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笑秋
摘要:《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較之《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對現階段九年制義務教育期間音樂教育課程的性質、理念、價值、設計思路、實施建議與主要內容等方面進行調整、修正、完善或改寫。本文對2011年版新標準修訂指導思想、修訂重點進行了總結,旨在在新標準執行過程中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
關鍵詞:音樂課程 新標準 修訂重點 實踐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實驗稿)》)于2001年7月公布,其文本研制的主要依據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年)和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年)。10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國際國內環境產生了許多新的重大變化,在為我國教育工作帶來新挑戰的同時,也賦予教育事業新的職責和任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年)指明了在當代新經形勢下我國教育發展全新指向,為《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2011年版)》)的修訂提供了理論依據,指明了方向。本文中筆者對《標準(2011年版)》修訂重點進行了總結,旨在在新標準執行過程中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
一、指導思想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有著重要指導意義,它立足與我國的教育國情和社會發展,致力于讓學生得到真正的能力培養和健康全面的成長,這次的修訂是在保持《標準(實驗稿)》基本內容框架的基礎上,對現階段九年制義務教育期間音樂教育課程的性質、理念、價值、設計思路、實施建議與主要內容等方面進行調整、修正、完善或改寫,以進一步完善“規劃綱要”所闡明的任務要求,使《標準(2011年版)》與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整體走向保持一致。同時在全面梳理社會各界反饋意見的基礎上,認真總結10年課程實驗的經驗教訓,使《標準(2011年版)》的修訂具有實踐操作性,更加契合當前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進一步為音樂教育目標的有效實施指明了方向、為中小學音樂課程健康有序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新標準修訂重點
(一)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
《標準(2011年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的各類教學活動中嵌入現階段核心價值觀。“規劃綱要”的“戰略主題”第一項內容明確指出:“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堅定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強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增強學生愛國情感和改革創新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養學生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
在“教學建議”中強調“將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寓于音樂實踐活動之中,讓學生在藝術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第五條中有“弘揚民族精神,增進集體意識,提高道德素養”等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地位的價值觀和有效促進中小學生們的健康成長的要求。
(二)“能力為重”,多方面落實能力培養
《標準(2011年版)》修訂工作十分重視以“能力為重”的培養人才理念革新,著眼于學生責任感、創造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將音樂教學落實在提高孩子的音樂素養,增進孩子在實踐中的自信,讓學生勇于展示自我,大力發展他們的創新精神等音樂能力方面的培養。如“課程基本理念”第二條“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闡明:“音樂教學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該強調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演唱、演奏、聆聽、綜合性藝術表演和即興編創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通過音樂藝術實踐,有效提高音樂素養,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三)讓學生學得輕松,無負擔
“規劃綱要”第四章“義務教育”第十條要求“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保證學生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為此,新標準從的“課程設計”源頭抓起,合理設計課程內容,以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
在現階段我國的教育體制中,中小學階段音樂、美術等非主要科目課程依然處在較薄弱位置,在許多偏遠地區,學校的藝術課程開設現況不盡如所意,往往并不能做到按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課程方案開足音樂課程,音樂課常被“主科課”其它活動擠占。其實,這樣的情況并不只在鄉鎮常見,即使在縣級層次的學校,有些學校這樣的情況也難以避免。大家都在努力為開足藝術課時而努力著,本身并不屬于中考科目,且一般不會布置額外的課外作業,這說明音樂課并不是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但這并不說明所有音樂課程的設計都能夠真正地減輕學生的負擔,比如:不切實際、脫離孩子實際生活的課程內容和不能成為經典的音樂、低級無效的音樂,在課上學習就都是在浪費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和有限的精力了,無形中是在加重學生的負擔。為此,新標準將要求水平調整為符合中小學每個不同階段學生心理的現狀,科學合理地能夠讓大部分學生通過常態學習都能提升的程度,讓學生在生動活潑、健康愉悅的狀態下茁壯成長。
對音樂“課程性質”的認識,在2001年以前使用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中,“課程性質”通常是和“課程價值”合在一起,用簡括的文字來加以說明。在2011年頒布試行的《標準(實驗稿)》中,雖然“課程性質”和“課程價值”分開表述,但僅有簡單的三句話:“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以上表述缺少對音樂“課程性質”內涵的挖掘。
《標準(2011年版)》在對課程性質不斷深化認識的基礎上,將音樂“課程性質”總結為“三性”: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并分別對其內涵作了闡釋:endprint
1.人文性
文化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那就是音樂,她是中國上下五千年來人類傳統精神文化財富的體現和人類世世代代文明的結晶。我們可以從文化中產生的音樂角度,也可以從音樂中表現出的文化角度出發,音樂教學中所涉及到的的音樂作品及相關活動,都精選了具有一定文化背景差異的作曲家作詞家們如:具有著不同背景和經歷的華彥鈞與劉天華;以及二次創作者們與不同演員他們所具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向往;還有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種族、的音樂作品所體現的不同脈絡不同民族性格、民族底韻和民族風范的展現,具有旗幟鮮明的人文性。
2.審美性
“以美育人”這一教學理念自古以來與我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即:培養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教育方針的重要一部份。通過音樂課程使得學生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的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其獨特的個性得到塑造,讓情操在藝術中得到熏陶,開啟另一種智慧之門,促進形象思維的發展,激發創新意識及能力,從而過到全面提升學生素養的目的。
3.實踐性
音樂不同于建筑、雕塑、文學、美術、戲劇等藝術,它是時間的藝術,不具有事物存在形態的具象性及語言表達的確定性。聽、唱、演、編創等多種體驗實踐過程是各部分教學的必經之路。這就使得學生們在經受音樂活動中的體驗后獲得對音樂最直接的情感體驗,從而為獲得音樂必備的基礎知識、相關技能,不斷提高自我音樂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結語
《標準(2011年版)》較之《標準(實驗稿)》有諸多亮點,比如它能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征和認知發展水平,結合音樂學科特點,對不同學段的學生設置相應的課程目標;又如它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更加凸顯音樂的本質價值和注重音樂的實踐特點等等。作為我們一線初中音樂教師一定要注意將修訂版中最新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運用于音樂教學中,在實踐中充分發揮音樂的審美和陶冶功能,從而更加有效地實現音樂課程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安國.基礎音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起點——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修訂[J].人民音樂,2012,(06).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鄭偉.從《音樂課程標準》的修訂看音樂課程價值如何實現[J].基礎教學研究,2012,(12).
[4]姬晨.從課程標準修訂探索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哲學觀[J].音樂教育,2012,(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