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涓 李云秋
摘要:音樂素養是應用型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備的素養之一。本文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缺失的問題進行分析,擬從該專業學生職前培養思路與目標、課程教學及訓練內容設置、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提出提升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師資音樂素養培養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學前教育 音樂素養 音樂課程 策略
根據教育部《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的要求,幼兒教師應具備一定的藝術欣賞能力,特別是音樂欣賞能力和音樂教育策略綜合運用能力。由此可見,在幼兒園音樂音樂教學活動中,除了需要教師具有基本樂理知識,歌唱、律動、節奏等相關知識級技能外,最重要的就是音樂欣賞知識和音樂技能綜合運用的能力,可以稱之為“音樂素養”。
音樂素養應是一種綜合的素養,不僅有音樂技能( 包括聲樂、鋼琴、舞蹈、合唱指揮等) ,還應具備音樂知識、音樂審美、音樂教育等要求。根據理論、技能、教育三個層面的要求,我們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應具備的音樂素養構成劃分為: 音樂理論與欣賞、音樂技能與表演、音樂審美與教育三個方面。①它是新世紀高素質幼兒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而恰恰這也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目前普遍欠缺的方面。學生音樂素養及技能綜合運用能力的缺失,導致了學生音樂技能綜合運用的能力不強,教學基本功較差的局面的存在。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缺失的主要表現
(一)學生音樂鑒賞、分析的能力不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要求教師在音樂教育中應著重關注幼兒對美的感受,為幼兒提供機會,并為幼兒表現美提供必要的技能上的幫助。
幼兒園音樂活動從來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音樂活動,常常與舞蹈、律動等元素為一體,相互作用而進行。然而在幼兒園音樂舞蹈教學及活動的實踐中,普遍存在教師過分強調技能的傳授,忽略了幼兒內心的感受。進而造成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出現了偏重知識技能的傳授,忽視幼兒審美能力的培養的局面。這既與學前教育師資在職前對幼兒音樂教育的認識有關,更在于該專業學生職前音樂鑒賞、分析音樂能力等音樂美學素養方面的能力不強有著直接的關系。
然而,目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主要注重的是音樂理論、技能與表演的培養教育,卻忽略了音樂欣賞與音樂審美及音樂綜合表現的教育培養。其實,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音樂素養,才能夠對音樂作品進行細致的分析與理解,進而夠通過協調的動作、優美的嗓音歌唱以及精彩的動作表現來完整地展示音樂的藝術魅力。從而引導幼兒,循序漸進地提高其音樂感受能力與鑒賞能力。
(二)音樂技能綜合運用能力不強
幼兒園音樂音樂教學活動主要包括歌唱、律動、音樂游戲、舞蹈四個方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簡而言之就是要在幼兒園教學迫切需要的鋼琴與兒歌彈唱,伴奏和幼兒園音樂活動設計等幾個方面加以特別關注,形成具有幼兒歌曲彈唱、表演及創編的綜合技能的應用能力。
然而,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招收,單單只是憑高考成績進行錄取,沒有進行過藝術素養的選拔,這樣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學生音樂技能基礎比較薄弱,甚至為零的局面。加之授課教師對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目標認識上的偏差出現的單一的教學方式,缺乏針對性的教學內容,枯燥呆板的訓練方式以及不勝全面的評價手段等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該專業學生在本身就沒有太多音樂素養的狀況下,又失去了音樂學習的情趣及動力。這就加大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技能的培養難度,帶來了學生音樂素養及技能綜合運用的能力缺失的問題,成為了多年來該專業學生培養的一個瓶頸。
二、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的策略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應從源頭抓起,具體來說就是要從培養思路與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實踐和技能培養、考核評價等方面加以研究調整,以達到使該專業學生具有較好的,且能夠適應《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所要求的能夠順利開展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工作所必須的音樂素養及能力培養的目標。
(一)明確培養目標,調整課程結構
