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連瑞
(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區第四中學)
數學在形成人類理性思維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衡量一個人能力的重要學科,從小學到高中絕大多數同學對它情有獨鐘,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許多小學、初中數學成績的佼佼者,進入高中階段,學習成績就急劇下降。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僅從學生的學習狀態方面進行了如下探究。
筆者曾對300多名進入高中階段數學成績下滑的學生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找到了如下四種影響高中數學成績的原因:
許多同學進入高中后,像初中一樣,對老師有一定的依賴心理,完全跟隨老師運轉,沒有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這集中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不定計劃,坐等上課;(2)課前沒有預習;(3)上課忙于記筆記,沒聽到“門道”——沒有真正理解所學內容。
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卻有一大堆,課后又沒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系,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或是上課根本不聽,自己另搞一套,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常輕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訓練,經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然而對難題很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騖遠,重“量”輕“質”,陷入題海。到正規作業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
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重大的飛躍。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高中數學很多地方難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數在閉區間上的最值問題,函數值域的求法,實根分布與參變量方程,三角公式的變形與靈活運用,空間概念的形成,排列組合應用題及實際應用問題等??陀^上,這些內容就是分化點,有的內容還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講的脫節內容,如不采取補救措施,查缺補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高中學生僅僅想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會學”,要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能變被動為主動。針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上述情況,教師可采取如下幾項補救措施:
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制定計劃、課前自學、專心聽課、及時復習、獨立作業、解決疑難、系統小結和課外學習幾個環節。
制定計劃使學習目的明確,時間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穩扎穩打,它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和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但計劃一定要切實可行,既有長遠打算,又有短期安排,執行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磨煉學習意志。
課前自學是學生上好新課,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基礎。課前自學不僅能培養自學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主動權。自學不能搞走過場,要講究質量,力爭在課前把教材弄懂,上課著重聽老師講課的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
聽課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關鍵環節。“學然后知不足”,課前自學過的同學上課更能專心聽課,他們知道什么地方該詳,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該精雕細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帶而過,該記的地方才記下來,而不是全抄全錄,顧此失彼。
由于高中學生尚未成年,閱歷有限,為數不少的高中學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學貪多求快,囫圇吞棗,有的同學想靠幾天“沖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點成績便沾沾自喜,遇到一點挫折又一蹶不振。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讓學生懂得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鞏固舊知識、發現新知識的積累過程,決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許多優秀的同學能取得好成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基本功扎實,他們的閱讀、書寫、運算技能達到了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熟練程度。
數學學科擔負著培養學生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邏輯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對能力要求較高。學習數學一定要講究“活”,只看書不做題不行,埋頭做題不總結積累不行,對課本知識既要能鉆進去,又要能跳出來,結合自身特點,尋找最佳學習方法。華羅庚先生倡導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學習過程,就是這個道理。方法可因人而異,但學習的四個環節(預習、上課、整理、作業)和一個步驟(復習總結)是少不了的。
如前所述,高中數學中易分化的地方多,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難度大、靈活性強等特點。對易分化的地方教師應當采取多次反復,加強輔導,開辟專題講座,指導閱讀參考書等方法,將出現的錯誤提出來讓學生議一議,充分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通過變式練習,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以達到靈活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
當然,影響高中學生數學成績的因素還有其他方面,解決的方法還會有更科學、更高明的,希望同仁們積極探索,為全面提升高中數學成績做出應有的貢獻。
[1]顏軍.情感·建構·思維方法——數學教學的三個維度[J].中學數學,2003,(06).
[2]周春輝,田曉紅.談多媒體輔助教學與《新課標》[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