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偉程
摘 要:企業納稅籌劃的角度和方法直接影響企業利益。論文通過采用例舉和比較分析等方法,從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的角度研究企業的納稅籌劃,并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與稅收政策相聯系,為企業納稅籌劃管理提供一定思路,從而達到減輕企業稅負、實現企業綜合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關鍵詞: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納稅籌劃
一、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在企業納稅籌劃管理中的作用
1.推遲納稅獲得貨幣時間價值
資金是有時間價值的,遞延納稅是企業納稅籌劃的一個思路。不同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遞延納稅的效果不同,有些方法下由于前期折舊費用多而使得前期應納稅所得額相對較少,企業所得稅得以遞延而當期少納稅,減少了當期的現金流出量。從企業整體效益來看,這種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為企業盈得了貨幣的時間價值。
2.減少稅負加速資金回籠
加速折舊法等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前期折舊費用多,應納稅額相對較低,當期應當繳納的稅金少,減少了企業當期的現金流出。這在資金不足的情形下,采用加速折舊方法,能夠加速企業資金回籠,縮短投資回收期,從而降低固定資產投資風險。
3.促進固定資產更新換代
加速折舊法不僅可以加速資金回籠,而且可以促使企業加快固定資產更新換代的進程。企業的固定資產更新換代速度加快了,則有利于新技術、新產品的產生,對整個社會的科技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企業納稅影響程度分析
不同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企業納稅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以下通過案例進行比較分析。
例1:某企業擬購進一項固定資產,價款1000萬元,預計殘值20萬元,使用壽命5年。設年利率為10%,企業所得稅為25%。當固定資產折舊分別采用年限平均法、縮短年限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時,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程度分析如下:
1.年限平均法
第1年至第5年每年折舊額=(1000-20)÷5=196萬元
固定資產累計折舊的現值=196×(P/A,10%,5)=196×3.791=743.04萬元
因固定資產折舊費用可在稅前扣除,故采用年限平均法進行固定資產折舊時,可產生企業所得稅抵稅額185.76萬元(743.04×25%)。
固定資產折舊采用年限平均法,其計算相對簡便。但在固定資產實際使用中,通常前期工作效率大于后期,修理費用前期小于后期。而在年限平均法下,固定資產每年折舊額相等,其總體使用費(折舊費用+維修費用)各年不均衡。
2.縮短年限法
對企業縮短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的做法稅法中也有相應規定,利用這些規定,我們也可以結合企業實際情況而有針對性的進行納稅籌劃。如稅法中規定為了加速企業固定資產的更新換代,允許符合要求的企業(如高新技術企業)縮短折舊年限,但最低折舊年限不得低于規定折舊年限的60%。
依據這些稅務政策,同樣是例1的資料,我們可計算如下:
最低折舊年限=5×60%=3年
第1年至第3年每年折舊額=(1000-20)÷3=326.67萬元
固定資產累計折舊現值=196×(P/A,10%,3)=326.67×2.487=812.43萬元
故采用年限平均法進行固定資產折舊時,可產生企業所得稅抵稅額為203.11萬元(812.43×25%)。
相比年限平均法,縮短折舊年限法不僅有利于加速固定資產更新換代,而且使后期成本費用前移,納稅時點遞延,對企業納稅籌劃的影響程度相對更大。
3.雙倍余額遞減法
雙倍余額遞減法是我國會計準則允許采用的加速折舊方法之一。這種“加速”,體現在折舊年限和折舊總額不變的情形下, 前期計提折舊費用多,后期少,呈遞減趨勢。折舊費用前后期的分配不同,對利潤的影響就不同,這為企業納稅籌劃提供了一定的空間。。
依據例1資料,固定資產折舊率為40%,固定資產各年折舊額計算如下:
第1年折舊額:1000×40%=400萬元
第2年折舊額:(1000-400)×40%=240萬元
第3年折舊額:(1000-400-240)×40%=144萬元
第4年折舊額:(1000-400-240-144-20)÷2=98萬元
第5年折舊額:(1000-400-240-144-20)÷2=98萬元
固定資產累計折舊現值
=400×(P/F,10%,1)+240×(P/F,10%,2)+144×(P/F,10%,3)+98×(P/F,10%,4)+98×(P/F,10%,5)
