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琪
摘 要:隨著現代化的發展,技術文明給人類社會帶來進步的同時,生態問題開始被人們所關注,生態美學作為一種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理論依據適時地出現。論文以生態美學的哲學理論為基礎,從傳統美學思想方面出發,對現代食品包裝設計的發展做出了理論展望,也指出了將來食品包裝設計發展的主流方向,在被市場環境所接納的情況下發展可持續的創新型生態設計。生態美學中傳統造物的生態審美元素體現了傳統審美準則和設計品質,將這些審美元素在傳統造物中的表現形式和手法運用到現代包裝設計中,來提升包裝設計的生態審美價值和本土化、民族化的設計特色。
關鍵詞:生態美學;和諧發展;生態設計;食品包裝設計;本土化
現代化的城市生活阻礙了人們與自然親近的客觀條件,人們的生活被現代化科技產品所填滿,也越來越少的思考到自然的美和自然規律,生態環境也已不堪重負。但是對于現代設計來說,并非人造的美學形式都是對美的破壞,在今天看來人工再造的美態有更加重要的意義。人類從最初的害怕自然、崇拜自然演變發展到今天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人造物的出現也標志著社會的進步。現代生態美學就是從人、自然、社會三重關系出發,試圖建立一種人與自然和社會和諧共生的生態美學觀。因此,在這個科技主導的現代社會,生態美學在我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作為對社會現狀的一種反映應運而生。
1 以生態美學為理論基礎看包裝設計理念
(1)崇尚自然。傳統的包裝大多取材自然,因地制宜。從原始社會到現在社會的漫長進化中,我們的人類祖先不但能用柔軟的植物枝條進行捆扎,還會用獸皮、貝殼、竹筒等盛放和轉移食物。我國唐代絲綢之路繁盛,商人們通過絲綢之路把瓷器等東西運往波斯,瓷器易碎,往往到達目的地之后都成了碎片,于是商人們想出一個很有趣的辦法:先把瓷器放置的潮濕的地上,在每件瓷器里灌滿摻有豆種或麥種的沙土,然后按照不同大小規格的瓷器每十件一捆,每一捆再次捆綁,形成一個方形,然后再在捆綁后的瓷器的縫隙中再撒上種子,等到種子發芽了,根根錯節,絲絲纏繞,形成一個堅固的“土方塊”,最后商人們會把這些土方塊在堅硬的地上摔,不碎的就是可搬運的合格瓷器。古人的這種充分運用自然的方法恐怕會令當代的設計師們自愧弗如了。
(2)“和諧、統一”的審美感受。我國古代的藝術家始終把“和諧”致力于美的創造中,在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秦代的青銅器、漢代的漆器都已經表現出高度的美感,不論是器物造型、制作工藝、材料和裝飾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由于青銅器的地位所以不是一般百姓能用得起的,發展到漢代,漆器已經取代了青銅器,作為了普通人家也可以用到的必不可缺的生活用品,為了適應生活的需要,手工藝人還創造出了多功能、組合化和系列化的漆器。將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高度統一于產品優美的形態和精巧的制作工藝之中,用恰當的比例尺度來體現造型的多樣化,創造了實用和美觀相統一的最高境界。
(3)“物盡其用”的傳統思想在設計中的運用。“物盡其用”對當今構建節約型社會,維持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傳統的物盡其用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產品材料達到最大限度發揮,盡可能的充分利用原材料的價值。二是在使用物品的過程中尋求最大程度的使用價值,發揮其最大的使用效益。
(4)帶有民族、宗教符號的生態設計。人類的藝術起源與宗教是分不開的,在現代社會最有代表性的為宗教而生的藝術作品就是藏式家具。藏式家具是中國家具中帶有強烈民族感的標志性藝術作品,家具多用核桃木、松木等軟木制作,而木材又是中國傳統造物中最喜歡的元素??少F的是古老的藏式家具仍然依照傳統的造物結構,不用一釘一鐵,而是運用“榫卯”結構固定與連接,這種源于自然的審美情趣帶有強烈的民族時代感,在現代社會這種民族設計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
2 以生態美學觀對現代食品包裝設計進行理論構建
(1)建立與市場環境共生的創新型生態設計。作為設計者,設計時的首要任務是要充分注意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盡量消除不合理的設計造成的環境污染與危害,最好選擇使用在自然環境下易降解和易于回收的材料;再次就是要考慮到設計的產品能否被市場所接受。作為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技術與社會環境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即人如何利用科學技術既開發自然又保護自然,真正造福于人類的問題。①例如,澳大利亞一家公司就研制出一種用于土豆片的包裝,人們可以把土豆片連同包裝一起吃掉。對食品來說,解決食品包裝與環境之間矛盾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可食性純天然的包裝材料,當然這也是建立在科學技術之上的。
