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房 李志敏
職業性皮膚病是指勞動者在勞動中接觸化學、物理、生物等職業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皮膚及其附屬器(毛發、汗腺、皮脂腺、指甲和趾甲)的一類職業病。
我國自2013年8月1日起實施的GBZ 18-2013《職業性皮膚病診斷標準總則》,為職業性皮膚病的診斷提供了標準,也為職業性皮膚病的預防提出了要求。
職業性皮膚病的致病因素
導致職業性皮膚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有3大類:
化學因素
對皮膚有危害的化學物質按其作用性質可分兩大類,即:原發性刺激物質和致敏物質。原發性刺激物對皮膚的損害,是皮膚或黏膜對該刺激物的直接反應。皮膚損害發病與否,主要取決于接觸物質刺激性強弱,同機體自身關系不大。常見的原發性刺激物,分為無機性原發性刺激物與有機性原發性刺激物兩類。無機性原發性刺激物中,屬酸類的有硫酸、硝酸、鹽酸、氫氟酸等;屬堿類的有氫氧化鉀、氫氧化鈉、氫氧化銨、碳酸鈉等;屬某些元素及其鹽類的有銻和銻鹽、砷和砷鹽、重鉻酸鹽等。有機性原發性刺激物中的有機酸類,如醋酸、甲酸、三氯醋酸等;有機堿類如乙二胺、丙胺、丁胺等;有機溶劑類如松節油、二硫化碳、石油和焦油類溶劑等。
常見的化學致敏物質有:染料及染料中間體,如對苯二胺、間苯胺黃醬紫、二硝基氯苯、立索爾大紅、對氨基酚等;顯影劑類如密妥爾、三聚甲醛、TSG(二乙基對苯二胺硫酸鹽);橡膠制品的促進劑和防老劑如:云次甲基四胺(烏洛托品)、四甲基二硫代雙甲硫碳酰胺(促進劑TMTD)等。天然樹脂和合成樹脂如:大漆、松香、酚醛樹脂、環氧樹脂等;此外還有三硝基酚、松節油、六六六、DDT等。
物理因素
機械作用。反復或持續地摩擦和壓迫皮膚,可引起局部皮膚的角化過度,并可引起指甲的損傷;搔搓、袖口或靴筒的摩擦,可促進接觸性皮炎的發生和發展。皮膚的擦傷可導致皮膚潰瘍,或引起化膿性皮膚病的發生。石棉或玻璃纖維刺入皮膚時,會使周圍組織增生而形成疹狀物。粉塵可阻塞毛囊口,發生毛囊性皮疹、痤瘡、皮膚瘙癢等。爆破時的粉塵可以嵌入皮膚,形成爆粉沉著癥。
溫濕作用。高溫、輻射能引起皮膚燒傷和火激紅斑,如反復作用可出現持久性血管擴張,繼而發生色素沉著。高濕多汗能促進可溶性化合物的刺激作用。低溫作業時,可引起局部的凍傷、凍瘡和皮炎。
日光和人工光源。長時間在日光下勞動,身體暴露部位可發生急性皮炎,被曬局部出現紅斑灼痛,重者可出現水皰。人工光源對皮膚的危害主要是紫外線,例如電焊工因個人勞動防護不當引起的急性皮炎(電光性皮炎)。日光和紫外線除其本身可引起急性皮炎外,還會與含有焦油衍化物等光敏物質協同作用,引發作業人員患光敏性皮炎。
X線,鈷、鐳或其他放射性物質。接觸這類放射性物質的作業人員,可引起急、慢性皮炎,皮膚角化和皮膚潰瘍等。
生物性因素
農業工人、糧倉工人或軋花工人等,易被螨類侵襲,而引起皮膚瘙癢、皮炎和丘疹,也易被其他寄生蟲叮咬而發生蟲咬皮炎。水田作業的農場工人因接觸禽(畜)類、血吸蟲尾蝴,可發生稻田皮炎。畜牧業、毛皮加工業或屠宰加工業工人等,可因炭疽桿菌感染而發生皮膚炭疽病等。
臨床類型與表現
職業性皮炎。最常見的是職業性皮炎,臨床類型共分為4類。
接觸性皮炎。直接或間接接觸刺激物和(或)變應原,引起的刺激性和(或)變應性接觸性皮炎,主要發生于直接接觸刺激物的露出部位,多由于直接被污染或用被污染的手搔癢間接接觸所致。
光接觸性皮炎。該病發病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首先是接觸到光敏物,然后是受到日光或人工紫外線光源照射后才會發病。該病按照發病機制的不同,可分為光毒性和光變應性皮炎。光毒性皮炎主要發生于夏天,皮損只限于暴露部位,有明顯的界限。光變應性皮炎發病有一定的潛伏期,在同樣條件下只有少數人發病,表現多呈濕疹樣改變,皮損初發于暴露部位,后可向全身擴散,有劇烈的瘙癢感,如不停止接觸可反復發病而長期不愈。