=400×0.909+240×0.826+144×0.751+98×0.683+98×0.621
=797.78萬元
計算可知,在雙倍余額遞減法下,固定資產可產生企業所得稅抵稅額為199.44萬元(797.78×25%)。
4.年數總和法
與雙倍余額遞減法相比,年數總和法各年計算折舊的基數相同,都是應提折舊總額,但各年的折舊率是一個遞減的分數,因此各年的折舊額也是遞減的。
依據例1的資料,在年數總和法下,固定資產各年折舊額計算如下:
第1年折舊額:(1000-20)×=326.67萬元
第2年折舊額:(1000-20)×=261.33萬元
第3年折舊額:(1000-20)×=196萬元
第4年折舊額:(1000-20)×=130.67萬元
第5年折舊額:(1000-20)×=65.33萬元
固定資產累計折舊現值endprint
=326.67×(P/F,10%,1)+261.33×(P/F,10%,2)+196×(P/F,10%,3)+130.67×(P/F,10%,4)+65.33×(P/F,10%,5)
=326.67×0.909+261.33×0.826+196×0.751+130.67×0.683+65.33×0.621
=789.82萬元
計算可知,在年數總和法下,固定資產可產生企業所得稅抵稅額為197.46萬元(789.82×25%)。
通過對固定資產折舊的四種方法進行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企業所得稅的抵稅效果是不同的。企業在進行納稅籌劃時,應該充分考慮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程度,從而選擇一種對自身企業有利的會計核算方式,提高企業的綜合效益。
三、固定資產折舊角度納稅籌劃的問題及對策
1.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時考慮欠周全
有些企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已了解固定資產折舊方法會影響企業納稅籌劃,但到底哪一種方法適用于自身企業卻不能考慮周全。如依據上述計算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相對于平均年限法,縮短折舊年限法抵稅效果最強,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次之。可是,我們不能因為縮短折舊年限法的抵稅效果最強,就不考慮其他因素。因為不是所有企業都可以無故縮減折舊年限,而必須符合會計準則和稅法規定的要求。
2.錯誤解讀或忽視稅收政策造成納稅籌劃失敗
對一些特殊行業,如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是有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的。但這些稅收優惠政策通常會在優惠期間、優惠地區、優惠時效等方面作相應規定。這就要求我們在對企業進行納稅籌劃時,應該正確解讀企業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在相應的稅收政策下配套使用相應的納稅籌劃方法。錯誤解讀或忽視稅收政策都可能造成企業納稅籌劃失敗,從而給企業帶來損失。此外,當企業的某項稅收優惠政策已不再“優惠”時,企業的納稅籌劃方向也應相應調整。
3.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或將影響納稅籌劃效果
稅收籌劃的直接目的是降低稅負,但對一些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其利潤的大小直接影響到公司業績的評價和投資者的信心。所以,為了維護公司利潤,這類公司可能會違背納稅籌劃目標,在固定資產折舊方法上也會選取一些折舊費用相對較少而利潤相對較多的方法。因此,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可能影響納稅籌劃的效果。
四、結束語
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企業納稅籌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企業既要從長遠發展考慮,又要兼顧企業綜合利益。所以,企業需要站在戰略的角度來考慮稅收籌劃的問題,正確處理好稅收籌劃與企業戰略的關系,在不違背企業戰略目標的情況下選擇相應的稅收籌劃方法,基于固定資產折舊方法角度的納稅籌劃正是其中的一個思路,它能避免企業短期化的籌劃行為,有利于企業實現從短期成本目標向長期戰略目標轉變。
參考文獻:
[1]周益民.淺談企業折舊政策的選擇對企業理財的影響[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10).
[2]王曉姝.對加速折舊法的認識[J].財會世界,2010(3)
[3]全國注冊稅務師執業資格考試教材編寫組.稅務代理實務[M].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010.
[4]計金標.稅收籌劃(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