(2)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人的需要是設計靈感的泉源,設計是以滿足人的需要為目標的創造活動。②堅持設計的本真是“以人為本”,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設計作為產品的附加,除了功能的滿足以外,當然也需要讓包裝起到宣傳作用,但是,應該避免浮躁和過度包裝,做到貼切、樸實、恰如其分的表達產品的品質與內涵,把握包裝設計中的“度”。英國斯特萊斯克萊德大學的研究人員研制成功一種可提醒消費者食物何時開始變質的食品包裝袋,當食物開始變質或超過保質期但沒有放進冰箱冷藏時,包裝袋內氧氣含量便會上升,包裝袋將改變自身的顏色。這種包裝袋還可以為食物提供特殊的保存環境,以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國外包裝制品的人性化趨勢更加明顯,更富創意,未來的包裝理念就是將自然生態的長遠價值融會于人性化的科學設計理念中,倡導公益包裝、綠色包裝、適度包裝、輕度包裝。
(3)包裝設計的形式與功能相結合?!靶问健迸c“功能”關系問題一直是設計中討論的焦點。在設計發展中人們逐漸認識到設計不僅要滿足人們生理的需求,而且要滿足人們心理的需要;設計不僅要實用,而且要適用;不僅要適用,而且要在設計中賦予更多審美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含義。追求包裝設計形式與功能的和諧統一。
(4)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原則.設計的可持續性原則要求我們的設計應該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影響后代人生存及其發展環境。當前社會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能源材料的無形浪費,就比如國內在的紙質材料使用上的一些問題。紙質本身是無污染材質,但是在進行“設計——加工——成型”的過程中會有各種來自其他重金屬或者油墨的污染,結果造成不必要的環境污染,給我們的可持續設計又增添了諸多阻礙。國外的不少包裝設計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在秉承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對多個方面都做出了改進。一是節省材料,同樣品牌的洗發水,大包裝可比小包裝節省20%的包裝材料,節省材料就是節省地球資源。二是材料安全,如一個啤酒莊園用麥殼制成啤酒禮盒來贈送給顧客,既天然又環保,廢棄物也可自行分解,這樣就能避免原材料的二次加工,過多的添加各種化工原料能使包裝使用壽命增長,但是卻是對消費者的健康最不安全的做法。三是設計生活化,把包裝當作一種生活器具來設計,使其可被反復使用,延長使用壽命,減少垃圾。四是廢棄物的分類回收,把包裝的各種材料分類丟棄,以便于垃圾回收時的處理再利用,在這一點上我們國人的垃圾分類意識是十分薄弱的。還有一點就是國內現有的包裝有追求高成本的趨勢,為了保持自然環境的原生態,保持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推行環保節能型的生態包裝勢在必行。
(5)包裝設計的風格化。
設計應該結合各個國家、地區的具體情況來做出適當的改變,要適應這個國家、民族的習性和理念。日本的食品包裝設計在民族與國際的契合點上找到了合適的出路,設計的東西既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又用現代化的元素表現。例如,古市庵生產的午餐套盒,飯團用竹葉包裝,捆繩也是竹葉,包裝不僅把竹子的香氣傳到了米飯里,而且是天然的,原生態的。雖然這樣的包裝與我們國家粽子包裝理念是一脈相承的,但是一看到這種包裝就主觀認為是日本的包裝概念。原因在于我們僅僅把粽子的包裝當成一種模式,就只是認為這樣的原生態包裝只適合粽子,而不是去利用這種取法自然、源于自然的設計理念去置換一些同概念的商品,在這一點上國內的過于追求現代化而忽視民族化的做法上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也有不同的文化底蘊,其審美行為也不盡相同。在工業化發展的時代國內的包裝設計失去了我們的民族特色,包裝風格和國際化越來越近,卻和自己的民族文化越來越遠,一些需要反映民族、宗教特性的設計也打上了國際化印記,所以設計的本土化、風格化勢在必行。設計要反映地域性審美觀念。并且提倡充分利用新技術與新材料,結合本地設計材料和傳統材料的設計手法以及生態美學元素的地域性表現形式,創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產品。
民族的設計就是世界的設計,在這個高度工業化和商業化的社會,帶有明確的民族、地域風格的包裝設計才能在世界包裝設計中獨樹一幟。大自然無處不在的設計讓我們必須找回對自然與生命的同感,對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做出睿智的生態設計。
注釋:①于光遠.理性與情感世界的對話——科技美學(序)[M].第2頁.
②理性與情感世界的對話——科技美學(六章3節)[M].陜西人教,1997:249.
參考文獻:
[1] 徐恒醇.設計美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 徐恒醇.生態美學[M].陜西人教,2000.
[3] 韓榮.包裝意象[M].上海三聯書店,2007.
[4] 《包裝與設計》雜志[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