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孫聯偉
隨著醫療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優質護理服務【1】的需求,護理領域的新問題、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新策略和新進展,推動著護理工作從疾病為中心的治護模式轉變為人性化、身心愉悅的多層面、多參與式的治療和護理模式。要求護士應具備健康的人格、較高的人文素質和嫻熟的專業技能。提高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學生的整體執業能力尤為重要。我校自2010年升格以來立足于培養理論基礎扎實、臨床技能過硬、人文文化豐富的多元化知識結構的護理人才,并在學生臨床實習上積極探索,找出前期學生臨床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創設新的臨床實習和實踐教學模式,收到顯著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職業溝通能力欠缺
1.1.1 醫院環境陌生,對患者病痛理解程度不夠。由于在校學習期間對醫院和患者缺少感性認識,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在實習過程中往往表現為無所適從,被動,在具體工作中,只記住代教老師具體的行為指導,忽略自己護理操作過程中對患者心理、情緒的影響,變成機械模仿操作;加之學生實習過程中各科停留時間較短,學生一直處在熟悉和適應環境,了解新患者的過程。因此,學生缺少自信,害怕說錯話而帶來不必要的尷尬。
1.1.2 教學過程的章節貫穿較少,學科之間的滲透不足。在專業訓練時,又過于注重操作的規范和程序,缺少引領性的實踐目的、操作情景和啟發性的案例分析、護理策略,沒有達到時間和理論的真正結合,因此,在實習操作中理論沒有達到指導實踐的作用,使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心發虛,躲避與患者直接交流、溝通。例如:在訓練學生鼻飼法操作前,學生普遍說的一句話是“根據病情的需要,我要給您進行鼻飼,您看現在可以嗎?”或照搬老師示教時的語言,然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而老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容易忽略學生溝通中存在的問題,教學案例不豐富,使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缺少與患者交流的經驗積累,久而久之,溝通成了一種表面形式,欠缺職業情感和護患之間達成的護理共識。
1.1.3 “利他”和“助人”的護理觀念淡泊。由于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不占護理工作的主要角色,屬于被支配者,因此,在執行護理操作時缺乏主動性,重操作、輕交流、重職業技能提高、輕職業情操升華,缺乏奉獻、服務意識。
1.2 臨床綜合護理能力不足
臨床綜合護理能力是學生在學校所學的基本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整合后,應用于臨床工作中的具體表現,同時可折射出學生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知識結構的狀況。專護學生臨床綜合護理能力不足其原因如下:
1.2.1 知識傳授過程中學科相對獨立,缺少相互聯系和滲透。學生在校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只接受,未完全消化、積淀,學科授課內容缺少外延和課程之間的銜接,學生需要一段時間和能力體驗過程。
1.2.2 被動學習導致學生沒有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教學任務的完成,要求學生強性記憶,缺少學習引導、忽視學生能力的激發,在專業方向和興趣上,沒有教師的科學引領。
1.2.3 實踐教學的模式制約學生發展。實踐教學中缺少臨床案例的分析和真實情景,學生體會不到護理工作和患者之間、同事之間的默契配合,缺少針對某一項操作目的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細致的思考。
2.1 課程設置要順應醫療護理服務發展的趨勢。加快護理專業的教學改革,在護理基礎課程設置中適當增加醫學心理學、護理美學、人際溝通、護理禮儀、多元文化與護理、健康教育的人文課程比重,以適應人民群眾健康需求日益增長的需要。
2.2 社會需求是護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2】培養綜合性護理人才是適應公立醫院改革與發展的需要,符合“改模式、重臨床、建機制”【3】的原則。因此,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職業道德尤為重要。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化學生服務于人的思想意識,在實踐操作中要求教師突出病人治療護理的每一個環節,充分展示真實的教學情境,開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創設更多、更鮮活的病人案例,使每一個操作項目,每一步驟都要以病人為出發點,以病人的健康為目的,以病人的需求為主線,一切教學活動緊緊圍繞著病人而展開,從而建立起學生的人本思想,達到真正關心、愛護病人。
2.3 學校里面有醫院,醫院里面有課堂。為了學生適應職場環境我校新建護理實訓大樓,其功能區域、病房設置與醫院相近,并安排學生按護士崗位進行校內課間見習,主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勞動意識,護理禮儀等。當學生入學第二年,基礎課程基本結束,專業和臨床課程相繼開設時,安排學生到醫院進行晨晚間護理,并指派行政管理指導員和專業教師,既要保證學生的安全又要使學生獲得專業方面的收益。
總之,針對學生臨床實習中的問題,要找出主要矛盾,從基礎抓起,專業上把關,加強教學與臨床的溝通與聯系,創設新的臨床實習和實踐教學模式,使學生在社會能力、職業綜合能力、職業情操上循序漸進地、系統規范地得到培養,是提高學生臨床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醫院實施優質服務工作標準,2012年.
[2]王斌全,佘艷萍等.我國高等護理院校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設置現狀與發展趨勢.護理研究,2006.20(25):2259-2261.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臨床護理實踐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