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裴偉娜
新教育模式下的職業教育主要聚焦在校企合作機制和實習基地建設等宏觀管理層面。事實上,在中觀和微觀的課程和教學層面上,我們也有必要積極探索建立適合要求的新型課程模式。本文針對中職教育中課程設置問題做相關探討。
全國各中職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下對課程建設進行了多樣化的嘗試,如職業分析導向的課程建設、學習理論導向的課程建設、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建設等等。但在我國的教育實踐中,在很多中職學校里的學科也和社會崗位相對應,但是許多課程的建設實際上是從學科知識中選擇相關的內容并按照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簡化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傳統的學科式課程模式,其優點是學科系統性強。它是將各類課程按照知識內容的順序分階段排列,組成各門課程相互銜接又各自為政的局面。但是隨著中職新的教育模式(如工學結合)改革的深入,這種學科式課程模式中的弱點愈發明顯,如學習課程重理論,輕實踐,不能有效培養職業能力;學習課程重知識的系統性,忽視知識與具體工作任務的聯系;學科課程的梯形課程排列方式增加了基礎理論學習的難度,也不利于實踐與知識的整合。
一是課程模式需要創新。新的中職教育模式的各種形式都會帶來學生學習內容與職業崗位工作內容更多的、更實在的結合。需要建立相應的課程體系、設置相應的課程。現在中職學校一方面積極實踐探索具體的新的如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另一方面校內課程模式基本分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基本是理論課之后加上實踐環節,與普通高校雷同,職業性難以體現。
二是學校與企業對課程實施的銜接不流暢。中職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注重培養學生具備適應企業工作崗位的實踐能力、專業技能、敬業精神和嚴謹求實作風以及綜合職業素質,需要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合作。但是,由于學校和企業各自利益不同,兩者在課程思想上缺乏統一性,導致教學只反映在校外實訓基地實習或到企業頂崗工作上,而學校的課程與校外實習銜接上存在問題,課程設置缺乏統籌及整體優化。
三是新課程開發難。中職學校要緊緊依靠行業企業辦學,進一步擴展和密切與行業企業的聯系,加強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生產實踐的結合,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由傳統的以學校和課程為中心向新的教育模式轉變。但是,職業需要的課程開設不出來,課程開發缺乏技能型教師、課程內容不適應工作崗位要求,并且不需要的舊課程又刪除不掉,新內容缺乏在工作過程中的實用性和遷移性。
四是課程建設的領導需加強。學校和企業是合作組織者,負有共同為學生安排工作單位和對學生進行管理的責任。但是在課程管理上,仍以學校為中心,缺乏柔性機制的保障。課程思想只體現學校的意志,缺乏市場信息動態,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職業的發展性。雖然在學校的運行上強化市場導向,重視學校與企業合作,但是教學過程的開放性不夠,對教學過程的控制缺乏。
依據中職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企業崗位目標,以增強學生的理論水平和職業技能為核心,突出職業技能培養,規范課程教學的課程標準,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等問題,開展相關的調查研究,以確定課程設置相關內容。
調研對象:第一類人員:企業專家;第二類人員:中職教師;第三類人員:畢業生(主要調研相關專業近3年畢業生)。
調研方式:主要通過小型座談會、問卷調查、網上調查和電話訪談等方式。
調研內容:
1.企業技術專家:根據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課程應主要培養的能力;根據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課程應涉及的理論與實踐內容;根據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課程的考核方式;對課程的建議。
2.中職教師: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程開設的學期、學時;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及教學方法;課程的考核方式。
3.畢業生:學習課程需要達到理論、實踐和能力目標;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課程教學的考核方式和建議;對課程的評價。
調研結果分析:確定課程改革的方向、某些具體課程的內容、課程的教學方法、課程的考核方式等與課程相關的一系列內容。
1.傳統的中職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中職教育的發展,首先是其職業性難以體現;其次課程內容與崗位培養目標脫節,教學方法也不能體現先進性;最后課程管理缺乏企業參與,還主要是學校為主。
2.針對現代中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本人建議采用調研的方法,確定其要改革的方向及內容。調研對象主要是:企業技術專家、中職教師和畢業生;調研內容主要以突出職業素養為特點,設置課程相關內容。
[1]趙志群.對工學結合課程的認識[J].職教論壇,2008.01(下).
[2]舒均杰.高職化工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0.4.
[3]唐永澤.以工學結合為主線構件高職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9.03.
[4]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Z].教職成(2006)4號,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