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輝+陳超
【摘要】 科技創新能力是指企業在某一科學技術領域具有的發明創新的綜合實力,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力的源泉。基于對企業科技創新概念和科技創新能力內涵的研究和分析,文章從潛在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和創新產出能力四個方面構建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結合層次分析法(AHP)確定指標權重,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建立評價模型,并以大連市金州新區企業為例,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驗證。
【關鍵詞】 科技創新能力; 評價指標; 模糊綜合評價法
中圖分類號:F27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937(2014)16-0072-05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國際經濟環境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在為我國企業提供更多機遇的同時,風險與挑戰也接踵而至。全球化以及信息時代的到來為依靠資源優勢競爭的傳統模式劃上了句號,企業之間的競爭已不僅是規模和效益上的較量,更是科技創新能力的角逐。在同質化的社會生產中,企業只有不斷進行科技創新、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競爭浪潮中脫穎而出。科技創新能力要提升,衡量指標要先行,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評價和度量已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一、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相關概念界定
(一)企業科技創新的概念
科技創新源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研究,是技術創新深化與發展的必然。科技創新內涵的外延較廣,其概念在目前尚未有一個公認的明確界定,常常被誤認為與技術創新和自主創新等同。常東坡等(2005)認為,要從本質上界定科技創新的概念,首先要認清科學與技術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他指出,科技創新是科學創新與技術創新的總稱,兩者相輔相成,科學創新為技術創新奠定理論依據,技術創新則為科學創新提供了更高水平的研究工具和手段。基于復雜巨系統理論視角,宋剛(2009)認為科技創新是科學研究、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這個“三螺旋結構”協同演進的產物,其內涵由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以及信息技術引領的管理創新三大子體系共同構成。
綜合各學者的研究,本文認為,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有機綜合,是一個通過學習新知識、采用新的生產技術和組織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或提供新服務,從而實現對資源進行新的優化整合的過程。企業的科技創新具體內涵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是一個以基礎性科學研究的知識創新為先導、應用性技術變革的技術創新為核心和組織制度變革的管理創新為支撐的體系結構。
(二)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內涵
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涉及多要素和多層級,對其內涵的理解可從以下兩個維度進行考量。
一是科技創新要素維。企業科技創新需要多種創新要素的綜合參與,包括主體行為要素和客體整合要素。在企業層面,科技創新主體行為要素包括管理層、研發部門、協作部門等。其中,研發部門是核心主體,管理層是發起源,協作部門是支撐保障。科技創新客體整合要素是所有參與科技創新配置的資源總和,它包括科學理論知識、創新工具和創新生產要素。其中,科學理論知識是基礎,創新工具是載體,創新生產要素是客觀要求。科技創新主體只有通過積極的創新行為,對創新客體進行有效整合,才能保證科技創新活動的順利進行與完成。R.Burgelman等(2004)指出,企業的創新能力主要由資源配置能力、行業適應能力、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四大要素構成;吳貴生(2000)將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分為投入能力、研發能力、生產能力、營銷能力、管理能力和綜合性能力六個要素,并以此構建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二是科技創新過程維。科技創新是一個涉及到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與擴散的過程,這一過程同時還涵蓋了管理、商業等因素。隨著對創新理論的不斷深入研究,發現科技創新的過程主要遵循兩種模式。一種是“長鏈創新”模式,這一創新模式始于基礎研究階段,而后向應用研究發展,最后終于市場實現;另一種模式是“短鏈創新”,該模式在借鑒已有理論和技術的基礎上,越過基礎研究階段,而直接始于開發階段研究,進行深度開發。Chiesa等(1995)基于企業的創新過程,指出企業的創新能力包括意識生成、產品開發、技術支持、創新管理等,并以此構建了企業創新能力審計體系;呂一博等(2011)以創新發起能力、創新實現能力和創新推廣能力構建了中小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基于以上兩維度的綜合考量,本文認為,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是指企業在某一科學技術領域具備發明創新的綜合實力,具體內涵包括潛在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和創新產出能力,如圖1所示。
二、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既要遵循評價指標體系的一般要求,又要充分考慮到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實際情況。由于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內涵豐富,為了進行全面科學的評價,在構建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時,應遵循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系統性與主導性相結合、導向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
(二)指標體系的主要內容
