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師范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合格的藝術學科教師,不是單純地培養畫家、演奏家和演唱家。保持藝術師范教育中的師范性是藝術師范教育必須嚴守的基本底線,是藝術師范最基本的任務和無可推卸的責任。
關鍵詞:藝術教育;示范性;教師;教育
藝術師范教育作為師范教育的一部分,隨著高校教育改革及擴招,加之市場化的強烈沖擊,一些師范院校紛紛效仿綜合性大學,培養目標向多元化發展,師范院校的特點被淡化,這種趨勢迎合了市場的需求,卻忽視而藝術師范教育的“師范性”。尤其是很多人認為專業過硬就可以勝任藝術教師的崗位,而實際上專業水平高未必能教好學生。在藝術學科獲得歷史上空前地位的今天,藝術師范教育所面臨的問題也正在被教育界所擔心和憂慮。藝術師范教育中的師范性缺失,表現在學科教育的性質不明確。缺乏對高師音樂學科教育的性質、特征、教育過程基本規律,以及課程教育整體目標的了解與深入認識。導致音樂學科教育、教學目標不明確,出現了音樂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內容的選擇不恰當、教學設計缺乏針對性、教學方法陳舊、重技能教育、輕理論教育等問題。其結果就是本科畢業生雖有較高的表演專業技能,卻由于缺乏對音樂學科教育、教學的規律的正確認識,以及對音樂學科與相關學科理論的學習,不具備作為教師的理論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多數難以勝任實施新音樂課程標準下的基礎音樂教育和教學工作。有些學生雖然在師范院校就讀,但畢業后不一定做老師,很多考生在擇校時也會有此想法。這也從另外一方面逼迫師范院校開設一些非師范類的課程。雖然教育部的指導方向是正確的,但在操作時有一部分課程比例是地方院校可以決定的,而師范院??紤]的是學生將來的就業。學校設置一些非師范專業,對學生就業及考研都有好處,可以拓寬就業途徑。但如果大家都向專業藝術院??繑n,會減弱師范院校的意識,對學生的師范性培養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藝術師范教育具有不同于專業藝術教育的特殊性。在師范院校教育類的課程要多一些,如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班級管理等,這些在專業藝術院校是沒有的;而對于教師的職業教育,則要求教師具備做教師的基本技能,如普通話、“三筆字”等。而對學生知識結構的要求不同決定了藝術師范教育課程設置的多樣化與復雜性。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藝術師范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對學生思想品德修養等更高的要求。在知識與技能培養方面,在強化師范教育特色中,有效提高與拓展每一個未來音樂教師的綜合知識結構與多種技術能力,為他們積極投身于基礎教育的音樂課程改革實踐奠定基礎。一方面,要求學生具備較全面的綜合素質與多種技術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具備認知和了解鋼琴藝術發展歷史、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的開闊視野,有效拓展綜合知識結構,培養能奏、能唱、能導、能講、能寫的“全能型”音樂人才。音樂教育的人才培養應把發展學生全面音樂能力擺在首位,而其中音樂能力的培養最重要的是重視與加強綜合型素質,人才培養的目的不是培養演奏家,而是培養音樂教育工作者。
藝術師范教育更偏向于教育,偏重于基礎知識,偏重于科學的教育方法,這并不等于不重視專業和技能的學習,在音樂教育中應注意專業學科知識的傳授與基礎教育教學方法的啟迪相結合;注重專業深度與拓展知識廣度,尤其是能力素質的全面提升,并為學生積極投身于基礎教育的音樂課程改革實踐奠定基礎。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師專業標準,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突出師德要求,要求教師要履行職業道德規范,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二是強調學生主體地位,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為學生提供適宜的教育,促進每個學生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三是強調實踐能力,要求教師要把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不斷研究,改善教育教學工作,提升專業能力。四是體現時代特點,要求教師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的要求,不斷優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文化修養,做終身學習的典范。
教師的專業標準體現了對教師在品德、修養、知識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可見師范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相比對學生的培養有著更高層次的要求。體現在藝術師范教育中,更有其特殊性。也就是要看其綜合培養的學生能否盡快適應中小學藝術課程教學,要求學生既要有廣博的知識又要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合格的人民美術教師和培養具有極強創作實力的藝術家在藝術專業領域應該是不矛盾的,培養教育大師與音樂大師并無不同之處。而教育大師與音樂大師是有著不同之處的,這取決于被培養的“對象”最終朝著哪個方向去發展,而不在于培養方法的不同。
在師范音樂教育中,培養“教育大師”與培養“音樂大師”的確存在沖突,但要使藝術師范生的教學能力與專業能力共同提高,是可以找到行之有效的辦法的,以鋼琴教學為例,我國的鋼琴教學有兩大類,即個別課和數碼集體課;其中又以個別課的教學方式運用最為普遍與廣泛,其次才是集體課。不管是鋼琴個別課教學還是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當教授一首新的鋼琴作品時,首先必須了解該作品的時代背景和與其相關的鋼琴文化繼承與發展關系;然后,再根據作品訓練技能的需要,適時將演奏藝術與其他姊妹學科知識相互融合進行教學,竭力使學生在獲得演奏技能的同時,了解學科的發展歷史與彈奏作品所產生的前后關聯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研究性學習中,同步提升他們的教育教學能力、專業演奏能力與科學研究能力。
無論是作為教師,還是藝術家,對于藝術教師來說都不能將二者完全割裂開來,即使在師范教育中無法使兩方面能力完全平衡,但走上工作崗位后的藝術教師,必定要在教育技能和專業技術兩方面共同提高,才能真正在教學中起到示范作用。專業教師要及時將自己的創作實踐成果加以總結,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運用于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學實踐之中,沒有理論的指導是成就不了藝術家的,所有對于藝術師范生的教育也是如此,就是要求理論與實踐要共同進步,所以,強調師范性的意義尤在如此。
參考文獻:
[1] 張寶歌.教師教育轉型期地方師范院校師范性問題研究[D].東北師大博士論文,2002.
[2] 李國慶,張正峰.論高等師范院校的師范性[J].教育研究,2002(08).
[3] 葉瀾.高師院?!皩W術性”與“師范性”之爭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9(03).
[4] 鄧澤軍.試論教師教育師范性與學術性的對峙與融合[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7(12).
[5] 鄧澤軍.論教師教育學術性與師范性之整合[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05).
[6] 黃首晶.試論地方性綜合性大學適當加強師范教育的必要性[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05).
作者簡介:鄭權(1968—),男,碩士,長春特殊教育師范學校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