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娟
(湖南醫藥學院 湖南懷化 418000)
地方醫藥類本科院校體育課程“體醫結合”模式發展的初探①
周智娟
(湖南醫藥學院 湖南懷化 418000)
隨著我國社會水平的提升,經濟步伐的推進,人們對于我國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能夠使醫藥類本科院校能夠更好的培育出復合型醫學人才,就需要能夠在原有體育教學的基礎上開展“體醫結合”的運動教學模式。在這個模式中,能夠較好的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提高準醫護人員的身體素質,培養準醫護人員將體育知識與醫學知識有效結合的能力,從而能夠在醫學教學的同時開展學生體育知識的學習,是我國未來醫學院校體育課程的良好發展方向。在本文中,將就地方醫藥類本科院校體育課程“體醫結合”發展現狀進行一定的分析與研究。
地方醫藥類本科院校 體育課程 “體醫結合”
對于地方醫藥類本科院校來說,其體育教學同其他院校不但具有相同之處,也存在著不同之處。在目前的醫藥類院校中,其開展的體育教學能夠同學生進行適當的結合,從而走一種體醫滲透、體醫結合的路線,并能夠通過部分具有較好應用性的運動醫學以及醫療體育課程使學生能夠在正常開展體育知識學習的同時掌握良好的醫學實踐技能。而這正是我國目前最需要的綜合性人才培養方式,對于學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我國的科技水平得到了較為快速的發展,許多治療以及保健工作已經不能僅僅依靠醫學對其進行解決,而是需要在治療的同時通過體育鍛煉的方式對其進行實現。在體育鍛煉中,主要包含了對于人體保健、健身以及體療康復等一系列的內容,能夠有效的幫助人員避免對于藥物的依賴性以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從而能夠極大程度的對人體的主觀能動性進行調動。而將這兩門課程在教學中進行良好的結合,則能夠為我們帶來非常好的實踐效果。所以,無論是我國正在號召的全民健身還是正在實施的新醫改,都需要能夠以這種“體醫結合”的思想觀念對不同年齡、不同群體的人們進行實際的監控與指導,從而能夠良好的解決人們傷病預防、健康教育以及康復治療等一系列問題。而對于醫學類高校而言,則應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依據此種方針,從而以良好的“體醫結合”教學方式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好的綜合性醫學類人才。
以醫學為導向、以健康為目標是高效“體醫結合”課程開展的重要特征,其也正是醫藥類體育課程同其他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最大區別之一。在“體醫結合”教學方式中,主要具有以下特點:首先,課程應當能夠為社會大型醫院骨傷、康復等科室、國家以及省級運動隊伍以及體育院校等輸送良好的醫學、體育綜合性人才;其次,其應當對現有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起到充分的重視并能夠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再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主要體現出“體醫結合”模式的專業技能培養;最后,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應當加強校內以及校外的合作。
對于我國未來的醫務工作者而言,其不僅應當具有良好的醫學理論知識,還應當能夠幫助患者進行科學合理的體育健康指導,從而能夠以這種科學的指導方式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能夠較好的對疾病進行預防以及治療。對于課程的安排來說,可以主要分為技術課程以及理論課程這兩部分。
在理論課部分中,主要工作就是要為學生創造好一個具有良好可塑性的知識框架。在醫學院校中通常都設置了普通生物化學以及普通生理課程,對此則可以通過同體育課程良好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開展對于運動生化以及運動生理的理論實踐工作,從而能夠有效的幫助學生在夯實自身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同多門課程間形成了一種知識之間的交叉。同時,在理論課程開始的同時還應當注重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科學性以及系統性,從而幫助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獲取更好的創造能力以及知識面。
而在技術課環節中,則主要通過運動處方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授課。這種教學方式則是以“體醫結合”為教學核心,通過處方安排的形式開展實際教學以及運動內容的安排。其能夠依據對學生復合型人才培養以及多方面知識之間的交叉來幫助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興趣,并以運動處方的形式對學生實際運動的強度、種類以及時間進行適當的制定,從而能夠保證學生能夠良好的提升自身鍛煉能力以及良好的身體素質,進而在這個基礎上能夠解決更多的同疾病發展具有密切聯系的問題。這種授課的主要目的也正是幫助學生能夠與醫生幫助患者開具處方一樣,為患者在開展醫藥處方的同時開具“體療”處方,從而實現學生的綜合性發展。
“體醫結合”結合教學方式同正常的體育教學模式是存在很大區別的,通過此種方式能夠有效的在培養學生自身能力的同時對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良好的鍛煉。同時,其對于學生自身個體差異、主體需求以及自身學習興趣也引起了更高的重視,其能夠以學生個體差異為基礎,并且以小組教學以及群體教學的方式幫助“體醫結合”教學同基礎的班級教學方式良好的進行結合,從而幫助學生以良好體質標準形成一種有效的聯系,并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更好的為社會輸送現代化、綜合性醫學人才。同時,在高校實施“體醫結合”教學的同時還應當通過運動處方教學為手段幫助教師完成“體醫結合”的教學任務,不但應當使此種教學方式提升學生自身身體素質,還應當使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培養他人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而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通過運動處方的加入能夠使我國目前的教學方式更為合理、科學,從而以這種方式使原有的運動處方教學具有更新的內涵以及生命力。