通過對影響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各因素進行系統分析,以評價目標為基礎,結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構建企業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含了潛在創新能力、創新投入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和創新產出能力四大類一級指標,并依據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特殊性,于一級指標下設置二級分指標。
1.潛在創新能力指標
潛在創新能力是一項基于企業當前所擁有的資源狀況,反映企業未來科技創新能力水平的指標,是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構成基礎。具體包括以下三個因素:
(1)工業總產值
工業總產值=本期生產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制半成品及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額
工業總產值是以貨幣表現的企業在報告期內(一年)生產的工業產品總量,反映了企業的經濟表現。該指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企業當前的經濟實力,是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經濟基礎。科技創新活動是有風險的,企業的經濟基礎越深厚,其進行科技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獲得成功的幾率也就越高。
(2)凈利潤增長率
凈利潤增長率=(當期凈利潤-上期凈利潤)/上期凈利潤×100%
凈利潤增長率代表企業當期凈利潤比上期凈利潤的增長幅度,反映了企業盈利能力的大小。該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未來進行科技創新活動的續航能力。凈利潤增長率越高,代表企業經營狀況越好,后期的科技創新活動就越趨于穩定。
(3)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
科學家和工程師是科技創新活動的具體實施者,是企業科技創新活動的人才基礎。科學家人數的多少反映了企業所掌握的科技創新理論的扎實與否,工程師人數規模的大小則反映了企業科技創新實踐能力的高低。該指標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企業未來可能的科技創新成果。
2.創新投入能力指標
創新投入能力考核的是企業創新資源要素的直接投入水平。科技創新投入是企業科技創新的核心,也是企業科技創新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步。創新投入能力是企業科技創新的源泉,是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技術前提和基礎。具體包括以下四個因素:
(1)科技活動投入
科技活動投入=研究與開發活動投入+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活動投入+科技服務活動服務
科技活動投入是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支撐力量,是推動科技創新運行的客觀源泉,貫穿了科技創新從研發到應用的整個過程。
endprint
(2)研發經費投入強度
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銷售收入×100%
研發經費投入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的投入。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是一個相對指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企業進行自主研發的意愿強度和投入水平,反映出企業對研發的重視程度。按照國際公認標準,企業在該比例達到3%時只能維持生存,達到6%才具有國際競爭力。
(3)技術改造經費支出
技術改造經費支出指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而發生的費用支出。技術改造指企業在原有技術(工藝、產品)的基礎上結合新的科技成果進行深度開發,用先進技術改造落后技術,提高產品質量、促進產品更新換代,從而實現新的經濟增長。
(4)研發人員投入強度
研發人員投入強度=研發人員總數/企業職工總數×100%
研發人員是企業科技創新活動最直接的主體,是推動科技創新運行的主觀源泉,是創新投入能力的人力基礎。
3.創新管理能力指標
創新管理能力是指企業從整體上、戰略上和機制上組織實施科技創新的能力,是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支撐和保障力量。創新資源要素投入到科技創新活動后,還需要對其進行有效的配置管理,創新管理運行效率的高低關系到企業科技創新活動能否得以維持。該指標具體包括以下四個因素:
(1)企業家創業創新精神
企業的科技創新過程要經歷決策→實施→實現三個階段。決策一般是由企業家作出,企業家越是具有創業創新精神,其對科技創新的傾向程度就越強,決策投入的創新資源的規模和水平就越高。
(2)創新戰略規劃的完善程度
創新戰略規劃是指對企業科技創新活動進行戰略管理。企業是否針對科技創新活動制定了戰略規劃,以及該戰略規劃期的長短體現了企業對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視程度。一份完善的創新戰略規劃,能有效地指導企業科技創新活動的展開。
(3)創新項目管理的完善程度
項目管理是指企業運用各種相關知識、技能、方法和工具等管理方法進行的管理活動,其目標是為了滿足項目有關各方對項目的期望。一項科技創新活動需要企業多個部門的參與,如果沒有一個專門的部門對其進行協調和管理,往往會形成多頭領導,以致創新效率低下。
(4)創新機制的健全程度
創新機制是企業科技創新活動有序化運行的體制框架,是企業科技創新的體制保障。創新機制可分為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分別對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起著正強化和負強化的作用。
4.創新產出能力指標
創新產出能力是衡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高低最為直接、重要的指標,是企業科技創新活動效果的集中體現。該指標具體包括以下四個因素:
(1)論文著述發表數
該指標反映的是企業的科技創新理論成果,是衡量企業知識創新水平的重要指標。員工發表論文著述的多少是企業對原創性科學研究重視程度的直接體現。
(2)專利擁有數
專利擁有數指企業所擁有的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的總數,是企業的研發成果。該指標反映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水平,是衡量企業研究與開發能力的重要指標。
(3)專利技術轉讓收入
專利技術轉讓收入指企業將自有的專利、專有技術通過合同的形式授權其他企業使用所獲得的收入。該指標反映了企業研究與開發的直接獲利能力。
