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照
(山東省昌樂縣城關街道小學)
在我國最新的小學課程改革方案中,將綜合課列為小學課程的首要課程類型是一項重大的突破。綜合課這一課型雖已有很長研究和使用歷史,但是對于我國的基礎教育來說依然是一門新內容,其在我國的基礎教育中使用時間很短,研究經驗也不夠深厚,這使得在快速發展的課程改革進程中,該課程方面的探究及其成功都不夠滿足實際教學中對于該門課程的需求。為此,我們申報了相關方面的研究課題,結合試驗對小學教育階段的《品德與社會》進行研究。該項研究的立體標準即為能夠為我國中小學基礎教育的課程模式轉換起到推動作用,從而有助于我國綜合課的發展。這門綜合性基礎課程在我國現階段的小學教育中還沒有實施的非常完全,可以算作一個新的探究領域,但其在國外已受到了高度重視,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并擁有自己的基本原則。總的來講,《品德與社會》這一門課程的教學基本任務即為提高我們青少年的基本素養,能夠在社會中健康的成長。現階段,這門課程的研究課題有很多,主要包含課程的基本性質以及基本地位的確立、課程核心內容的構建、開發科學合理的教材等幾大研究模塊。
為了能夠深入地提升該門課程的課堂水平,首先要了解現階段世界各國對該門課程的研究程度。《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是小學基礎教育階段的社科類綜合課程,其在國外也不再是新興的課程,而是有著不同課程形態歷史長遠的課程,然而在我國研究領域卻較為狹窄,且研究時間比較短。我們開設本門課程的根本宗旨即為能夠將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緊密地聯系起來,如學校的學習,面向社會時的學習,基礎知識理論的學習,等等。在這一基礎上,使學生在學校的學習能夠幫助其更好地發展。現階段很多國家都認識到社科類課程的重要性,并形成了一定的統一原則。筆者通過對該課程的研究、分析得出的其共同點:
1.社科類課程的課程目標為提高公民的基本素養。提高包括人際關系處理、人格的未來發展以及公民在社會中的行為和對社會的了解狀況等在內的公民素質都是各國的素質培養方面重要的組成成分。其體現了對于一個國家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
2.社會類課程的中心思想為價值觀的培養。現在我國的學校教育基本是主張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那么作為人格素質培養的基礎課程,社科類課程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發展能夠符合國家相關方面的要求,能夠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類課程核心思想即為使學生能夠正確的看待社會,能夠獨立的處理和承擔社會義務與責任。
3.社科類課程的基礎即為學生對于社會的基本認識,這類課程基本是培養學生正確對待社會的基礎課程。正確認識社會能夠使人更好地適應社會,與社會融為一體,是思想道德方面培養的重要部分。
明確課程性質是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模式選用等的基礎,只有熟知課程性質,才能有的放矢,準確合理的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調整,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品德與社會》課程在我國是一門開設期較短的課程,在以往的小學教育中多為將品德課程與社會課程兩者分開設課,如此一來,兩個學科分別制定了各自的學科地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等,如我們所知兩門課程的很多地方存在相似之處和差異,這樣就會使得學生在學習時有很多的知識重復點和漏洞。將兩門課程融合在一起,不僅僅是簡單地編排在一起,而是將課程的性質等各方面都進行融合,使學生在學習時更加容易理解和消化。該門課程的基本目標,即為提高青少年階段的公民基本素質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使其能夠更加充分的認識到不同的生活范圍的文化底蘊和發展歷程,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身邊每一個人、愛生活的情感。培養學生在與人交際的過程中擁有社會責任感,樂于參與社會活動,等等。由此可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課程內容包含了很多,不僅僅是品德科學與社會科學,而是包括政治、歷史、地理等在內的很多與公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由于《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其與公民生活的關系,也體現了其實踐性,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簡單將知識進行羅列,而是應該將知識間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并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深切的體驗課程內涵。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探索之旅最終目的,即為提高《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和效率,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全面綜合的發展。上文作者已經深入的分析了該門課程的性質,然而這些是不夠的,完善課堂的另一種新思路即是開發研究科學合理的教材。
現在中小學教育階段部分實驗區已經開始,使用《品德與社會》相關課程的實驗教材,這意味著《品德與社會》這一門綜合性課程開始走入課堂,其研究也在逐步進行中。每一門課程教材的開發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短期內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須通過長期的適用和完善來達成目標。除此之外,這項工作的評定要通過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檢測決定的。在課程目標中有兩點很重要,即為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和注重課程的綜合性。
教材研究與開發的前提是確立課程的基本性質,《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在課程目標中有兩點很重要,即為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和注重課程的綜合性。部分研究人員認為其僅為“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簡單相加拼接,也有研究人員認為在“社會課”的社會性學習時是以品德的發展為前提的,故其已經包含了品德的學習。然而無論是哪種觀點,在研究與分析之前必須要考慮到學校教育的本身特點,學校教育中每一門課程都要有明確的教育目標,特別是對于這種《品德與社會》這種綜合性德育教育的課程。加之,該門課程是以兒童在社會中的真實生活為基準形成的,其實已經是在表明兒童的品德是在社會中形成中,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一體,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
小學教學標準近年來逐步在提升,對于品德與社會這門綜合性的課程在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時一定要確定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中心思想,結合其課程性質,選擇科學的教學方式和合理的教學手段。然而對探索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發展的探索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要不斷地進行創新,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地發展。
[1]李黎紅.淺談《品德與社會》課社會實踐中教師的指導[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01).
[2]王凱松.淺議現代小學生公民教育[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06).
[3]仇海燕.淺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游戲教學[J].文理導航,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