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德國“包豪斯”奠定世界現代設計教育體系,至今已有90多年的時間。中國現代設計教育始于20世紀改革開放的80年代,盡管已有20多年的發展歷程,但是在學生素質培養方面還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利于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良性發展,更不利于學生的專業素質培養。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新興的、交叉的、復合型學科,這就意味著學生的專業素質應該具備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強硬的專業技能。
關鍵詞:環境設計;素質培養;教學方法
設計是連接人類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橋梁,通過人類幾千年造物實踐的歷史證明,設計的力量是無窮的—設計可以改造世界,改善環境,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設計作為造物的活動決定其首要屬性是實踐,是思維與行為的結合,是解決人類生存和生活問題的根本方法。
1 環境設計
環境設計的提出和重視是工業化發展導致環境惡化的結果,在人類對生存環境的保護意識增強以后,才逐漸產生的設計概念。最早由日本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到了80年代環境設計的概念才被人們普遍接受。許多美國建筑師認為“80年代設計的重要發展是對環境設計的普遍認同”。對于環境設計的理解,一般來講是對人類的生存空間進行的設計。環境包括人造環境和自然環境,任何生物都無法逃離環境的影響。人是以上兩種環境的主體,擁有創造和改變環境的能力。因此,人類的環境需求決定了環境設計的發展方向。人類對環境的需求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當代人的需求表現為:崇尚自然、尊重文化、高享受和高情感的多元化、娛樂性和個性化傾向。人類環境需求的變化直接影響到設計師的設計思維、設計方法和設計理念,學校的素質教育應該跟隨這種變化而及時調整課程設置。
環境設計的專業特點決定了設計實踐在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過程中是第一位的,面向當今社會,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是專業建設的首要目標和前提,是專業得以發展的動力。把握社會需求狀況,一方面要進行需求調查,另一方面還要進行需求預測,這樣才會有的放矢,依社會發展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計劃,為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做好前期準備。
2 素質培養
環境設計師的培養關鍵在于學校教育——素質培養,也就是學生應具備的知識結構和專業素養。環境設計的專業屬性決定了學生素質培養的復雜性,必須體現出產品所具有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性質,達到適用、美觀、經濟的三大要素。因此要求環境藝術設計師的知識結構也必須是雙重的、多元的。基于國內多數高校的環境設計專業而言,素質培養是滯后于社會發展要求。對于引起滯后的原因除課程設置和學生自身素質,主要原因是沒有實現學校素質教育與社會設計實踐的結合。環境設計交叉知識領域非常寬廣,一個知識結構健全的環境設計專業學生應具備以下的專業素質。目前很多高校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主要因素是由于教育改革存在的不合理性、現實的功利性、教師專業素養的缺乏、過度發展、快餐式教學等。甚至很多高校為招滿學生名額,過度的招收了此類專業的學生人數。這使得學校只是為了招收一定的名額而忽略了學生本身的素質,這就導致了學生整體素質的下降,這也成了影響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因素之一。
(1)專業理論。理論來源于實踐、實踐反饋和豐富理論,豐富的理論基礎是學習環境設計的第一步。作為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沒有豐富的理論基礎是不能理解和完成設計的。因此,藝術概論、設計方法論、環境藝術設計史論、裝飾材料、人機工程學等課程就成了環境設計的必修理論課程。
(2)專業技能。有了理論知識做基礎,學生在接受設計和學習設計的工程中將會更為順暢。學生在進行完整設計之前,要掌握的專業技能課有:室內設計制圖、計算機輔助設計、家具設計、建筑設計基礎、室內效果圖表現技法、3DMAX及圖像處理、室內預算、室內裝飾設計、景觀設計、展示設計等。
(3)表達和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在表達自己構思和設計方案時顯的十分重要,這種能力是保證設計成為現實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溝通和表達能力是設計專業學生在素質培養過程中潛在的能力培養,是附著于理論和技能之外的。設計是一種創造行為,創造性是設計的生命。創造性是建立在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廣泛的知識積累的基礎之上。也可以說創造力是一種超凡的理解力、洞察力和想象力,它不被已有的東西所約束,是人類先天所賦予,通過后天的培養而發展的。因而,努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學生設計能力的標尺,也是選拔設計人才的依據。
3 教學方法
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應注意強化實踐意識、捕捉行業發展趨勢和社會需求。環境設計專業在近些年建筑行業的促動下,出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對進入環境設計行業的人員要求越來越高,這種高要求體現在設計實踐方面,因此環境設計專業在教學過程中要強化實踐教學的意識。學生是環境設計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潛移默化地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實踐意識。心理學專家研究也發現,具體的情景下會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把理論教學安排在學生熟悉的環境當中進行,可以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
(1)注重具體的實踐教學環節。環境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注重具體的實踐教學環節,就要求高校進一步完善實習基地的建設,使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能夠接受規范的行業訓練,縮短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的適應期,從而提高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就業成功率。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設立校內實習基地和進行配套的實驗室建設,如材料工藝室、專業計算機室、模型制作室、設計工作室等。
(2)建立健全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和評價機制。在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中,客體為教師,評價主體為學生。教師自評應是教師在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后,對本門課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自我評定。實踐教學評價,在每門實踐教學課程結課后及時進行,從而使教師更好地調整本門課的授課內容,最終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實踐課程的評價,應從教師隊伍、教材選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獲得更為準確的評價信息,從而構建實際可行的實踐課程質量評價模式。
環境設計專業不能只局限于知識,而應提倡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是高等教育中設計學科與其他學科在教學上的根本區別。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實踐意識,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實踐教學中來,是環境設計專業教育工作的核心。實踐教學環節的構建正是圍繞這一教育目標展開的,同時,也需要與社會相關行業、企事業單位的相互配合,在探索中不斷完善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與評價機制,從而更好地為我國環境設計及建筑裝飾裝修行業發展培育合格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文文.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方法改革初探[D].廣東商學院華商學院.
[2] 李兵.高師藝術設計教育的困惑與出路[D].西華師范大學.
[3] 陶瑞峰,崇麗娜.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D].東北電力大學.
作者簡介:張建羽(1981—),男,河南南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景觀與室內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