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瑩
摘 要 中國古典詩詞以其卓越的文學成就、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傳唱千年不衰,成為國中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們洋溢著中國文字的魅力,充滿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它們如同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脈脈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才。我們作為語文老師,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詞字詞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去學好古詩詞?
關鍵詞 古詩文 字詞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058-02
泱泱中華,悠悠歲月,數千年的文化歷史積淀出無數的優秀古典詩歌,這是先人給我們留下的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更是我國燦爛文化的藝術瑰寶。古詩詞以其凝練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愫被一代代人傳唱,成為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道靚麗的風景。而在修訂版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增加了古詩文教學內容的分量,說明在基礎教育階段,國家更加注重傳統文化的教授力度了。古詩文教學意義重大,它不僅傳承著祖國的傳統文化,而且也豐富著現代漢語,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古詩文中字詞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獲得知識的基石,也是理解和掌握古文的關鍵。我們在日常古詩文教學中,總是逐字解釋,逐句翻譯,教師教的很吃力,學生學的也很被動,根本激發不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究其原因,一是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認知心理;二是教師沒有選擇好合適的教學策略。因此,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改變字詞的教學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一、直觀性教學策略
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互動過程,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人的學習,從感覺開始,上升到知覺,然后進入思維層次,借助于記憶,最終實現掌握”的過程,語文學習也不例外,離不開從感知到理解,再到鞏固轉化這一過程。我們知道:漢語是孤立語,主要特點是缺乏詞形變化,靠語素之間的組合和聚合關系變換成不同的詞句。僅從字形上進行識記,是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感知能力的,怎么才讓學生感知古詩文里的字詞呢?離不開直觀性的教學策略。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者,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的教學理論,具體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應該盡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圖像放在面前,讓學生去看看、摸摸、聽聽、聞聞等等。”隨著教學手段現代化的深入,直觀性原則的運用也更為廣泛和重要。
直觀性原則首先運用于獨體字的教學中,古代的字往往以單音詞為主,一個字代表一個詞,字和詞緊密相連,這是教學中必須要讓學生明白的。既然詞是由獨體字發展而來,我們在基礎教育時期,就必須重視學生對獨體字的掌握程度。獨體字就是我們所說的象形文字,因為很多文字是由獨體字“孳乳”產生的,所以掌握象形字要從它的本義開始,即這個字原來的意義或造字之初的意義,在了解并掌握本義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融會貫通,掌握獨體字的引申義和假借義。常用的直觀性教學方法有直觀演示法、現場參觀法、仿真模擬法三種,運用于古詩文字詞的教學,我以直觀演示法為主,即用教材和教具把抽象的文字展示出來的一種方法。為了達到形象的效果,可以采用必要的教學工具,如多媒體、圖片掛件等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如講“向”時,它的本義是“向北開的窗戶。”我們畫出窗戶的形狀,學生就能理解“面對,窗戶”等引申義了。講授“月”這個字時,按照初中生的認知,首先會認為月是月亮的意思,而月亮也是月的本義,這理解起來沒有障礙,以此為偏旁的朦和朧、朝、期也都和月亮有關,但遇到朕、肱等形聲字時,學生就不理解為什么這些詞和“月亮”這一本義無關,反而和“肉”有關呢?這里就需要我們教師知道小纂的“月”和“肉”的形體,及隸變過程中訛變的“肉”的形體,通過教學工具展示出來,再舉幾個例子,學生也就不難理解以“月”為偏旁的大都和“肉”有關這一知識點了。再如,簸箕的“箕”原來寫作“其”,像簸箕的形狀,“簸箕”既是“其”的本義,但學生不理解,如果教師用圖像把簸箕畫出來,那么這個詞也就很容易理解了。還應當注意的是,以獨體字為偏旁的字義大都和這個字有關,如“日”本義是太陽的意思,“旦、早、明”等字義都和日有關。同樣,對于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都可以用直觀性策略。指事字就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上指事性的符號,如“本、末、上、少、甘、元、臣”等。初中要求掌握的古詩文字詞中會意字將近三分之一,如:“當、步、從、示、走、采、眾、取、伐、比、莫、典、艷、尖、秉、歪”等。會意字主要特點是兩個象形符號的合體,并把它們的意思整合在一起,通過圖畫的勾勒,就很容易理解并掌握了。至于形聲字,如“聞、閱”等,區分出它們的形旁和聲旁,也就容易感知和記憶了。
二、提問策略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出于學生時代的好奇心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都喜歡設置問題,師生一起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這不僅是創新課堂的要求,而且是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因此,提問策略在文字教學中同樣是不可忽視的。提問策略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層次。
“提出問題”分兩個方面,一是課前問題的設置,二是課堂問題的啟發。課前問題可以實現預定,課堂問題則具有強烈的現場性與突發性。多變的動態的課堂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及時把握動態,根據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對學生思維行為作即時的疏導、點撥。“提出問題”無疑是促進學生學習,實現“效率”。對于古詩文字詞教學的課前問題可以根據已學的知識點,教師歸納總結出新的字詞或舊詞新義,讓學生區分出這些字是所屬“六書”中的哪一種字,把他們歸類整理。課堂問題可以以推出詞義的方式進行,如:“檣櫓灰飛煙滅”,其中的“櫓”我們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對“檣”就不甚理解,但我們知道“檣”從“木”,同“櫓”字聯合成詞,都屬船具,便可推知“檣櫓”有“船”的意思。再如教讀《桃花源記》時,讓學生找出“悉、皆、咸、并、具”表達的是“全、都”的意思,同理,還可以設置讓學生找出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的詞。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教師要緊扣文本,還要適當的引申一下,比如,牽扯到字音的問題時,很多學生不明白,既然是形聲字,那么“江”為什么聲母不是“g”,而是“j”,阿房宮的“房”為什么讀“pang”,這就牽扯到古音的問題了,教師還是有必要點撥一下的。尤其是關于通假字的教學,一定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通假字,常用的通假字有哪些,當一句古詩文遇到字詞意思障礙而讀不懂時,要大膽設想是否有通假字的存在。這樣學生才能把已學的知識觸類旁通,既能鞏固舊知識,又能把舊知識轉化為新知識。
在新課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學策略是必不可少的,通過疏導,把抽象的古詩文字詞變為具象容易感知的符號無疑是行之有效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深刻理解字詞,并把知識點加以鞏固與轉化。
(責任編輯 李 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