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日娜
摘 要:教學是學校永恒的旋律,新的時代呼喚新的教育形態,對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也將進入新的階段。由于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的迅猛發展,面對我國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借鑒多元智能理論指導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實踐,進行研究初中音樂課堂教學。
關鍵詞:初中音樂;改革;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 加德納(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納從研究腦部受創傷的病人發覺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從而提出本理論。 傳統上,學校一直只強調學生在邏輯─數學和語文(主要是讀和寫)兩方面的發展。但這并不是人類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例如:建筑師及雕塑家的空間感(空間智能)比較強、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的體力(肢體運作智能)較強、公關的人際智能較強、作家的內省智能較強等。
1 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中作用
1.要改變以往的學生觀在人才觀上,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幾乎每個人都是聰明的,但聰明的范疇和性質呈現出差異。“天生我才必有用”。學生的差異性不應該成為教育上的負擔,相反,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我們要改變以往的學生觀,用賞識和發現的目光去看待學生,改變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的標準,要重新認識到每位學生都是一個天才,只要我們正確的引導和挖掘他們,每個學生都能成才。
2.重新定位教學觀。在教學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智能優勢和智能弱勢選擇最適合學生個體的方法。按照孔子的觀點就是要考慮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創立并在個別教學環境下成功的實施了,我們要繼承這一珍貴的教育遺產,在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的前提下,更好地實施。我們要關注學生差異,善待學生的差異,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差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最終促進每個學生都成為自己的優秀。
3.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目標。在教育目標上,多元智能并不主張將所有人都培養成全才,而是認為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來確定每個學生最適合的發展道路。通俗來講,多元智能理論不是讓學生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也不是簡單的要求給學生多架幾座橋,而是主張給每條學生都鋪一座橋,讓“各得其所”成為現實。這也就是我校所提倡的“讓每個學生都來有所學,學有所得,得有所長”。人是手段,更是目的。教育的價值除了為社會培養有用之才,更在于發展和解放人本身。
4.觀念的變化帶來教學行為的變化。我們教師備課、上課不能再像以往那樣僅僅為了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而是更多地從關注學生,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去考慮問題。我們要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呈現用“多元智能”來教學的策略,實現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改進教學的形式和環節,努力培養學生的多種智能。在教學形式上重視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以利于人際智能的培養。在教學環節上重視最后的反思環節,培養學生的內省智能。力爭使課堂教學豐富多彩,課堂互動形式多樣,使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明顯。
2 初中音樂教學的思考
1.初中課程改革應該緊跟時代,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初中音樂課程改革應該緊跟時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在高中音樂課堂中,一定要把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重點培養并考察學生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初步創造的能力。
2.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應該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在保證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關注并培養學生的優勢智能領域 ——智能強項或特長,使音樂課堂教學成為發現差異、培養特長的課堂教學,從而進一步成為尊重差異、平等互助、合作探究和培養學生表現力、創造力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
3.課堂教學在開發學生多元智能的基礎上,關注學生情商的培養。傳統的智力概念是用智力商數“IQ”來表示的,它是可以通過測驗而量化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用“MI”來表示,是發展每個學生的強項,人人成才;情商用“EQ”來表示,是個體的重要生存能力,指一個人在社會上要獲得成功的情緒智能,占 80%。是對初中學生的發展與其社會生存能力的促進。因此,音樂教師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對開發學生多元智能的基礎上,更應該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與培養,尤其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審美能力的培養,對體現初中音樂課程目標顯得尤為重要,這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培養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具有一定啟示。
4.學科綜合是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初中音樂課堂教學體現了學科綜合,對于深化音樂課程改革,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將理論運用于實踐是一個無止境的探索過程。借鑒多元智能理論指導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應該立足于我國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與我們自己的教育教學融合,創造出適合我國國情、符合我們學生的教學實際,突出音樂學科特點,而服務于我們的音樂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