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玉玲
為搜集新聞素材進行新聞稿件撰寫而進行的調查研究活動就是新聞采訪。作為做好新聞的前提條件,新聞工作者的新聞采訪技巧直接決定了其新聞的切入點及價值。與平時的談話聊天有所不同,新聞采訪具有針對性,在你問我答的過程中,通過運用不同的技巧進行采訪才能獲得有價值的新聞素材,為寫好新聞稿件打下關鍵性基礎。
作為新聞工作者,面臨的情況與采訪的對象都是不同的,記者不僅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應有廣泛的知識涉獵,并有著縝密的邏輯思維。用通俗的話來說,好的采訪能讓采訪對象很容易理解,感受到記者每句話都問到了點子上;不好的采訪不僅無法獲得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同時還讓采訪對象感到這個記者專業性不夠,甚至引發采訪對象的抵觸心理。這些都體現了新聞采訪中注意事項的重要性。一方面,記者必須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體現其專業性,用良好的業務水平來獲得有效的新聞;另一方面,記者不可能對所有的行業都知之甚深,對于不熟悉的行業進行采訪時,要問到有價值的內容的同時,還要考慮到采訪對象自身的局限性以及要保證新聞采訪內容的客觀性與整體性。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體現了新聞工作者的水平,同時也反映了一個記者的職業操守。
記者不可能對所有的行業都了解,但不專業的提問不僅會浪費時間,還會給采訪活動造成阻礙。如在筆者所發表的《衡水安平籍80后最美老板杜光華浙江獻身》這篇稿件的新聞采訪過程中,筆者重點關注的是杜光華其人其事。作為一名身家過億的老板,為挽救自己的職工而落水身亡。在拜金主義盛行的現代社會,這樣的行為不僅體現了社會的公德,同時也反映了深植于人性中的真善美。在進行新聞采訪前,筆者便確立以“傳播正能量”作為采訪方向。
為了獲得最好的采訪效果,筆者決定深入走訪杜光華身邊的人與事,全面了解其成長經歷與生活軌跡,還原事實真相,為讀者帶去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80后老板形象。不了解現場也就無法真正還原救人場景,筆者以新聞工作者的嚴謹態度,對事發現場情況進行再三確認。不了解其人經歷也就無法理解其當時的選擇,作為一名老板,有很多種方法可以悄然保護自己,但他卻選擇了最正確也最感人的一種。他的成長經歷了什么,他的創業路上是否也如救人壯舉一樣勇于進取,付出不計回報?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對其所經營的行業進行了深入了解,對于成長軌跡進行了梳理,通過對其身邊人的采訪,還原了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杜光華。在這樣的采訪思路引導下,由于下的工夫足,新聞報道里所展現的內容就豐富。新聞刊發后,人們把杜光華作為衡水人的兒子加以盛贊,自發去關心和幫助失去他的親人渡過悲痛的難關。
為了獲得好的采訪效果,新聞記者應與采訪對象有良好而親近的交流溝通。當其與采訪對象心靈與思想溝通越全面,采訪對象的話匣子也就打得越開,越能體現其真實的心理與想法。但也要意識到,作為新聞采訪內容,作者想要進行報道的內容與采訪對象所要表達的和所要宣傳的內容有時并不一樣,甚至相左。當話題涉及采訪對象不能深談的內容時,采訪目的與采訪內容聯系并不緊密時,作為新聞工作者應把握好采訪的目的,強調采訪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努力發掘新聞的閃光點,讓新聞采訪得以繼續,得以豐富。
如筆者在進行《林秀貞三助唐山英雄曹永明 約定做一輩子好事》的新聞采訪中,曹永明本身就是一位好人,勇于救人做好事,無視自身生活上的困難;而林秀貞則是一位默默堅持做好事的人。這兩位好人之間,體現了人世的溫暖與親情。林秀貞數次資助曹永明,為其加油打氣,支持其渡過一個又一個人生的低潮。在進行采訪中,筆者確定了深度闡述的采訪目標。決定把這兩位主人公的相識、相助的過程進行重現。曹永明作為“感動河北”的獲獎者,是一位好人也只是一位平凡人,也遭遇了生活的坎坷。當我們被其行為感動時,更應該關注的是其平常的生活,正所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在進行這樣的采訪前,新聞的閃光點不同于往常的“正能量”,而是一個升華后的故事。
作為新聞工作者,采訪的過程中所遭遇的情況是不一而足的。如何運用好采訪技巧,如何對采訪中的注意事項加以回避,找出新聞的切入點,找出新聞的閃光點,這些都體現了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業務水平與思想素質。相同的新聞由不同的記者進行撰寫都會呈現不同的讀者體驗。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提高采訪技巧,不斷學習更好的溝通與表達方法,堅持采訪目的進行有效采訪,才能真正做好新聞采訪工作,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應有的力量。
[1]閆肖巖.論觀察藝術在新聞采訪中的運用[J].傳媒新論,2012(1).
[2]田麗.淺談新聞采訪技巧的運用[J].新聞傳播,2013(9).
[3]張勇.新聞采訪技巧談[J].新聞研究,2013(12).
[4]邱金伏.新聞采訪提問研究[J].新聞傳播,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