該專業教師職前音樂素養培養目標的制定,應根據《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突出幼兒園教師培養的師范性、普及性、引導性的應用型學前教育教師的培養特色,注重落實該專業教師音樂綜合應用能力的初衷與歸屬要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一步明確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的目標。誠然,在該專業學生音樂、舞蹈素養培養目標得到合理明確的基礎上,首要要完成的就是課程結構的分析和調整。應注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及教學評價的合理設置和相互作用,使得課程結構即科學合理又體現多元性的特色。
(二)構建科學合理、系統全面的課程體系
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設置同樣應該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這一要求,方能突出應用型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發展的可持續性培養理念。
1.處理好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之間的關系
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在必修課中,主要開設《基礎樂理與視唱》、《琴法》、《幼兒歌曲彈唱》、《聲樂基礎》、《舞蹈基礎》等課程,其主要目的是培養、訓練學生音樂基礎理論、識讀樂譜、鋼琴彈奏、歌唱及舞蹈基礎等領域相關基本理論知識及技能的掌握。而在選修課中主要開設《幼兒舞蹈創編》、《即興伴奏》、《唱游律動》、《音樂鑒賞》、《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等基礎素質的課程,學生應該盡量修滿這些課程,方能夠具有適應幼兒園音樂、舞蹈類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素質及技能。
當然,所有師生都應該明,要使得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通過本科階段音樂、舞蹈課程的學習訓練后,能夠具有音樂、舞蹈綜合應用能力,達到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師資音樂素養培養的目標,那么就要充分處理好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之間確的是:必修課程為學生音樂舞蹈的學習打下的堅實基礎,而選修課程的開設,其目的是進一步拓展、深化學生音樂舞蹈能力的培養。重要的是在實際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清楚這樣的課程設置目的,并在教學實踐中竭力體現。其中,教師的準確理解和自覺實施,是其中的關鍵。
2.處理好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之間的關系
該專業音樂舞蹈課程的開設與音樂(或舞蹈)專業學生課程的開設有著兩個明顯的差異。其一,是前者在短短368課時中要完成必修課、選修課的教學訓練內容,達到具有彈、唱、跳的綜合應用能力,而后者不論在哪一個方面的能力的學習和培養,均有較多的課時作為保障。其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高考不參加專業考試,入學前音樂舞蹈的基礎基本為零,而音樂(或舞蹈)專業學生在入學前卻是有一定的基礎的。鑒于以上兩方面的致命因素的關系。使二者能夠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具體體現為:一方面,在深入提高學生技能方面開設鋼琴活動、舞蹈活動、聲樂活動等特色活動課程,將某一方面潛力特別突出的學生進行更深、更精的訓練。另一方面,可考慮圍繞主題活動,開設以實現主題活動為目標的活動課程,更直接地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學業與將來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對接起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和勝任將來的幼兒園工作。(如:慶“六一”幼兒綜藝活動的策劃、組織,親子活動(音樂類)創設等)。當然,此類活動如果是以學科課程的形式呈現,學生將只能獲得一些對活動創設的原理性知識,停留在認知層面;而以活動課程的形式存在,將使培養目標得到更好的實現。
3.處理好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之間的關系
在有限的課程和教學時間內,要形成學生較為成熟的音樂、舞蹈素養,且具有綜合應用的能力,僅靠明確安排的必修課及選修課程的教學還是遠遠不夠。通過多年的實踐,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通過指導學生積極參加“校園五四文化月”、“風采之星大賽”、“兒童歌舞展”、“五月流韻器樂大賽”、“迎新晚會”、“畢業晚會”、“學前教育專業匯演”等演校園文藝演出,營造生動、濃郁的學習、訓練氛圍,也是提升該專業學生音樂舞蹈技能綜合應用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同時,在班級氛圍、專業個性的塑造過程中,也應高度重視學生感性、表現欲的培養。特別是以音樂形式進行敘事、情感表達的習慣培養,更應受到高度重視。