在體醫結合教學模式中,主要可以分為理論以及技術兩部分。在理論教學部分中,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通過醫療體育方法治療疾病的典型案例,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識,豐富他們的體育健康知識,幫助指導患者恢復身體健康,使之成為醫學與體育健康結合的復合型人才。而在技術部分中,則應當開展一定運動處方、運動損傷防治以及醫療體育教育等課程,并且適當的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添加八段錦、太極拳、健身操、五禽戲等等一系列能夠對學生起到健身作用的課程,從而有效的提升學生不同體育鍛煉的方式以及自我鍛煉的意識,從而以這種意識的培養使其能夠在今后的治療工作中更好的發揮此項特長。
在“體醫結合”教學模式中,其之所以開展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提升我國醫學專業綜合性人才的整體質量。而在這種人才綜合性質量體系中,則主要包含以下方面:首先是評價目的方面,其不僅應當幫助學生能夠對學習情況進行良好的反應,還應當能夠通過信息的反饋來幫助學生掌握不足,從而以此促進下一階段學習質量的提升;其次是評價內容方面,在體系中應當包含對于實驗方案的操作、設計以及結論方式內容的評價,從而以評價綜合的形式對學生知識學習以及實際實驗情況進行全面的評價;最后則是評價方法方面,應當通過定性以及定量兩者之間、教師同學生之間以及綜合性以及階段性間的結合對學生進行一個標準、客觀的評價,并且在此過程中應當注重評價指標手段以及方法的多樣化。
在“體醫結合”教學中,師資隊伍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對于現有開展的“體醫結合”教學活動中,其主要授課教師都主要源自附屬醫院、基礎醫學院以及相關體育部門等等,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所能夠涉及到的領域也包括有臨床醫學、體育教育、教育心理學以及基礎醫學等等。而這也正是對醫藥類本科院校自身所具有的的豐富辦學資源進行合理利用的重要方式,較好的貫徹了“體醫結合”的辦學思想。
而要想使“體醫結合”教學方式獲得更好的效果,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必不可少。在目前綜合性學生培養目標中,需要教師具有下列素質:首先,教師自身需要具備良好的知識結構,并且具有良好的“體醫結合”思想,且能夠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自身知識。其次,應當具有健全的綜合能力,在“體醫結合”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在具有優秀教育能力的同時具有良好的研究能力。最后,則應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過硬的思想品質,從而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以良好的思想品質以及政治覺悟對學生起到一個良好的楷模作用,并能夠以高素質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價值取向以及審美情操。
同時,隨著我國現今市場經濟經發展情況的不斷提升,作為學校來說也應當對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情況進行良好的掌握。而對于人才培養來說,則應當具有社會以及學校兩種不同尺度,從而能夠良好的體現學校以及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程度。對于綜合性醫學人才的培養來說,其是一項非常復雜、系統的工程,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對學校社會評估以及學校自身評價機制的共同結合作用進行良好的發揮,從而能夠以這種社會全面評價來對學生單獨評價方式的不足進行完善。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情況來說,只有社會中的用人單位最具有評價的權利,所以,用人單位對于醫藥類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也將對于學生畢業后吸納以及選擇的情況具有重要的影響。根據此種情況,就需要高校能夠對此建立一套更為科學、全面的畢業生信息采集反饋系統,從而能夠將社會用人單位對于醫藥類學生的需求情況以及評價情況持續的反饋到學校,從而幫助學校能夠時刻依據社會人才的需求對“體醫結合”教學工作進行更好的質量監控,進而幫助學校的人才輸送同社會的人才接納之間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隨著我國社會水平的提高,健康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們重視的問題。而對于醫學醫藥類院校來說,則應當在這個背景下對自身的醫療以及教學優勢進行良好的發揮,從而能夠幫助人民群眾能夠獲得質量更高、專業性更強的衛生保健服務,而這也正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良好體現。同時,醫學院校的體育課程作為高校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不但具有高校教學的普遍特點,也具有屬于醫學專業的特殊性,這就需要醫學院校開展體育課程的過程中能夠同醫學校園特點進行有效的結合,從而為我國健身、醫療的綜合性人才培養做出重要的貢獻。
[1]周芹.“師范英語+護理”雙向復合型國際護理人才培養模式之探索與實踐[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0(6):78-79.
[2]付強,傅蘭英,柯于,等.醫學高校“體醫結合”運動處方教學的實效性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1(10):46-49.
[3]傅蘭英,付強,柳佳,等.我國醫學本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5):12,34.
[4]高愛社,彭新,沈曉君.中醫院校非醫學專業《病理病原學》課程的建設與實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1(6):533-534.
[5]傅蘭英,左綠化,林克明,等.高等醫學院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探討[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0(2):113-115.
[6]趙仙麗,李之俊,吳志坤.構建城市社區“體醫結合”體育公共服務的創新模式[J].體育科研,2011(4):58-63.
G807.4
A
2095-2813(2014)09(a)-0053-02
周智娟(1982,2—),女,湖南沅陵人,碩士,講師,湖南懷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體育部體育教師,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體育和學校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