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壓力容器內部檢驗,是保證裝置安全運行和企業穩定生產的重要環節,此過程屬于特殊作業環境下的突擊性勞動,存在多種危險因素,稍有疏忽就會損害檢驗人員的身體健康,甚至危及檢驗人員的生命。
壓力容器不僅是工業生產中的常用設備,而且也是一種易發生事故的特種設備。由于生產工藝和物料的特殊性,壓力容器具有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性、腐蝕性和劇毒性等特點。
在壓力容器檢驗作業中,由于施工作業類型的多樣性,施工過程和工作環境的多變性,構成了很多不安全因素,如有不慎,極易發生墜落、火災、觸電、中毒等傷亡事故。檢驗人員受到事故傷害等危險因素的影響,始終伴隨著整個檢驗過程。為了預防檢驗事故的發生,檢驗人員除了嚴格按照壓力容器檢驗操作規程外,還應對檢驗過程中潛在的危險源進行了解,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防護,在保證完成檢驗任務的同時,確保檢驗過程安全。
潛在的主要危險源
墜落傷害事故危險源
在對壓力容器進行內部檢查和無損檢測時,大部分檢驗工作屬高處作業,在攀登、懸空或高空交叉作業過程中,有些人員會出現因為高處作業而發生身體不適癥狀;同時還存在人體墜落、檢驗工具或材料跌落砸傷等事故危險。
可吸入顆粒物危險源
在壓力容器檢驗過程中,要進行金屬表面的打磨除銹、保溫層拆除、滲透探傷等工作,特別在有限空間作業時,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金屬微粒、保溫棉微粒和滲透檢測用化學試劑微粒等可吸入顆粒物。這些物質被人吸入體內后,根據其理化性質、進入人體的量和作用部位,可引起不同類型的損害,如:作用于呼吸道粘膜可形成咽炎、喉炎、氣管炎等;作用于皮膚,可形成粉刺、毛囊炎,膿皮病等;金屬和磨料粉塵可引起角膜損傷,導致角膜感覺遲鈍和角膜混濁;嚴重時還會造成塵肺等職業病。
電氣傷害事故危險源
在壓力容器內部檢驗過程中,如果不符合電氣安全規范要求,使用不合格或者老化的動力電纜與儀器等檢驗工具,或者違章作業,如:砂輪機、磁粉探傷儀等檢驗工具使用不當、由于潮濕等原因造成的線纜絕緣失效、照明行燈使用220V動力電源等,都存在觸電傷害的危險。
機械傷害事故危險源
在壓力容器內部檢驗過程中,如果存在人為的不安全因素、機械設備本身的缺陷或者操作環境不良等因素,很容易發生檢驗人員機械傷害事故。機械傷害危險源分布非常廣泛,操作人員如在照明不好、通風不良、排塵排毒欠佳的環境下工作,就可能出現誤操作而導致機械傷害事故。另外,多工種交叉工作時,工具跌落砸傷、有限空間作業碰傷、腳手架固定鐵絲劃傷、動設備擊傷等也很頻繁。
中毒
中毒是化工企業中最可能發生,也是相當嚴重的安全事故,在壓力容器所盛裝的介質中,有很多是毒性介質,如:液氨、液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氫氰酸等。由于裝置停車及其吹掃、置換、蒸煮、清洗、中和等工作不徹底,容器壁上會積聚可燃、有毒介質殘渣、沉積物或酸堿殘液,在檢驗過程中會有中毒危險。
預防措施
在壓力容器內部檢驗過程中,除了嚴格遵守《在用壓力容器檢驗規程》等規范操作外,檢驗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與主動防護也至關重要。
檢驗前準備
檢驗開始前,檢驗人員要主動配合方案編制人員,進行檢修方案技術交底,明確檢驗內容、步驟、方法、質量標準、人員分工、注意事項、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以及由此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到檢修現場了解和熟悉現場環境,進一步核實安全措施的可靠性。針對檢修的難易程度、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工作中容易疏忽的地方,結合企業的安全規章制度和典型事故案例,進行安全技術和安全思想教育,以提高執行各項安全規章制度的自覺性和落實安全措施重要性的認識,為安全檢修創造條件。
檢驗人員個人防護
檢驗員的個人防護至關重要,即使事故發生,也能最大限度地減輕事故對人體的傷害。因此,檢驗人員進入檢驗現場后,必須穿戴質量合格的安全帽、工作服、工作鞋和安全帶;進入高粉塵空間,必須佩戴過濾性能較好的防塵口罩;進入有毒介質容器作業前,必須測定有害氣體濃度,空氣質量達標后方可作業,并戴好防毒用具;使用砂輪機或拋光機的人員,要帶好防護眼鏡;檢驗時要保證最少兩名檢驗員和一名安全監護人員同時在場,保證通信暢通,不能私自亂接臨時電源等。
提高檢驗人員的綜合素質
特種設備檢驗人員應該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包括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心理素質高的人,往往能啟動自己的思維運作,多方面聯想工作的全過程,能高效安全地完成工作。思想素質是檢驗人員工作責任心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檢驗員對安全的重視程度,在檢驗的全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業務素質是檢驗人員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能否全面正確地掌握其安全要求、技術要求,能否勝任自己的工作,檢驗員的業務素質,決定了工作過程中的安全性。因此檢驗人員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對檢驗安全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綜上所述,要防止壓力容器內部檢驗中的傷害事故,保證受檢裝置和檢驗人員同時安全,檢驗人員要嚴格遵守相關安全規章制度,詳細制定壓力容器內部檢驗方案,主動熟悉檢驗環境,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增強安全意識和檢驗操作技能,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嚴格佩戴好個人防護用品。把發生事故傷害的可能降到最低。
編輯 韓 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