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烏蘭巴根
【關鍵詞】健康教育;傳播;對策
影響健康傳播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傳播者、信息、媒介、受者和環境。傳播者是健康信息傳播的主體,傳播者個人及整體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傳播效果,我們從2008年~2013年的工作實踐中得出經驗更能證明這一點,為了保證傳播效果,在傳播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樹立良好的形象:作為健康傳播者,首先注意儀態、儀表,服裝整潔、大方(不能穿性感、暴露服裝)最好選擇職業裝(醫務人員可著白大衣)給人以親切感,當然,也不能過于強調服裝,西裝革履只能讓民眾產生距離感。女性傳播者不可濃妝,最好化淡妝,可佩戴飾品(耳環、項鏈中只選一樣,小耳釘最佳)不要戴耳線、夸張耳飾及飾品。有親和力,既得體又不浮夸,這樣才更能拉近我們與群眾直接的距離。
收集、選擇對受者有價值的信息:針對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信息需求者,收集并整理出具有選擇行、有針對性的信息,從而達到符合健康傳播的目的,從而提高傳播效果。
確保信息的準確、鮮明、易懂:選擇相關的信息,確保所選擇的信息能準確的反映出健康宣傳的目的,主題具體、語言簡練、內容貼近,具有較強的指導性。
根據受者的特點,選擇正確的傳播渠道:常用的傳播途徑有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形象傳播、電子媒介傳播等,傳播工作實踐中,中小學生適合文字傳播與形象傳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適合用健康咨詢、健康教育講座以及宣傳單、宣傳手冊、宣傳畫報等傳播;中、青年群體適合用文字(信息、書籍、折頁、宣傳單等)傳播和電子媒介(手機信息、電腦信息、電視信息等)傳播…根據各地自身資源條件不同,可適當做調整與選擇。
作為健康傳播的主體,我們不僅僅將信息與訊息傳給受者,而且要了解到受者對所傳的信息有和反應,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傳播效果如何…了解到在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難點,及時修改健康傳播和健康傳播方式,提高健康傳播效果。
健康信息:指與我們的健康相關的一切信息,不僅包括我們的衣、食、住、行,也涵蓋我們的接受和應用的所有信息,以及所產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活動。①符合通用、易懂:信息通俗易懂、主題鮮明,易于大眾接受,避免適應專業術語、簡化(HIV、HAV、COPD)。②科學性:作為信息的主導,選擇的健康信息和訊息必須科學、合理、經得起檢驗,不能出現類似于綠豆養生治病之類道聽途說及傳聞。③針對性:必須針對受者的需求和特點,各類人群對信息的需求不同,不能一味的追求數量而忽略了受者對信息的需求,同樣的人群(健康老年人與患病老年人)對信息的需求重點也不同(健康老年人關注個人保健與疾病預防,患病老年人關注如何減輕疾病癥狀、減少并發癥、降低治療費用等)。④指導性:健康信息告訴受者如何運用健康知識、技能并自愿接受、采納相關信息,付諸于行動改變生活中的不良行為。
傳播途徑的選擇原則:①準確性:我們對信息進行細致的選擇,然后根據要求出制定計劃,并依據信息的內容、方向、受者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傳播方式。我們選擇信息的傳播方式必須要保證信息能夠準確的表達、并能準確的讓大眾接受。②針對性:在選擇傳播時,我們會考慮到針對不同的人群選擇不同的方式。(健康人群發放宣傳單;慢性病患者發放健康教育處方;兒童及婦女發放健康宣傳折頁)。③速度快:每種傳播方式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如電子媒介及時;形象傳播易于讓人接受;口頭傳播更易拉近與受者的距離;書籍和畫報、報刊容易保持、可反復觀看。上述幾種傳播渠道相比我們選擇與民眾最接近的。④經濟性:無論是哪種傳播內容及傳播方式,傳播者都會考慮到經濟效果,力求以最小的支出達到最佳的健康傳播效果。
受者的心理:我們在健康傳播過程中應重點考慮受者的心理特點和動機,提高健康傳播的效果。受者的心理:①求真:受者同我們一樣在接受信息時,首先會考慮信息的真實性,信息的真實性直接影響到傳播的過程及效果。②求新:信息的新穎程度會影響受者的感官,明快的傳播節奏會讓人更容易接受。③求短:冗長的內容只能讓人感覺厭煩,這也是為什么在開會時人們都會感覺又累、又困的原因。④求近:現代社會,人們更加關注生活中的細節,所以我們更應該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去選擇最佳途徑。
受者的動機:受者尋求與接受信息的動機包括:①消遣:無聊時作為打發時間的方法。如:翻看刊物、看電視、上網瀏覽。②填充時間:如候診時觀看走廊里的宣傳內容、電子顯示屏上的文字。③解決疑難:發現自身問題,尋求答案或相關、相近答案(如利用電腦查詢疾病、健康、保健內容等)。④滿足社會心理需求:掌握社會動態,關注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事故,在相關的事件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環境因素:影響健康傳播的環境因素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其中自然環境尤為重要:是否是獨立的宣傳場所、是否有相對安靜的環境、是否在居民區附近的社區、是否能讓人接受等;社會環境涵蓋了整個社會的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