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海洋
新的傳播技術革命正在徹底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以電子郵箱、網站、數字電視、博客、微博、微信、播客等為代表的新技術紛至沓來。新媒介的出現分流了大量的電視新聞觀眾,在新媒體沖擊下,傳統的報紙、刊物、電視一統新聞資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很多年輕人都喜歡玩智能手機,喜歡在手機上看新聞資訊,這種現狀對地方新聞電視節目帶來了嚴峻挑戰。
首先,新媒介給電視新聞節目素材甄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電視新聞節目素材選擇的合適與否是節目能否抓住受眾的關鍵因素,以前電視新聞節目素材主要來自記者的新聞調查以及觀眾的電話或來信,素材選擇范圍窄、形式單一,節目新穎度不夠。新媒介下電視新聞欄目可以通過論壇等網絡互動平臺來征集新聞線索,這種方式簡單而快捷。節目編輯也可以在網絡上尋找一些新穎的新聞素材,再聯系新聞當事人。而且受眾也可以在網絡互動平臺上對節目進行點評,幫助節目編輯了解受眾訴求,改進節目。其次,新媒介使得電視新聞節目持續性得到擴展。以前電視新聞節目播出后,節目的生命力基本終結。沒有收看到節目的受眾除了收看重播外,沒有其他途徑可以重新收看。電視新聞媒介節目的重播也浪費了寶貴的電視資源,對已經收看過該節目的受眾來說,是一種浪費。而且電視新聞節目競爭激烈,節目重播對新聞的及時性、真實性帶來惡劣影響。新媒介下,受眾可以通過網絡電視、優酷、愛奇藝、樂視、騰訊視頻、PPTV等各種網絡視頻工作進行重放,也可以快進和回放,滿足了不同受眾的需要,使得新聞節目的生命力得到延長。最后,新媒介為電視節目營銷提供了渠道。以前電視新聞節目比較稀缺,新聞人也缺乏節目營銷的理念和想法。隨著電視新聞節目競爭的加劇以及新媒介的出現,電視新聞節目可以利用節目網站以及在一些主流網站上進行節目營銷。主持人也可以開通微博、微信等方式與受眾進行互動,在節目內外與觀眾進行無障礙的溝通和交流,從而增加新聞節目的吸引力。
新媒介下,傳統電視媒體的光環開始褪去,之前電視新聞節目的采集、制作以及播出等都是高度專業化,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電視新聞節目有著一定的權威性和專業感,我們每天看新聞、聽新聞,卻無法接觸到新聞,就像一個陌生人,離我們很遠。然而新媒介出現后,原來處于現實新聞傳播邊緣位置的民眾實際上已經成為電視傳播的主角。正如傳播大師尼葛洛龐蒂指出的那樣,大眾傳媒正從單向式的交流向個人化的雙向交流過渡,新聞信息不再是電視推給消費者,而是受眾廣泛地參與到節目的創作中來,發現什么新奇好玩的事可與新聞制作者分享。受眾有好的新聞線索可以向電視臺報料,可以用DV甚至手機直接拍攝新聞素材,在網絡、短信的互動平臺上發表自己的聲音,每天看新聞直播并參與短信話題討論,從而影響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新聞信息傳播的內容和范式。現在,電視節目主持人很習慣用“發送短信到×××”作為節目的結束語,不但實現了與觀眾的互動,也為收視率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短信留言信息費的分成也為新聞節目質量的提升帶來了資金保障。可見,目前電視新聞曾經的宏大敘事如今被普通百姓“小寫的我”所替換,電視新聞傳播的多元化已經到來。
傳播學認為,最好的傳播就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傳統的新聞節目大多以國家重大新聞為主體,主要宣傳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國家大事,重視的是政治宣傳作用,電視臺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而新媒介形式的層出不窮改變了大眾傳媒的運行模式,擺脫了傳播模式的固有形態,受眾日益希望新聞節目中能夠關注普通民眾的需求,重視人性的審美情趣和喜怒悲歡,能夠滿足不同利益群體的話語權需求。一向嚴肅的電視新聞節目越來越注重構建公共話語平臺,使得社會大眾都有機會對新聞事件發表自己的意見與觀點,電視新聞節目出現了新聞娛樂化、民生化傾向。同時,電視新聞節目擯棄了官方主持腔調,注重個性化、平民化、互動性,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使得電視新聞不再枯燥無味,呈現出了一幅觀眾廣泛參與、傳播者與受眾之間互動的媒介奇景。
正如麥克盧漢所說的,每一種新傳播技術的出現都對人們認識世界、增進交流有著革命性的改變。作為電視新聞人,必須正視新媒介對新聞節目傳播形態的巨大的沖擊,從而不斷創新電視新聞節目傳播模式,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1]于德山.新聞傳播的博彩化與中國當代媒介文化生態[J].聲屏世界,2005(9).
[2]孫寶國.數字時代的電視節目形態創新[J].視聽界,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