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創平
(廣東省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
激勵的力量是巨大的。著名的墨菲定律有一條“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它強調了心理暗示的作用。那么,反之,如果經常給人以鼓勵,那么這個人成功的機率就會越大。因此,在德育教育中,若經常對學生的點滴進步加以贊賞,對學生的知錯能改加以激勵,向著好的方面努力,由此逐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在學習上,學生中的大部分人都打算趁年輕時多學點本領,尤其在高中期間要抓緊學習,以便考取大學,以后在社會上能展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能認真刻苦學習。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認為讀書無用,學習勁頭不足,持應付態度。對這部分學生的教育不能忽視。來自家長的壓力,漸漸形成了他們悲觀、玩世不恭的心理狀態,入校后他們沒有自信面對任何挑戰,甚至迷茫、不知所措。如果不能正確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就不能達到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
這些學生學習不好的原因80%在于情商的不足。例如,學習無興趣——沒有養成學習的習慣和興趣,上課不專心聽講,遲到早退,對學習成績無所謂;缺乏學習自覺性——學習上缺少自我約束力,自由散漫,“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靠強制措施和金錢鼓勁;貪玩,連上課都想著玩——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不懂得要努力學習;缺少自信,自暴自棄——成績下滑,開始掉隊,自甘落后,不求上進;脆弱,不愿吃苦——只想輕松舒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用功、不刻苦;與同學相處不融洽——不善于交流,不學習他人的優點,嫉妒心理,充滿矛盾,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導致不能專心學習;考試焦慮怯場——平時成績不錯,遇到考試就緊張焦慮,胡思亂想。此外,學習方法不當、粗心、早戀、情緒波動、不適應環境、不懂得時間管理、不喜歡任課老師……
1.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現今社會對成功人士的狹隘界定把人們引入認識誤區,即羨慕并追求有錢有勢的所謂白領精英,或研究高深學術的有頭有臉的專家學者,等等,總之,只要能揚名立萬就行。隨之而來的是世人的目光大都聚焦于“向上看”(外表的光環),而對學生的道德情操忽略不查或淡化看待。
2.應試教育的消極作用
在應試教育的驅使下,教師以分數論英雄,學生唯分數是瞻,因為高分數就代表好前途,也給老師臉面貼金增光。如此一來,誰人不傾情傾力培養文化成績好的學生?這種教育思想等于授意于學生,文化成績優良了,你就是好樣的。這種育人觀念“積淀”在學生的心里就左右了他們的思想。
3.更多的還在于中學生自身品德的不健全
由于以上原因的綜合影響,導致部分中學生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而導致心理不良,從而形成“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和不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即情商較低。矯正他們的不良心理,使其真正成為品學兼優的棟梁之材實為必要。
通過主題德育活動,提高學生道德修養。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活動中既鍛煉動手技能,又提升道德修養。這里的活動包括課堂活動、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高中學生長時間面對學習,會覺得枯燥或缺乏興趣或不得其法,如果以成績論成敗,以分數較高下,再用宣講式的德育教育方式,學生很難接受,這樣的校園生活更難以吸引學生。
在班級管理中,實行學生的自我管理。班委會成為班級的核心團隊,工作中彼此協商、溝通,注重與他人的合作,使團隊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吸引其他人緊密圍繞在團隊周圍。在班級活動中,讓每一位學生充分參與其中,發揮出主人翁的作用,展示每個學生的特長,并強調彼此間的分工協作,從而使學生學會協調關系、解決矛盾、處理問題,從而建立彼此間的信任和合作的關系,尊重團隊的整體規劃,忽略個人的得失。
“導引激勵”德育的實施,是以主題德育活動為主要的途徑和方法,并按照導引——激勵——體驗——內化的活動規律進行,以學生的接受規律和認知規律為原則,設定“四動”程序,即調動——帶動——活動——行動,與前面的四個階段相配合,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活動模式,從而實現學生由他律到自律的轉變和完善
1.導引階段。這一階段要充分調動有效資源,營造相關主題德育的文化氛圍,普遍采用普及規范守則,開展主題講座,進行問卷調查,學生手抄報展示等方法,為學生創設環境,讓學生被主題德育的內容縈繞,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激勵階段。在激勵階段,主要以主題班會、主題演講等活動為主,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為學生創設展示他們各自才能的舞臺,樹立典型人物,帶動學生深入體會和感悟,激發學生內心的激情。
3.體驗階段。體驗階段是我們的重點階段,以校內外的實踐活動為主。引導學生們主動參與到豐富的活動中來,親身體驗,成為各項活動的主體,可以讓學生承辦活動,從組織到策劃到現場指揮到會后收尾都由學生自我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會體驗到困難與挫折,更品嘗到成功的甜美。
4.內化階段。這一階段是教育工作的收效階段。即德育觀念變成行動和意識,長期的堅持讓我們學校收獲頗豐:如高三學生的成人禮儀示范活動,已成為學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讀書節活動;紅5月社團周活動;科技節活動等等。這些行動已初步反映了我們德育工作的成效。
教師要從學生所處的學習主體地位出發,制定教學策略、原則和方法。德育過程中評價并不是老師的“專利”,老師要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體作用。現代心理學有研究表明:內部動機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長和進步,關鍵往往在于個人自我心智的發展。所以教師應該提倡學生自己給自己評價。讓學生自己參與評價,可以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被動的接受評價變為一種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和發展的過程,并有助于學生接受和認同評價結果。
每個學生都在不斷地成長和變化中,他們都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激勵。現代教育評價要求以人為本,關注個體的發展和需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和體現個體差異,激發主體精神,以促使每個個體最大可能地實現自身價值。在德育過程中,老師需要用更多的拇指教育,少用不用食指教育,用充滿關愛浸透鼓勵的愛的語言,去溫暖一顆顆鮮活的心,讓學生時時感到老師的關心和鼓勵,取得一個個更大的成功。
[1]屈正良,夏金星,彭希林.什么樣的德育是有效的[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25).
[2]李代輝.新課程下如何運用激勵性評價[J].新課程研究,2008,(05).
[3]蘇國榜.課堂教學如何實施激勵性評價[J].教育藝術,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