體育這一課程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有足夠的熱情,并適當的采取一些有利于調動學生對體育學習的積極性的教學模式,譬如在對與專業知識相關聯的體育項目進行教學時適當的開展一些競技項目、保健項目等,使學生在學習體育時還有競爭意識,從而達到全面的完成對于體育學習的目的。現在我國高職院校中的體育課程改革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為對于體育基礎課程及選項教學內容的改革,后一個階段為對于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內容的改革,這兩個階段的改革都為我國高職院校中在校生對實用性體育課程的學習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在對其教學的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的選擇都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體育教學改革還只限于形式上的改革而未真正落實于每一個高職院校中去,這樣一來,我國在校高職生在一味的單一枯燥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下很容易對體育這一課程的學習產生抵觸心理,難以達到原本提高個人身體素質、增強個人健康的目的。
在我國發展歷史的影響下,我國的教學思想以及教學理念多承接了最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對基礎知識的教學為主,雖然能夠讓學習者很好地掌握理論知識,但是該類教學理念還是存在較多的弱點,譬如對于課程的設置較為固定、教學方式較為陳舊、不重視學生相互之間的學習能力的差異、忽視了學生的個人創造性等。也就是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我國相關管理人員在改革開放以后開始對基礎教育以及大學教育進行改革,雖然大多數學科在教學中的改革都起到了較為明顯的作用,但是高職院校中的體育這一學科相比于其他學科而言改革還相對較慢,存在著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較為混亂、對于體育教學的定位不準確等問題。而且在近些年我國各方面都在不斷發展的情況下,高職院校的數量也在迅速增加,但是這種現狀下也并沒有很好的激起高職教育工作者對于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視,而且多數高職院校所使用的體育教材還屬于本科院校的教材,其多以跑、投、跳為主要教學內容,以統一的教學時間、統一的教學方式、統一的教學內容等為主要教學模式,可見其模式較為陳舊和落后且缺乏開放性和科學性,使得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趨于邊緣化。但是現今一部分高職院校已經開始了對體育課程的改革,即將不同專業的學生的授課內容區分開來以突出各專業的教學特色,雖然這樣一來就對以健康為目的的體育教學目標有些背道而馳,但是相比于原本傳統的教學理念而言已經是一個很好地改革開端。
二、影響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因素
在對我國的社會以及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后,可得出影響我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因素在大體上可以分為三方面,即以學生為教學中心、以學科為教學中心、以社會為教學中心。
于以學生為教學中心這方面而言,原本提出要以學生為中心來進行教學的教學理念的是美國,其原本是以教育工作者為教學中心,但由于后來考慮到每個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以及學習能力都有所差異,因此就變原本的以教育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為以學習者為教學中心,然后根據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來進行特定的教學改革,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得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對于學習的積極性都有所提高。但是這一教學理念知識為了改變原本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而設定的,原本的只一味的給學習者施加學習壓力卻忽視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的教學模式只會讓學生對于學習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今后的進步和發展。經改革以后雖然有效的解決了這一問題,但是還難免會有新的問題出現,就像授課時學生的總數越多所需要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劃分就越復雜,導致教學困難的問題發生,譬如在高職院校中對于體育這一課程進行教學時,先征求學生的自主意見來選擇所感興趣的體育項目然后進行分類教學,學生所選擇的往往有足球、籃球、排球等常規項目以及高爾夫球、橄欖球等較為復雜的項目,若要對每個學生的意愿都教學到位,首先就涉及到教師個人專業水平的問題以及所需教育經費的問題,這些問題下就使得有些項目無法開展,導致學生對于體育的學習積極性有所下降。由此可見,雖然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的方式對于高職體育課程的教學是積極和有效的,但是在師資力量以及所需資金的問題下,還會使得很多課程實踐在實現上出現操作障礙。endprint
于以學科為教學中心這一方面而言,其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將教材的內容放在首要位置,使學生能夠很好的對所學知識進行掌握和應用,同時以所學科目為自身發展方向。該類教學理念主要是對學校的各教材進行分類教學,將學科教學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只要求學習者對基礎知識內容以及基本技能進行掌握,卻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F今我國的本科院校還是以該類教學理念為主要教學模式,以為培養更多的混合全能型人才以及專業研究型人才。而高職院校在體育課程的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材多為本科教材,教學以專為主,過多的重視對于體育這一學科教材的教學以及對學生體育達標水平的鍛煉,課程開設內容多以田徑、球類為主,使得原本以鍛煉個人身體素質為主要目的的體育課程變為較為專業的體育訓練課,無形中將體育與其他學科的相互聯系分割開來,同時也忽視了對高職在校生社會實踐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但是高職院校的學生畢竟是以專業知識為主而非體育技能,所以在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體育教學時若太過注重對其專業性的教學也難以滿足學生在社會中的需求。
