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琳
摘要:勃拉姆斯一生創作了很多鋼琴作品,是西方浪漫主義時期一個偉大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運用了傳統的手法,充分地發揚了古典主義傳統的理性思維,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雖然他的鋼琴作品不是其創作的最高成就,但是卻是那個時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關鍵詞:勃拉姆斯 鋼琴音樂 獨特魅力
一、 “喬裝的交響樂”
在勃拉姆斯在早期的創作中,在曲式結構上幾乎都遵循了古典主義嚴謹和均衡的原則,如:他的三首鋼琴奏鳴曲《C大調第一鋼琴奏鳴曲》、《#f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和《f小調第三鋼琴奏鳴曲》。同時,勃拉姆斯具有豐富的管弦樂隊的想象力,所以這三首奏鳴曲都充滿了濃重的浪漫主義氣息,具有有豐滿的音響效果。因此,當舒曼聽過之后,說:“勃拉姆斯是喬裝的交響樂”。如:《f小調第三奏鳴曲》的五個樂章中,每一個樂章都具有個性,是最受歡迎的,也是演奏次數最多的一首。首先,第一樂章具有恢宏的氣勢,音樂時而堅定,時而輕盈曼妙,時而威嚴凌厲,時而奔放激昂。勃拉姆斯運用了很多急速彈奏的大和弦,并且跨度也很大,使音樂充滿了音響上的飽滿和張力,低吟如歌、熱情洋溢。其次,在第二樂章的開篇,勃拉姆斯就利用了施特瑙的詩句,音樂從那浪漫的詩意中慢慢的流淌出來,是一個復三部曲式的抒情樂章,中間的旋律則左右手相互呼應。而第三樂章則是以極富動力的旋律開始的,是一首諧謔曲,曲式也是復三部的結構,就像圣吟般優美穩重,帶給人們一種到了另一個時空的感覺。第四樂章同樣取自于施特瑙詩歌的題目,標題標有“回顧”的字樣。右手略帶感傷的下行旋律,左手不斷的反復三聯音動機,是一首短小的間奏曲,把不可排解的一段感傷回憶逼真的刻畫了出來。第五樂章運用了變奏的手法,在綜合錢四個樂章的基礎上,進行了發展和擴充,是一個奏鳴回旋曲式,結尾的時候,強有力地結束了全曲,由一個弱奏的單旋律變成了一個豪壯的高潮。在整個樂曲中,古典傳統曲式構成了全曲,同時為了反映出崇高的傳統,勃拉姆斯加入了一個間奏曲,使整個樂曲具有了創新的意識,也使人們感覺到了作品中深刻的浪漫主義色彩。其次,勃拉姆斯早期的鋼琴變奏曲中還有《舒曼主體變奏曲》和《匈牙利之歌變奏曲》等等,其中最受世人歡迎的是《亨得爾主體變奏曲和賦格》以及《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其中,勃拉姆斯變奏曲中規模最大的一首就是《亨得爾主體變奏曲和賦格》。其風格跨越了古典主義時期,主題取自亨得爾的降B大調羽管鍵琴組曲的末段,回溯到了巴洛克時代。勃拉姆斯的變奏曲比較樸實,創作很有個性,如:三度和六度的使用,管弦樂式的思維等等。而另一首《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四鋼琴音樂庫中技巧最困難的作品之一。它系統地展示出現代鋼琴的特色和性能,不但自然流暢,還娓娓動聽,充滿了勃拉姆斯獨特而常用的技巧。通過和聲外形、主旋律節奏以及動機等變化發展,在這首鋼琴區中,一共有二十八段精彩的變奏,盡現了勃拉姆斯非凡的寫作技法和高超的鋼琴技巧。另外,勃拉姆斯的舞曲也深受人們的喜愛,充滿了典雅優美的維也納氣息,如:《第一鋼琴協奏曲》、《16首圓舞曲》等等。其中《四首敘事曲》被世人評為最具有勃拉姆斯味的作品,不但可以組曲彈奏,還可以單獨彈奏,是古典主義三部性結構的短小曲目。而勃拉姆斯鋼琴作品中的亮點非《愛德華敘事曲》了,勃拉姆斯采用了母子對話的方式,使人們感受到了深刻的悲劇性,盡現了勃拉姆斯獨特的創作個性。