(4)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
新產品銷售收入占全部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新產品銷售收入/全部產品銷售收入
該指標衡量的是產品創新對整個銷售收入的貢獻程度,反映了企業科技創新的投入效果。
(三)指標體系的確立
遵循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依據上述指標體系結構框架,可以系統地確立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三、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模型
在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中,往往會涉及到大量的復雜現象和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且存在定性指標不易量化和定量指標邊界不清的問題,使得評價過程中出現模糊現象和模糊概念。因此,本文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的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其思路是利用模糊數學的基本理論將模糊信息定量化,通過構造等級模糊子集把反映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模糊指標進行量化,然后利用模糊變換原理對各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具體步驟如下。
(一)確定評價對象集
U=企業科技創新能力
(二)建立因素集U
即把能反映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情況的主要指標構成一個集合,這里使用上面提出的四個指標:U={U1,U2,U3,U4}。其中U1=潛在創新能力,U2=創新投入能力,U3=創新管理能力,U4=創新產出能力。
(三)確定模糊評判等級評語集V
V={強,較強,一般,較弱,弱},即對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可能出現的各種結果所構成的集合。目的是在綜合考慮所有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從評語級中選出一個最佳評價結果。
(四)權重賦值
一般來說,各個指標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為了反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對每個指標Ui應賦予一定的權重。因為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是一個多屬性評價決策問題,本文結合層次分析法(AHP)和專家意見法,運用AHP專業軟件Expert Choice 11.0進行自動運算,最終確定指標權重。主因素層指標權重:?琢={0.096,0.277,0.160,0.467};子因素層指標權重:?茁1={0.540, 0.163, 0.297}、 ?茁2 ={0.236,0.461,0.168,0.135}、?茁3 ={ 0.174, 0.137, 0.266,
0.423}、 ?茁4 ={0.093, 0.254,
0.177,0.476}。
(五)一級模糊綜合評價
從子因素集中單獨取出一個指標通過專家評判法進行評價,以確定評價對象對評價集Ri的隸屬程度(例如,對于某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子因素層指標U11,有30%的專家認為強,20%的專家認為較強,25%的專家認為一般,20%的專家認為較弱,5%的專家認為弱,則對U11的評價可得到一個評價集r11= {0.30,0.20,0.25,0.20,0.05})。由此可得子因素層指標模糊關系矩陣Ri。
Ri=ri11 ri12 ri13 ri14 ri15ri21 ri22 ri23 ri24 ri25ri31 ri32 ri33 ri34 ri35ri41 ri42 ri43 ri44 ri45
根據模糊關系矩陣Ri和子因素層指標權重向量?茁i,可以得到一個模糊綜合評價的數學模型,表示為Wi=?茁i·Ri={wi1,wi2,wi3,wi4,wi5}(i=1,2,3,4),其中Wi為模糊評價向量,·為模糊算子。
(六)二級模糊綜合評價
構造主因素層指標評價矩陣R。
R=W1W2W3W4=W11 W12 W13 W14 W15W21 W22 W23 W24 W25W31 W32 W33 W34 W35W41 W42 W43 W44 W45
根據模糊關系矩陣R和主因素層指標權重向量?琢,可以得到一個模糊綜合評價的數學模型,表示為W=?琢·R={w1,w2,w3,w4,w5},其中W為最終評價隸屬向量。為了便于分析,可對模糊評價向量Wi進行歸一化處理,最終,W'={w1',w2',w3',w4',w5'}。一般來說,可以根據最大隸屬原則,選取數值最大的wi'對應的模糊評判等級評語集V中的等級即為某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等級。
endprint
考慮到最大隸屬度原則可能使信息丟失較多,可將評價集數量化表示,對其進行賦值V=(強,較強,一般,較弱,弱)=(90,80,70,60,40),進而計算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的總體加權評分為Z=90×w1'+80×w2'+70×w3' + 60×w4' + 40× w5'。最終,如果評價結果w' = { 0.108, 0.344,
0.241,0.227,0.080 },則Z = 90×0.108+80×0.344+70×0.241+60×0.227+40×0.080=70.93,其總體加權評分大體上接近70分,因此,從加權平均角度來看,該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水平為“一般”。
四、實例應用
本文以大連市金州新區30家不同行業和規模的企業為例,對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進行驗證,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五、結論
根據該評價結果,從總體上看,大連市金州新區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總體處于“較強”水平,這與該區區域創新的戰略布局密切相關。從評價總分上看,最高分為85.65分,最低為42.70分。由此可見,各企業的科技創新發展很不平衡,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總之,該指標體系及其評價模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評價結果基本上全面反映了大連市金州新區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狀況,具有較強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 常東坡,趙國杰,王樹恩.當代科技創新的特點與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4):67-69.