于以社會為教學中心而言,既是將課程設置的具有社會功能,更多的關注學生所感興趣的社會現象,讓學生們能夠在對課程學習中了解社會進展,這種教學理念是對以學科為教學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反駁。該種教學模式不只是以教材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們對社會的了解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由于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正是面臨著進入社會和選擇就業這一問題,因此這種教學理念在我國高職院校中已經得到了廣泛推廣和應用。在各高職院校中都開設有就業導向理論這一課程以及職業導向這一課程,而且這兩個課程中都提倡將體育教學放置于較為重要的位置,將體育課程以及教材課程相結合起來為高職院校在校生培養目標服務。這種情況下也忽視了原本以提高學生自身身體素質的教學目的,因此也對高職體育課程的教學存在一定影響,雖然其對學生的職業培訓以及社會適應的能力進行培養和重視,但是在其過于關注社會適應性的問題的情況下忽視了體育課程最原始的教學目標。
綜上看來,我國各高職院校在對體育課程進行教學時一定要剔除以學科為教學中心的教育理念,同時在保證可操作的情況下注重對高職院校在校生個人對體育課程的興趣的培養,除此之外,不可忽視以鍛煉的人身體素質為主要目的的教學目標,以使體育課程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的地位更加堅實和鞏固。
三、有利于我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方法
3.1高職院校在體育改革中應遵循的原則。由于職業院校的體育改革教學具有特殊性,若采用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顯然是不合適的。由于高職院校的在校生多為技術型人才且所學技術都有所不同,因此在進行體育教學時一定要根據各班級學生的所選專業差異、工作差異、社會適應差異等來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充分考慮到學生今后的就業特點,使得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適應新的工作以及生活環境。同時在各個職業所承受的勞動力不同的情況下,高職院校體育教育工作中也可以根據該差異來對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鍛煉,其間可以采取一些有趣的多樣性的教學方式來增強學生的體力,使學生在工作時能夠很好地適應其所處工作的勞動強度。在對學生進行體能等方面的培訓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其心理方面的教育,讓學生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很好地適應其新環境,并且能在一定條件下進行自我鍛煉的方式來對自身進行調節。
3.2高職體育課程的指導思想。高職院校對學生的教育主要是以就業為向導的對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對學生今后的就業能力以及技術進行教育和培養。而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則是要轉變原本傳統的教學思想,將鍛煉個人身體素質為主要教學目標,并依照學生工作的差異來選取合適的教學理念及模式。將學生放于體育學習中的首要位置,注重對高職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及學習習慣的培養,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與進化職業相關聯的的體能、意志力、競爭力等方面的教學,以保證學生不僅在學習能夠對體育課程得到好的鍛煉,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也獲益匪淺。
3.3對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優化。我國高職院校在對體育課程進行教學時可以適當的采取戶外教學的方式,根據不同專業不同系別的學生來選取不同的教學方式,譬如讓學生參加攀巖、馬拉松等,不僅僅調動來高職生對于體育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滿足了學生們的主體需要,使得學生們能夠適應不同的群體并鍛煉其團結協作的能力,培養學生們良好的體育道德觀和集體意識,為高職在校生們的學習、友誼發展、社會適應力等都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也鞏固了學生們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得體育課堂更加放松活潑,為師生之間建立起友誼也提供了條件,同時在提高學生們各方面能力的情況下為其今后發展都做了較大貢獻。
除此之外,原本的以考核為目的的教學也很容易降低學生們對于體育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們在體育課堂中以應付的心態面對,不利于學生的個人體質培養和鍛煉。所以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要盡可能地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將對學生的體質培養放在第一位,但是這并不代表將體育課堂的考核機制取消,可以改變原本的只對學生體能進行考核的模式為對學生的體能、運動技能、學習態度、合作精神等各方面的綜合考核模式,并且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學習過程的重視高于對其體能得分的重視,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們消除以往緊張的考試的局面而使以放松積極的心態來應對考試。
要對我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設置進行改革,讓其課程向多種教學形式發展,這就需要體育教育工作者根據學生的個人差異來選擇合適的教學形式,根據專業的差異和職業的不同來就其所需體能的不同來進行對教材的改寫,其內容要突出體育課程的趣味性、娛樂性等。這樣一來就有助于今后高職院校學生在日后生活及工作中的發展,完善體育教材所缺少的專業性知識。
四、結語
綜上看來,我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改革對高職生的在校學習及今后的就業發展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國各高職院校逐漸開始落實體育改革的同時,其間還存在一定的教學漏洞及教學誤區,這就需要我國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工作者根據實際情況來采取一定的解決措施,以使在校生能夠在體育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春來,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探析[J].神州,2011(08)
[2]蔡麗萍;李大成,淺析我院高職體育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院報,2010(11)
[3]吳雅彬,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03)
[4]龔成旭,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07)
課題名稱:高職院校職業崗位群體育課程模塊研究與實踐編號:xjy1201,主管單位:安徽中澳科技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