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榮
(魯中中等專業學校)
為更好地貫徹《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和職業教育工作者會議精神,堅持中等職業教育一貫的辦學方針: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核心,為社會各部門源源不斷的輸送優質的實用人才。其中,在中等職業教育數學課堂中,應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為核心,由傳統的“教師中心”轉變為“學生中心”,同時不斷探究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整個中等職業學校課堂教學水平。
我國的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師大部分是由各大師范院校輸送的,所以他們具備相對較高的數學專業水平和技能,但是由于這些師范院校畢業教師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特點和專業知識的認識程度不夠,在開展數學教學工作的過程中無法將數學知識跟學生的專業知識很好地結合,導致中職數學教學嚴重脫離實際的現象出現。在中職學生方面則表現為:缺乏合理的學習理念、基礎知識不夠牢固、學習能力相對比較差等問題。這樣使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無法產生熱情、提起興趣,同時缺乏自制力和相應的領悟能力,最終導致學生數學的學習水平較低。
現階段,我國中等職業學校選用的數學教材和普通高級中學的教學十分相似,這種教材與實際生活嚴重脫節,不能很好的滿足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愛好和專業需求,因此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在具體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因為無法有效組織課堂而出現了教學內容無法與現實生活結合的結果,同時教師沒有很好地領會中職學生的學習心理、認知能力等因素,在數學教學課堂中阻礙了教師和學生的良好溝通。
中職數學教師想達到提升教學水平的目的,第一步就要將中職數學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在新課程改革要求下,用情境教學模式代替傳統的講解模式和題海戰術。所謂的情景教學,是指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各種豐富、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就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創造出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精神,從而使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牢固掌握并能靈活應用。
以數學教材中邏輯用語這部分知識為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設置一個計算機語言編程的情境,然后引導學生發現計算機程序中的邏輯用語,再指導學生自主或者以小組談論的方式對計算機編程中的邏輯用語進行分析研究,這樣不但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們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突破了自身的認知障礙。
在中職教師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順應新課程改革的新形勢,組織設計分層教學。開展分層教學的要點是選擇合理的分層依據,主要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目的和學生這幾個分層依據。例如,建立在教學內容上的分層教學活動中,教師講到長方體的知識時,對于理解能力稍差的同學,可有針對性的引入教具,讓學生對于長方體進行觀察和理解,然后引導學生總結觀察所得體會,分析長方體線和線、面和面以及線和面之間的關系。對于理解力強的學生,可以直接由長方形的特征讓他們想象長方體的特征,同時在教學情境中給他們設計相應的例題讓其進行解答,以鞏固所學知識。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相應的,在中職數學教學活動中也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同時縮短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所以,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用新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代替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在進行中職數學教學時,要將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專業知識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的數學知識具有實用性。例如,在給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進行數列、排列組合或者是概率等方面的教學的時候,教師應將市場營銷知識和數學知識相結合,比如概率在市場調研中的作用等實際結合。基于中等職業學校自身的特點,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應徹底變“填鴨式”教學為啟發式、探究式教學,開闊學生思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可適當引入相應的教具和模型等實物,讓學生通過觀察研究加深印象,引導學生發現模型空間中點、線、面的幾何學關系,從而提高學生空間意識,最終掌握數學知識并找到正確的解題方法。
數學教育是我國中等職業教育中進行素質教育實踐的一個重要陣地。廣大的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師應將自身所選擇的教育事業上升到戰略的高度,一方面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另一方面要重視教學技能及教學藝術。深入發掘學生的潛力,切實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培養出高素質的實用人才。
[1]余則華.談優化中等職業教育數學課堂教學的體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3(12):97-98.
[2]呂秋月.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教學設計實踐探索[D].曲阜師范大學.2011.
[3]譚衛紅.中等職業教育數學教學方法的探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7(16):16-17.
[4]顧偉晨.中職數學與專業相結合的情境教學實踐與思考[D].上海師范大學.2011.
[5]梁芳.淺談中等職業學校素質教育與數學教學[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1,2(19):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