[2] 宋剛.錢學森開放復雜巨系統理論視角下的科技創新體系[J].科學管理研究,2009(6):1-6.
[3] 黃保強.創新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4] 呂一博,蘇敬勤.“創新過程”視角的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結構化評價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8):58-64.
[5] 孫國蕊,方德英.領先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應用[J].價值工程,2008(9):44-48.
[6] R. Burgelman, C. M. Christensen, S. C. Wheelwright.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2004.
[7] Chiesa. V, Coughlan. P, Voss. C. A. Development of A Technical Innovation Audit[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6, 13(2):105-136.
endprint
考慮到最大隸屬度原則可能使信息丟失較多,可將評價集數量化表示,對其進行賦值V=(強,較強,一般,較弱,弱)=(90,80,70,60,40),進而計算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的總體加權評分為Z=90×w1'+80×w2'+70×w3' + 60×w4' + 40× w5'。最終,如果評價結果w' = { 0.108, 0.344,
0.241,0.227,0.080 },則Z = 90×0.108+80×0.344+70×0.241+60×0.227+40×0.080=70.93,其總體加權評分大體上接近70分,因此,從加權平均角度來看,該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水平為“一般”。
四、實例應用
本文以大連市金州新區30家不同行業和規模的企業為例,對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進行驗證,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五、結論
根據該評價結果,從總體上看,大連市金州新區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總體處于“較強”水平,這與該區區域創新的戰略布局密切相關。從評價總分上看,最高分為85.65分,最低為42.70分。由此可見,各企業的科技創新發展很不平衡,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總之,該指標體系及其評價模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評價結果基本上全面反映了大連市金州新區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狀況,具有較強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 常東坡,趙國杰,王樹恩.當代科技創新的特點與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4):67-69.
[2] 宋剛.錢學森開放復雜巨系統理論視角下的科技創新體系[J].科學管理研究,2009(6):1-6.
[3] 黃保強.創新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4] 呂一博,蘇敬勤.“創新過程”視角的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結構化評價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8):58-64.
[5] 孫國蕊,方德英.領先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應用[J].價值工程,2008(9):44-48.
[6] R. Burgelman, C. M. Christensen, S. C. Wheelwright.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2004.
[7] Chiesa. V, Coughlan. P, Voss. C. A. Development of A Technical Innovation Audit[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6, 13(2):105-136.
endprint
考慮到最大隸屬度原則可能使信息丟失較多,可將評價集數量化表示,對其進行賦值V=(強,較強,一般,較弱,弱)=(90,80,70,60,40),進而計算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的總體加權評分為Z=90×w1'+80×w2'+70×w3' + 60×w4' + 40× w5'。最終,如果評價結果w' = { 0.108, 0.344,
0.241,0.227,0.080 },則Z = 90×0.108+80×0.344+70×0.241+60×0.227+40×0.080=70.93,其總體加權評分大體上接近70分,因此,從加權平均角度來看,該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水平為“一般”。
四、實例應用
本文以大連市金州新區30家不同行業和規模的企業為例,對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進行驗證,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五、結論
根據該評價結果,從總體上看,大連市金州新區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總體處于“較強”水平,這與該區區域創新的戰略布局密切相關。從評價總分上看,最高分為85.65分,最低為42.70分。由此可見,各企業的科技創新發展很不平衡,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總之,該指標體系及其評價模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評價結果基本上全面反映了大連市金州新區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狀況,具有較強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 常東坡,趙國杰,王樹恩.當代科技創新的特點與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4):67-69.
[2] 宋剛.錢學森開放復雜巨系統理論視角下的科技創新體系[J].科學管理研究,2009(6):1-6.
[3] 黃保強.創新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4] 呂一博,蘇敬勤.“創新過程”視角的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結構化評價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8):58-64.
[5] 孫國蕊,方德英.領先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應用[J].價值工程,2008(9):44-48.
[6] R. Burgelman, C. M. Christensen, S. C. Wheelwright.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2004.
[7] Chiesa. V, Coughlan. P, Voss. C. A. Development of A Technical Innovation Audit[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6, 13(2):105-136.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