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榮欣
摘?要:在中職學校里,藝術欣賞課要更多地從完善學生成長的角度去看待,充分認識到美術教學中藝術欣賞這樣的美育課程是每個學生提升審美情趣和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說來,美術教學中藝術欣賞課程可以初步培養學生認識美的功能、感受美的功能,以及美化自己和環境的自我完善功能。
關鍵詞:美術教學?藝術欣賞?美育?自我完善
美育是對學生全面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它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學美術課中的藝術欣賞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具有特殊的美譽功能。
一、藝術欣賞能培養學生的認識功能
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造型藝術不僅反映了該時代和民族具有直觀意義的生活內容、風格習慣,也突出地體現著不同心理情感和不同追求,從而具有真切的認識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繪畫、雕塑、建筑、工藝等,都可以說是一個時代或民族心靈與生活的鏡子。
從中國古代山頂洞人的項鏈、貝殼之類的裝飾品和新石器時代的陶彩紋樣到神秘的殷商青銅器,從琳瑯滿目的漢代工藝品到多姿多彩的晉唐書法,從舉世聞名的唐三彩到古樸幽雅的宋代瓷器,從精致艷麗的明代蘇繡到華貴大方的清代景泰藍,多姿多彩的工藝品構成了華夏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可以讓學生從藝術欣賞中看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奮、智慧以及追求美德歷程。從藝術風格來看,不同時期的工藝品具有不同的藝術特點和風格,如商朝的威嚴莊重,周代的秩序,戰國的清新,漢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的豐滿、華麗,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壯豪放,明代的敦厚,清代的纖巧……通過教師的細致分析講解,使學生對祖國藝術發展的輪廓有一個總體的概觀。
繪畫是歷史瞬間的凝重與濃縮,它以直觀靜態的形象高度逼真地再現生活,具有巨大的審美認識價值。如宋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歷來被認為是京城汴梁的風景畫。畫中農民、船夫、商人、小手工業者、官吏、秀才、行腳、和尚……堪稱宋代各色人等的眾生相,加上店鋪、作坊、茶樓酒肆等,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宋代市井生活的各個方面。
至于建筑,歷來被稱為“世界的年鑒”“石頭的史書”。建筑藝術體現最充分的是廟宇、陵墓、城堡、園林、劇院等,它的設計不是來自個人或家庭的需要,其建造亦主要不是依靠并體現個人力量,它體現了一個時代和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觀念和民族特征等。為此,學生可以獲得豐富的認識和體驗。
二、藝術欣賞具有培養形式美的感受功能
造型藝術是高度講究形式美的藝術,其中色彩、點線、構圖、透視、塊體等不僅是造型藝術中構造藝術的構成要素,也是形式美的構成要素,它體現多種形式美的法則。學生對造型藝術的感受必須借助于能感知形式美的眼睛。感知形式美的眼睛是人的審美心理結構的重要因素,它與人的形式感的建立是密不可分的。人的形式感或感知形式美的眼睛,有先天的因素,但更與后天親身實踐密不可分。我們可以通過美術教育來培養它,讓他們直接領略美不勝收的藝術作品,從而使形式感活躍和敏感起來。教學中,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是培養他們懂得形式美的眼睛,增強形式美感和運用形式美法則的自覺性的重要途徑。如直線具有堅定、剛勁、爽朗的品格;曲線令人聯想到水中漣漪,產生富有變化的美感。顧愷之線條的緊密連綿如春蠶吐絲;吳道子的線條強勁有力,充滿運動感;達· 芬奇線條的冷峻、深沉;米開朗基羅線條的雄渾;拉斐爾線條的柔媚……都是獨特的情感語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到藝術作品的深層世界里,從而使學生獲得極大的審美愉悅。
三、藝術欣賞具有培養學生美化自己和環境的功能
美術作品所特有的色彩感、層次、對比性、和諧性,可直接運用于學生的生活,成為美化自己和美化生活的重要原則。比如工藝品,通過人們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環境,對學生的審美情趣產生潛在的影響。美術作品具有其他藝術不可比擬的經常性、廣泛性和深入性。學生可以按照美的規律選擇自己的服裝,布置自己的房間和教室,為自己營造一個健康向上、勤奮學習的文化氛圍。
此外,美術教育對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或形象思維能力也有直接作用。造型藝術展示的是空間靜態形象,對造型藝術內涵的把握借助于想象和思維。萊辛說:“凡是我們在藝術作品里發現為美德東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過眼睛去發現其美?!毕胂罅κ菍徝莉v飛的翅膀,面對那“最富孕育性的頃刻”,欣賞者只有充分展開想象才能獲得最大的欣賞空間,還對象以生命。
綜上所述,我們在教學中要加強藝術欣賞的教學,從而促進美術課教學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