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冬梅
摘?要:傳統的德育課評價方式是一種單純的教師評價,難以完成道德認知的內化過程,因此必須讓學生在教學實踐中學會自我評價,在自我評價中促進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
關鍵詞:自我評價?德育課?自我發展
一個人意識、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一般都要經歷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當個體完成了品德內化時,其穩定的態度和品德才能真正形成。傳統的德育課評價方式是一種單純的教師評價,它由教師通過觀察或者考試等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品德發展水平,以分數的方式讓學生接受,使品德形成停留在依從階段,因此要想促進學生對道德認知予以認同和內化,我們就必須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在自我評價中促進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
自我評價是主體對作為客體的主體的評價活動,可以分為個體自我評價和群體自我評價。在教學實踐中,實施比較多的是個體自我評價。個體自我評價即學生自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認識、自我分析,從而過渡到自我提高的過程。
一、在德育課學習中開展自我評價的意義
對職校學生來說,鼓勵其在德育課學習中開展自我評價,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一,有利于道德準則的內化。品德的形成不是規范的簡單記憶過程,而是規范要求的內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需要不斷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內省,這種內省能力不是天生具備的,教會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是提高他們道德內省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其二,有利于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品德的形成是主體不斷進行自我建構的過程,自我評價給這種建構過程提供了持續的內部動力機制。只有學生自己才能最及時、最清楚地了解自己成功或失敗的信息,找出原因所在,并形成正確的認識,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學會看問題、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學會辨別和判斷。其三,有利于進行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對于職校學生來說,要能對今后的人生之路做出正確的選擇,其前提就是學會正確評價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和特點,樹立自信,又要看到自己條件的不足和限制,從而做到揚長避短,人盡其才。而學生正確進行自我評價的能力,必須在不斷嘗試進行自我評價的實踐中逐漸形成。
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做法
1.編寫學案,引導學生完成單元知識學習自我評價表
在每單元學習任務完成后,都有一張單元學習評價表,包括“知識清單、完整清晰;有思有悟、言之有理;學力測評、準確無誤;點擊鏈接、閱讀思考;感受與體會”五個方面,這張表由學生自己完成,不作為他人評價、教師鑒定的依據。
2.針對特定的教學內容,編制自我評價跟蹤表
每隔一段時間,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實際情況如實記錄其中,裝入個人成長檔案袋中。比如,根據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課程的要求,每個學生都寫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書》,明確自己在校期間各階段的具體發展目標。每過一個學期,我們都要求學生對照自己的規劃書,對具體發展目標的完成情況做一個記錄。又如,根據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要求,我們編制了《個人禮儀規范養成情況記錄表》,每月一次進行自評,并與上個月的情況進行對比,檢查自己在規范養成過程中是呈上升趨勢還是呈下降趨勢,若出現下降趨勢,則必須及時查找原因,立即糾正。
3.選擇部分作業,由學生進行自我批改、自我評分
這部分作業都是開放性的問題,而且多數需要在實踐中完成,比如一份市場調查報告、一次職業體驗感想、一場辯論賽的發言稿,其評價重點并不在于理論水平的高度和準確度。學生要對自己完成這份作業過程中的態度、動機、情感、體驗、收獲,甚至遺憾進行自我反思,以提高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對合作中的表現做出自我評價
為了激勵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能主動參與問題的討論,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我們還要求他們對在小組討論中的行為做出自我評價,進而引發自我調整,促進自身發展。
在德育課教學中,我們要使自我評價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也需要有效地克服在自我評價中可能出現的負面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有一種自我提高偏見,會傾向于將成功歸于己,而不愿對失敗承擔責任,這種偏見是由不正確的自我評價所導致的。也就是說,人們對自己的評價可能有失偏頗和公允,從而導致不能正確把握自己的狀態和發展趨勢,使行為出現偏差。因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堅持教師在自我評價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自我評價不是自由評價,要有明確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同時要將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從而能夠更加綜合、更加全面、更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學校)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