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艷 王靖霞 陳文婧 郭春燕
摘 要:文物是歷史上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遺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重要的文化遺產。田野文物作為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先祖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加強田野文物的有效保護與科學利用是國家也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
關鍵詞:田野文物;現狀;保護
中圖分類號:K8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8-0127-02
文物是歷史上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遺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不同類別的文物,從不同的側面分別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活動、社會關系、意識形態以及自然環境的狀況。各種類別文物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反映了社會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發展變化。總的來說,文物是幫助人們認識和恢復歷史本來面貌的重要依據,特別是對沒有文字記載的人類遠古歷史,它成了人們了解、認識這一歷史階段人類活動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依據。
田野文物是文物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分布在地上、地下、水域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傳統民居、石窟寺、古石刻、壁畫及古脊椎動物、古人類化石遺址;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史料價值的近現代重要史跡、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
田野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獨特的地位,把它保護好、利用好將會對全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由于田野文物較之館藏文物有著明顯的分散性和不確定性,安全形勢不容樂觀,田野文物及其生存環境一方面受到自然因素的破壞,另一方面還受到人類活動的破壞,特別是后者對田野文物的破壞非常嚴重。因此,加強田野文物的保護迫在眉睫,國家通過法律、行政、經濟、教育和科學技術等手段,協調、處理文物保護與國家各部門、各社會團體以及人民群眾的關系,并通過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制止和防止人為和自然因素對文物的破壞和損害,達到保護文物的目的。
本文將對靖邊縣田野文物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能有效地保護田野文物等進行探討,我們將從一個文物基層工作者的視角和責任出發,同大家商榷。
一、靖邊縣田野文物的基本狀況
學術界習慣上將不可移動的地上、地下文物遺存統稱為田野文物。靖邊縣位于陜西省北部,榆林市西南部,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列入陜西省18個文物大縣之一。境內田野文物異常豐富,從舊石器時期到近現代各個年代均有大量的田野文物遺存分布。經過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已查明我縣境內有各類文物點963處,其中古遺址752處,古墓葬195處,古建筑7處,石窟寺及石刻3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4處,其他2處。通過文物部門的努力,靖邊縣已公布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處,其中3處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靖邊縣田野文物的保護現狀
隨著全縣經濟快速發展,油氣開發突飛猛進,城鎮化不斷推進,新農村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文物保護與各種矛盾日益突出,田野文物的保護工作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
第一,田野文物長期受自然界的風吹、日曬、雨淋,風化、侵蝕等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古建筑遭風化、沙化現象較嚴重。一些古建筑也因長期失修而出現坍塌、滲漏現象。