(三)豐富教學、訓練內容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應注重適切性與互補性結合,②精選、梳理學生熟悉的音樂曲調、形式、表現手法等音樂元素,將其合理融入到各門課程教學內容之中。也可根據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生活、習俗等特點,將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元素(包括少數民族歌曲、器樂、舞蹈、戲曲元素等四類元素)合理融入該專業學生教學、訓練內容中。從知識與技能的角度看:注重學生所具有的生本資源,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學生更加熟悉的本土化的音樂、歌舞、戲曲等音樂元素,以更于學生學習、掌握;從過程與方法的角度出發,融入或創新學生所熟悉的本土化的音樂元素,以更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訓練的主動性、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更加能夠潛移默化地增進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完成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目的及綜合能力的順利實現。
(四)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1.加強實踐教學,重視骨干培養
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較為熟練的音樂類綜合應用的技能水平,緊靠課堂將近368個課時的教學時間,還是不夠的。這需要有大量的課外訓練進行強化,這種強化顯然也還需要在教師指導下系統進行。形成課堂教學為引導、課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與實踐模式。
但是,與音樂專業院、系辦學條件相比,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眾多、基礎較弱且音樂師資的缺乏,是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由于音樂學科教學的特性決定了教師必須達到對每一個學生進行指導的要求。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骨干,則成為該專業授課教師在教學組織中絕對不能忽略的必要任務。一方面,學生骨干能夠以自己的努力和成績,對眾多學生形成極大地激勵作用;另一方面,學生骨干可以緩解教師指導難以及時顧忌每個學生的問題。
2.創設平臺,營造氛圍,提高學習訓練動力
音樂、舞蹈藝術具有極強的展示性、表演性,教師應該有目的地指導該專業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參加校內外各類演出、學生才藝展示及技能競賽等活動以增強學生學習動力,這也是以達到提高學生音樂、舞蹈綜合表現力、創造力等能力的有效途徑。
(五)實行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類課程學習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求學生通過必、選修課程的學習,能夠具有兒童歌曲彈唱以及幼兒舞蹈創編、表演的綜合應用技能。對于該專業的學生的考核,應與音樂、舞蹈專業學生的考核要求有科學的區分。方能擺脫學生理論知識學了就忘,且無法遷移到實踐操作中,進而出現實踐操作質量不高的局面。
對此,應特別重視區分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考核方式的不同:對學科課程,以考核知識的掌握、觀念的形成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活動課程,則注重考核過程、學習狀態、現場表現。一句話:以動手、實踐能力為主要評價目標。例如,可以將《基礎樂理》中關于音高、節奏、常用記號、裝飾音、調式、調性、音程、和弦等知識合理遷移到試唱、聲樂演唱、舞蹈基礎、及鍵盤彈奏等考核中進行檢測;而將音樂風格、流派、特征等等知識遷移到《兒童舞蹈創編》、《兒童歌曲彈唱》、《即興伴奏》等操作性考核中進行檢測;也可將學生在各級各類活動、展示、比賽中所取得的成績核算到相應課程的考核成績中形成網絡化的多元化考核評價。這對于提高學習興趣、形式將起到顯著的助推作用。
三、結語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應以《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為指導,全面落實明確培養目標,調整課程結構。著力在調整課程結構上下功夫,以課程結構的調整、課程理念的實現要求為核心策略,從該專業學生職前培養的思路與目標、課程教學及訓練內容設置、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合理深入的改革調整,方能實現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要求,達到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師資音樂素養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川.淺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策略[J].北方音樂,2013,(10).
[2]馬山雪.高師學前教育音樂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遼寧教育,2012,(01).
[3]施紅星.師范生教師技能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3,(06).
注釋:
①劉川:《淺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策略》,《北方音樂》,2013年第10期。
②施紅星:《師范生教師技能培養的思考與實踐》,《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