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霞
(萬杰朝陽學校)
課堂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陣地,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課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打造高效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我們一線教師所追求的最理想的課堂方式。
“教孩子5年,為孩子想50年”,一直是我們學部所奉承的教育理念。究竟如何為孩子想50年呢?還是要從我們的課堂著手,創設寬松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孩子全面的發展。曾有報道,對27個國家的兒童進行計算能力、創新能力、想象力等多方面的調查,結果顯示:計算能力,我們國家的孩子排在榜首,而創新能力和想象力卻是倒數。這也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我們的基礎教育還是落后的,沒有為孩子以后的50年考慮,嚴重地制約了孩子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的發展。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給學生創造這樣的機會,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在實踐中磨練。
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見幾名學生在議論說喜歡上數學。最后調查的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他們一致認為數學課之所以有意思,是因為老師經常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顯得輕松,活潑。想想也是,學習數學總是和數字打交道,的的確確是一件讓人乏味的事情。多媒體的介入,讓課堂變得生動起來了。
例如,數學課中口算是難免的,可是歷屆學生口算的正確率并不高。為了提高學生的正確率,我想了很多方法,開火車口算、搶答口算、小組比賽算,可收獲甚微。于是,我從網絡中找來了一款數學小游戲軟件,里面有很多用于口算的小游戲。如捉害蟲、捕魚能手、快樂向前沖,等等,我用投影在課前給他們播放,一節課換一種形式,沒想到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每次上課前都要求進行這樣的口算比賽,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爭著匯報自己的成果,我滅了幾只害蟲,過了幾關。隨著練習進度的加快,孩子們的口算能力提高了很多,也不再厭煩口算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他們感興趣的事,他們才肯去做,才愿意把它做的更好。
傳統的教育形式大多是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老師嚼碎了,再喂給學生,長期吃這樣的“嚼食”,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學習的積極性也隨之下降,同時他們學會了懶惰,不會用腦,在他們心里始終有老師這棵大樹避雨,一切的一切都是由老師給包辦了。這樣的教育使孩子的創造性受限,嚴重阻礙了他們的個性發展。所以,經常會聽到孩子這樣的抱怨:“我給你們考了多少多少分”“是你讓我去上學的”“學習一點意思也沒有,太累、太苦了”。從這些話中,我們明顯能夠體會到孩子的心聲,他們不愿意學習,即使學了,也是被老師、家長逼著學的,可想而知,這樣的學習效果肯定好不到那去,孩子原有的潛力得不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只是考試的機器,也是為家長和老師爭面子的機器。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至始至終的作用都是組織者和引導者,要讓學生通過自己學習,解決問題,找到規律,這樣學生的自信心大增,也不再討厭學習,變讓我學為我要學,徹底改變了學生原有的為別人而學的心態。在這過程中,學生從真正意義上體會到了什么是學習的主人,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什么:不是為他人學,是為自己學;自己想學、愛學、肯學;學習是一種興趣,而不是一種負擔。這是自然的過程,而不是被迫的過程。
高校課堂的兩個標準:首先,就是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度;其次,才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思維的深刻度。由此可見,學生的參與度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老師在黑板上講的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鴉雀無聲,無半點反應,這樣的課堂也不少見。我想作為老師,可能都曾遇到這樣尷尬的事情。很明顯,學生對你的課沒興趣,他怎么可能參與進來,怎么可能聽的進去。我遇到過這樣的事情,當時自己很生氣,覺得學生不理解老師,不尊重老師,到現在明白了,其實還是自己的課設計的不夠精彩,沒有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在后來的教學中,我比較注意這一點,經常用調節說話的速度,穿插小故事、設置學習小障礙等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學習效率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所在。
“親其師,信其道”“學生隨教師”,這說的都是一個道理。教師本身的言行就像一本“活的教科書”,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你的學生。教師的人格魅力來自于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大到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扎實過硬的專業知識功底、駕馭課堂教學的非凡能力,小到會寫一手漂亮的粉筆字、會唱一首動聽的歌曲。這一些都是教師人格魅力的寫照。只有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所以說教師人格魅力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催化劑。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師生進行教與學的場所,知識在這里得以傳播。創設一個愉悅、寬松的學習環境,打造高效的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每個教師都在努力嘗試和追求的目標。相信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引下,一定可以讓學生愛上學習,主動學習,創造出和諧的教與學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