二、 充滿理性的思維和嫻熟的技法
勃拉姆斯為所有的音樂表演形式創作過。1873年,勃拉姆斯創作了雙鋼琴《海頓主題變奏曲》,其主題主要來自于海頓《田野歌劇》中的《柯拉勒·圣·安東尼》的一個樂段。這首變奏曲展示了一個創作技法嫻熟,思維理性的勃拉姆斯。并且之后,勃拉姆斯還創作了《18首愛之歌圓舞曲》、《15首愛之歌圓舞曲》以及《八首鋼琴小品》和《兩首狂想曲》等等,其中前兩首是四手聯彈的作品,富有維也納氣息。而《八首鋼琴小品》為了表達出多樣的情緒,是由四首隨想曲和四首間奏曲構成的,并且遠遠的超過了這兩個標題所涵蓋的內容。因此人們說勃拉姆斯的標題和他的音樂大相徑庭,甚至沒有關系。而《兩首狂想曲》則更加具有古典主義的內在美,具有管弦樂般宏大的音響效果,同時也具有浪漫主義的時代氣息,具有嚴謹理性的曲式控制,是極具勃拉姆斯個性風格的作品。其次,勃拉姆斯1881年,創作了《第二鋼琴協奏曲》,這是一部長達50分鐘、充滿高難技巧、非常理性化的巨型作品。但是,在給朋友的信中,他說,這是用一首小小的諧謔曲寫了一首非常小巧的鋼琴協奏曲。這首作品的主角并不是鋼琴,而鋼琴是樂隊中的一份子。由此人們對的定位是“帶有鋼琴獨奏聲部的交響曲”,可見勃拉姆斯的交響化思維是具有很大的獨特魅力。從這首協奏曲中,我們可以看出,勃拉姆斯多了一些理性的光輝,已經沒有年輕時的沖動。同時,舒曼的鋼琴小品也進入了勃拉姆斯鋼琴作品的創作范疇中,并且具有了更加鮮明的勃拉姆斯風格。短小的樂曲更好地表達出他的鋼琴音樂情結,體現出了一個理性和成熟。
三、“內心的獨白”
1892年,勃拉姆斯創作了四套小品形式的組曲,即:《三首間奏曲》《七首幻想曲》、《六首鋼琴小品》以及《四首鋼琴小品》。這些作品被漢斯立克恰當的稱為“內心的獨白”。其中前兩首柔和迷人,略帶有傷感,勃拉姆斯用鋼琴抒發了自己對親人思念之情,抒發了對好友的美好的回憶之情。這兩首樂曲被勃拉姆斯成為“我的憂傷搖籃曲”。和其他組曲不同,這部作品中的三首小品雖然有“溫和、緩慢、流暢”的旋律,但是性質也具有內省、灰暗的色調,全部為行板。而后兩首作品,則具有豐富的情感表達。隨后勃拉姆斯就此結束了他鋼琴作品的創作。事實上,在這些短小的作品中,勃拉姆斯仍然講究的是結構上的均衡,但是卻多了一些深刻的已經,更加貼近人心,表達了勃拉姆斯更加內省、深沉甚至壓抑的情感。一方面,聽眾好像是在娓娓傾訴自己的事情,樂曲動人。另一方面,這些樂曲中的演奏技巧都非常艱難,十分豐富,都是勃拉姆斯慣用的創作手法。因此,演奏者只有全神貫注,忘記一切,才能更好地演奏,完美地表達出作品中的內涵。
四、結語
勃拉姆斯的鋼琴音樂作品充滿了理性,是一種“喬裝的交響樂”,也具有一種“內心獨白的魅力”。在堅持古典主義創作的同時,勃拉姆斯不斷地進行著創新,他的鋼琴音樂作品具有了獨特的風格,也具有了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李榮蘭.嘉德威鋼琴故事——勃拉姆斯的鋼琴音樂[J].琴童,2011,(08).
[2]崔曉嵐.試論勃拉姆斯鋼琴音樂的時代精神[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07,(11).
[3]龍德云.論勃拉姆斯的第四交響樂(上篇)[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