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藝 李輝霞
摘 要 在土壤與植被系統教學中運用參與式教學法,通過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增強理論引導的針對性,從教學效果上看,學生對此教學方法很滿意,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參與式”教學方法 土壤與植被系統 教師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Application of Participatory Teaching Approachto
Teaching Course of Soil and Vegetation System"
ZHOU Hongyi, LI Huixia
(Departmen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Guangdong 528000)
Abstract Use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s in soil and vegetation systems teaching, through carefully designed teaching content to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lassroom teaching, strengthen the theory to guide target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tu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this teaching method, received better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participatory teaching approach; "soil and vegetation system"; teacher
土壤與植被系統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也是地理類專業核心基礎課程。課程的基礎知識點很多,需要記憶掌握的信息量很大。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被動的、消極的,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往往是死記硬背,不能學以致用,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筆者在2010級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專業開始實施“參與式”教學方法,通過2011級、2012級和2013級的不斷完善,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參與式”教學方法在土壤與植被系統課程的運用,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 “參與式”教學法的原理
參與式教學方法是傳統教學方法的重要補充,該方法是近年來國際上普遍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參與式教學方法強調教師與學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共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因此,參與式教學是一種師生共同推進教學的教學形式。參與式教學過程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確的教學目標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在民主、寬容的課堂環境中,積極主動地、具有創造性地介入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從而接受教育、獲取知識并發展能力。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參與式教學方法歸納為:課堂討論、頭腦風暴、示范和指導練習、角色扮演、小組活動、游戲和模擬教學、案例分析、講故事、辯論、與他人在特定環境內練習生存技能、音頻或視頻活動,比如藝術、音樂、戲劇、舞蹈等決策圖或者問題樹。②
2 參與式課堂教學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組織、設計“活動”的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活動”中深刻地領會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并能將這種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③④在土壤與植被系統教學過程中,筆者一般在第一次課,給全班同學介紹課程的教學和學習方法,并要求全班3個人一組分組參與課程教學。每一次課選擇一個組進行下一次課的參與活動,每次活動控制在15~30分鐘。下面就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教學設計做簡要介紹:
2.1 頭腦風暴法
頭腦風暴法主要針對某些社會現象或問題,讓學生盡量提出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引導學生隨心所欲地聯想,讓學生在輕松而有趣的氣氛中理解和吸收知識,也是一種拓展思維的好方法。比如在要講解“土壤污染”這一章節時,提前一周布置一個小組活動,要求應用電視節目采訪的形式,去采訪至少5個不同專業的學生,看看不同專業學生對“看見污染的土壤,你想到了什么?”的看法。在上這一章節的時候,其他學生通過看這一小組的視頻采訪,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中國土壤污染嚴重,政府、企業、個人應該從哪些方面做,才能治理好污染的土壤?”通過實踐表明,學生最終明白了政府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責任和建立一個土壤污染治理的企業想法。在土壤與植被系統課程中,這種方法能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2.2 案例分析法
案例教學是通過具體案例的描述,引導學生針對該案例進行討論,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土壤分類”時,采用俄羅斯道庫恰耶夫土壤發生分類的故事為案例,要求學生根據案例進行分解診斷,歸納總結出土壤形成的影響因子,引導學生明白學好土壤地理需要善于觀察,并走進大自然,才能發現自然科學問題并嘗試解決它。通過這樣的案例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決策能力。布置學生收集資料整理并分析完成 “佛山市土壤主要類型及形成原因分析”。在上“植被系統”之前,先給學生介紹趣味植物相應的案例,提高(下轉第89頁)(上接第79頁)學生的學習興趣,認識植物的各種功能。老師在提供案例的時候,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或是音頻、視頻形式,都必須具有適合邏輯分析的信息,選擇好的案例是該種教學法取得成功的關鍵。
2.3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要求學生模擬真實生活中的情況,改編成劇本并通過角色扮演表現出來。這種方法能讓學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在游戲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避免因教師的“滿堂灌”而產生的疲勞感。如在講到“植被保護”時,讓學生扮演森林公安和盜伐人員進行表演。表演結束后,讓學生討論總結他們是否充分運用了植被保護的相關知識點,并補充其他的有效解決途徑。
2.4 辯論式教學法
針對課程出一些辯論主題,引導學生在爭辯中學習,比如:辯題“土壤比種子更重要”,讓學生明白土壤的重要性及其主要作用;辯題“生態環境保護以人(自然)為主”,讓學生明白生態環境保護中要注意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這些辯題,讓學生在爭辯中學習相應的專業知識。
3 教學效果評價
教學效果通過問卷調查方法進行評價。筆者在2010-2013級發出問卷進行調查,共發出問卷調查表150份,收回150份。調查結果表明,參與式教學法比傳統課堂教學更能被學生接受,教學效果更為明顯:91%的學生認為參與式教學方法總體效果好,98%的學生認為參與式教學比傳統教學方法更能調動課堂氣氛,99%的學生認為參與式教學比傳統教學方法更能鍛煉思維能力,81%的學生更喜歡參與式教學方法,95%的學生認為參與式教學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有幫助,96%學生認為參與式教學對提高學習興趣有幫助。
可見,參與式教學模式運用在土壤與植被系統的理論教學中效果明顯,主要表現在活躍課堂氣氛、鍛煉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及學習興趣等方面,與傳統課堂教學方法相比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基金項目: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教研課題資助
注釋
① 本書編寫組.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M].北京:三聯書店,2001.
② 張志勇.創新教育:中國教育范式的轉型[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③ 王坦.合作學習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
④ 宋乃慶等.中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