第二,田野文物大多是些古文化遺址或古墓葬,一般位于偏僻的荒野,分布較為分散單一,給保護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一些文物犯罪分子為了牟取個人利益,不斷地對田野文物進行破壞性盜竊,大部分古墓葬成了他們主要的盜竊目標。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驅使,掀起了一股盜掘古墓、走私倒賣文物的狂潮。數年之中,我縣境內有數百座古墓葬被盜掘,大批珍貴文物流失,部分農田被毀,社會風氣也遭到敗壞。后經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開展專項斗爭,進行治理打擊,才將這股歪風剎住。
第三,由于人們對文物保護的意識淡薄,缺乏一定的保護知識,認為文物是古人用過的東西,發現或得到是不吉利的,會給自己帶來晦氣,甚至災難,在生產勞動中對所出土的文物拋于野外或破壞掉。
第四,大多數基建和施工單位的文物保護意識淡薄,建設和生產過程中,不向文物管理部門申報,擅自動工,考古勘探環節缺失,也造成了田野文物的破壞。
三、田野文物保護與利用的對策
鑒于田野文物所面臨的自然和人為破壞、惡劣的立地環境,我們應多策并舉,科學有效地做好田野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工作。
(一)加強保護組織建設
根據我們靖邊田野文物的實際數量,文物保護工作量相對大、涉及的范圍廣、有的田野文物現狀比較復雜,僅靠文物管理部門的管理簡直是杯水車薪。筆者所在的文物管理所只有編制5人,而靖邊縣域內市級以上的文保單位就有17個。因此,建立健全一個更為主業更大規模的文物保護組織迫在眉睫。
1.繼續加強與各部門、單位的聯系。根據我縣田野文物實際的布點與縣、鄉兩級組織成立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以便更好協調、解決文物保護工作中的問題。
2.建立健全強有力的文保隊伍。根據目前田野文物保護工作的需要,在全縣田野文物所在的行政村或自然村選拔思想素質高、熱愛文物事業的人擔任就近的文保員,并定期督促與培訓。
3.繼續加強文物行政執法隊伍的建設。為了更好地把文物方面的法律、法規讓群眾知道,確保每個點上田野文物的安全,文物管理所和文化文物行政執法大隊應完善文物執法的制度,提高執法人員的思想素質,加強縣域內田野文物的普查、巡查、“四有”檔案建設等。
(二)營造良好的文物保護氛圍
田野文物保護是社會公益事業,為子孫后代服務。社會公眾參與文物事業的程度,往往決定著文物事業的發展,當前由于眾多媒體對文物價值的宣傳,使公眾田野文物比較關注,作為工作人員,我們應盡更好的地發揮引導和激勵的作用,使群眾真正把附近的文物保護起來。為此,我們主要從幾個方面著手,加強宣傳,提高群眾的文保熱情。
1.利用考古進行宣傳。人們對考古發掘總有好奇心,這是文物保護宣傳的最好時機。我們趁太中銀鐵路、包茂、青銀高速路工程中的文物考古發掘過程,在考古工地所在村莊沿途路段,以發放宣傳紙、張貼標語等,向周圍群眾宣傳文物保護知識和文物方面的法律、法規。
2.利用多種媒體宣傳。靖邊縣文管所編撰刊印了《靖邊文物》一書,分發社會。通過電視臺“走遍靖邊”欄目組對各處田野文物進行專題報道,引起全社會注意。
(三)實施保護方法
確實有效的落實文物保護的方法是確保田野文物安全的依據。我們文物管理所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1.科技支撐,做好技術防護。在保護工作中,要進一步加強技術科研攻關,利用已掌握的科技文保手段制止田野文物繼續風化、沙化現象。
2.努力提升文保單位的保護級別。田野文物中不可移動文物的級別不同,受文物法律法規保護的力度也不相同。根據其不同的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及歷史價值,每年揀選幾個上報上級人民政府公布為文保單位。對于那些已位列文保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在充分考慮其價值和代表性的基礎上篩選出幾個申請晉升為上一級別的文保單位。
3.編制保護規劃。工作人員在認真分析研究本縣田野文物現狀的基礎上,依據文物相關的法律、法規和《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單位邀請專家申請編制田野文物保護規劃。通過規劃將保護的總體目標、近期目標、保護措施,乃至維修順序,資金投放等做出詳細安排,以便分期、分批地進行田野文物的保護。
4.進一步加強對我縣各文保單位、建設控制地帶周邊和地下文物埋藏較為豐富的區域建設項目的進行限制,維持文物保護單位的原始性、完整性。
5.及時有效地搶修田野文物。田野文物因風吹日曬或年久失修,倒塌情況、破壞情況時有發生,因此加強田野文物維修迫在眉睫。縣級人民政府應將文物保護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并督促落到實處。
6.嚴厲打擊偷盜人員。對于那些偷盜田野文物的構件,盜掘古墓葬或古文化遺址,造成了田野文物的嚴重破壞的犯罪人員。文物執法大隊、文物管理所與公安局及各轄區派出所密切配合,嚴厲打擊。
7.執法隊伍加強巡查。除各文物點上的文保員認真看護田野文物外,安排專業人員負責縣域內的田野文物巡查工作,同時,應該有縣人民政府給文物巡查隊配置文物巡查車,建立田野文物巡查記錄檔案。
8.科學利用,保護開發并重。建立科學的保護開發體制,把保護和利用有機結合起來,使之服務于社會的發展進步,才是保護田野文物的根本目的,亦是文物存于當世、傳之后世的最大意義。我們說:“也許一塊石頭、一通殘碑就是一段歷史、一個故事”,那么我們就要著力去挖掘這段歷史,向人們講述這個故事,讓人們在感悟歷史、傾聽故事的過程中,得到精神陶冶和思想的啟迪與凈化。
總之,我縣目前田野文物的現狀不是很樂觀,保護工作需要大力推進,保護好田野文物是“恩澤今世、惠及后人”的精神文化工程。如何更好的保護祖先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是我們文物工作者的使命,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