電光性皮炎。該病為接觸人工紫外線光源(電焊等)引起的急性皮炎,是由于人工紫外線光源(電焊器、碳精燈、水銀石英燈)引起的皮膚急性炎癥。
藥疹樣皮炎。接觸三氯乙烯等化學物后,會引起皮膚、黏膜炎性反應,嚴重時伴發熱和內臟病變。
職業性皮膚色素變化。職業性皮膚色素變化的臨床類型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類:
職業性黑變病。因長期接觸煤焦油及礦物油、橡膠成品及其添加劑、某些顏(染)料及其中間體等,均可引發慢性皮膚色素沉著。該病多發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色素沉著前或初期常有不同程度的陣發性紅斑或刺癢,待色素沉著較明顯時,這些癥狀即減輕或消失;皮損多呈網狀式斑(點)狀,有的融合成大片彌漫性斑片;色調呈深淺不等的灰黑色、褐色或紫黑色,表面往往有污穢的外觀,發病以面部為主,也可發于四肢、軀干以至全身;有些病人可伴有乏力、頭昏、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
職業性白斑。長期接觸苯基酚或烷基酚類化合物,可引發皮膚色素脫失斑。該病主要發生在手、前臂等接觸部位,也可累及頸面部等其他部位。白斑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無自覺癥狀,脫色程度與接觸的致病物的時間和量有一定關系。
職業性痤瘡。接觸煤焦油、頁巖油、天然石油及其高沸點分餾產品與瀝青等會引起油痤瘡;接觸某些鹵代芳烴、多氯酚及聚氯乙烯熱解物等,會引起氯痤瘡,這兩種痤瘡均稱為“職業性痤瘡”。職業痤瘡易發于脂溢性體質的人群中。油痤瘡主要發于面部、四肢、外陰等直接或間接接觸油的部位。該病常見有炎性皮疹、毛囊炎、結節及囊腫,較大黑頭粉刺擠出栓塞物后,常留有特殊形態的“壓模樣”疤痕。氯痤瘡的皮損以黑頭粉刺為主。
職業性皮膚潰瘍。接觸六價鉻、可溶性鈹鹽等化合物,會引起“鳥眼型潰瘍”。鉻化合物引起的潰瘍俗稱“鉻瘡”,多見于鍍鉻行業或鉻鹽生產的工人。鉻化合物的粉塵、煙霧侵犯作業人員的鼻中隔黏膜時,可引起鼻中隔糜爛、潰瘍以至穿孔。
職業性接觸性蕁麻疹。有些患者在生產作業中因接觸天然橡膠,或接觸某些食品、動植物、藥物、金屬及其化學物等,會引起皮膚風團樣反應,常伴有瘙癢及紅斑,嚴重時會出現全身癥狀。
職業性皮膚癌。作業中長期接觸砷等,會引發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及鮑溫病(一種原位皮膚鱗狀細胞癌)等。
職業性感染性皮膚病。生產作業中接觸某些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會引起皮膚炭疽、類丹毒、擠奶員結節等職業性皮膚損害。
職業性疣贅。長期接觸瀝青、煤焦油、頁巖油及高沸點餾分礦物油等,皮膚會引發扁平疣樣、尋常疣樣及乳頭瘤樣皮損;如長期接觸石棉,在接觸部位的皮膚會引發石棉疣。
職業性角化過度、皸裂。長期接觸有機溶劑和堿性物質,以及長期受到機械性摩擦等,會引發皮膚粗糙、增厚與裂隙。
職業性癢疹。螨、尾蚴等會引發皮膚丘疹性蕁麻疹樣損害。
職業性浸債、糜爛。長期浸水作業,會引發皮膚乳白色腫脹、起皺與糜爛。
職業性毛發改變。皮膚長期接觸礦物油、瀝青等,會引起毳毛折斷或增生等毛發異常。
職業性指甲改變。作業中長期接觸堿類物質、礦物油等,會引起平甲、匙甲、甲剝離等甲損害。
其他。如接觸玻璃纖維、銅屑,以及多種化學物的粉塵或氣體,會引發皮膚瘙癢癥。
編輯 邊 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