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媛彬
據CSM央視索福瑞全國網收視數據表明,湖南衛視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開播當天就以全國網收視率1.1、收視份額7.67、城市網收視率1.46、收視份額6.45,力壓同時段其他綜藝節目獲得第一。隨著節目的熱播,收視率也一路飄紅,第四期節目全國收視率漲至2.16,收視份額翻一番達到13.7。①央視索福瑞官網。“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體,他們基于某種心理需求的驅動來接觸媒介和信息,在使用媒介的過程中逐步使其心理需求得到滿足。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因此,圍繞受眾心理需求來設置節目內容是提升節目收視率的重要途徑。
綜觀目前國內電視綜藝節目,大致可劃分為如下幾個節目類型:游戲娛樂類(《快樂大本營》)、益智博彩類(《一站到底》)、相親服務類(《非誠勿擾》)、職場招聘類(《非你莫屬》)、平民選秀類(《中國好聲音》)以及明星表演類(《星跳水立方》)。《爸爸去哪兒》作為國內首檔明星親子秀節目,以星爸為賣點,以萌娃子為亮點,以兩者之間的碰撞為看點,剛開播便異軍突起,吸引了龐大的收視群體。究其首要原因,那便是“新”。
1.新的節目主題。《爸爸去哪兒》以明星父子旅行生存真人秀作為節目主題,通過五對明星父子三天兩夜的戶外生活,為80后父母們譜寫了一部“生活教育百科全書”。整檔節目選用了紀錄片式的明星戶外真人秀來弘揚逐漸被我們忽視的父愛。新的錄制方式、新的演出環境,以及新的明星父子情,無疑帶給觀眾一份全新的視聽盛宴。
2.新的節目包裝。技術進步必然會帶來新的節目制作手段,發展新的節目形態,從而促使觀眾需求和審美觀念發生改變。作為一項朝陽產業,近年來,動漫卡通元素在電視綜藝類節目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發展,其特有的幽默搞笑、生動夸張、時尚動感的品質大大提升了節目的表現力,受到了成年人和兒童的一致熱捧。節目《爸爸去哪兒》啟用了大量活潑靚麗的動漫卡通元素,具體表現在片頭曲、字幕、配音、插圖等后期制作中。這些動漫卡通元素的巧妙運用,使整個節目看起來更有朝氣、更具新鮮感,營造出相對輕松歡快的節目氛圍。
通常情況下,受眾看到的電視節目都是經過電視制作人篩選、編輯、美化之后形成的。尤其是游戲、競技類節目,一般都需要提前演練,久而久之,受眾對這類節目就產生了乏味厭煩心理,渴望回歸真實。真人秀節目以“人”為核心、“真”為特色、“秀”為手段,極大滿足受眾對于真實感的追求。具體到《爸爸去哪兒》可以從節目錄制和細節內容兩方面來考量。
1.節目錄制。首先,《爸爸去哪兒》攝制組啟用了無縫錄制模式,事先做好各種預案,保證任何情節都不會重新來過。其次,每次外拍出動各部門工作人員150人,攝像機位40個,記錄素材超過1000小時,確保節目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最后,后期剪輯方面,以1︰15的比例將原始素材精剪為90分鐘,并采用素人觀看實況聲錄制形式,使整個節目氣質接近于紀錄片。
2.細節內容。每一期節目,觀眾都可以看到明星父子嘉賓從走下飛機到執行任務再到接受采訪的整個環節,雖然這部分節目已經是經過編排和剪輯之后的片段,但是觀眾依然可以了解到嘉賓父子們的準備情況和彩排過程。除此之外,節目的真實感還源于每位明星情感的真實流露。得知入住無廁古樸房后無休止哭鬧的田雨橙,上繳玩具時飽含淚水依依不舍的Kimi,聞到廁所惡臭拔腿就跑的天天,心無旁騖專心看電視的郭子睿,不屑爬沙、坐地不起耍脾氣的王詩齡,小明星們的每一個表情和動作都是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
參與心理是受眾在接受傳播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優秀的電視節目可以激發受眾潛在的參與意識,使受眾的情感得到合理宣泄,從而獲得精神上的釋放與滿足。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人的自我意識空前高漲,受眾也不再滿足被動接受傳媒信息,而是開始積極投身節目當中,享受參與的樂趣。《爸爸去哪兒》對于受眾參與心理的滿足主要通過“四屏聯動”來實現。
2013年10月8日首映禮當天《爸爸去哪兒》便開啟了“四屏聯動”模式,整合電視屏、手機屏、院線以及網絡視頻對節目進行同步直播。觀眾可以在電視及合作的視頻網站上觀看節目動態,進行跟帖留言,通過編輯手機短信、登錄手機微博、新聞客戶端、社區論壇等參與節目的專題討論,還可以上傳“8秒視頻”分享自己的“育兒經”。
在西方,懷舊(nostalgia)是一個復合詞,源自希臘文中nostos(返鄉)和algos(痛苦)之組合,字面上的意思是因思慕家鄉而引起的痛苦。①薛婧、黃希庭:《懷舊心理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11年第4期。17世紀,懷舊作為專業術語由瑞士內科醫生Johaness Hofer提出,意為生理上的疾病。直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研究者們才將懷舊解釋為一種心理癥狀,如焦慮、虛弱、食欲不振、失眠等。20世紀末,西方學者對于懷舊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他們認為懷舊是個體對過去的情感體驗,且這種體驗更多的還與溫暖的過去時光、快樂的童年等相聯系,它是一種正面的情緒。隨后,這種觀點開始被人們廣泛認可。
《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抓住了受眾的懷舊心理,以3—6歲寶貝和父親的戶外生活體驗為節目內容,結合去集市買菜、回家做飯、學唱歌曲、夜晚講故事等一系列日常活動來召喚受眾對于童年的美好回憶。這樣的節目內容安排,不管是對于正在成長的少年兒童、步入仕途的上班族還是正在享受生活的老年朋友來說,都是一種正面的情緒體驗,因為“無憂無慮”幾乎是所有人對于童年的感性認可。利用受眾普遍擁有的懷舊心理、擴大節目的收視人群、激發受眾心底的正能量是《爸爸去哪兒》節目取得高收視率的原因之一。
偶像崇拜即將他人或團體當作自己崇拜的對象,并期望自己也能羽化成為對方,獲得和對方一樣的尊榮,借此填補自身慰藉的心理狀態,其實質是對自我的心理寄托和行為替代載體的迷信。心理學家讓·皮亞杰認為,源于人認知發展的偶像崇拜是人走向社會化的必經歷程。
《爸爸去哪兒》利用明星的資源優勢以及人類普遍存在的偶像崇拜心理來吸引受眾眼球,并通過非常化的戶外環境,主動爆料明星爸爸們的“育兒經”,展示明星們鮮為人知的一面。當臺下的受眾看見自己的偶像在臺上有出色的表現時,似乎也就享有了同樣的光榮和滿足,從而更加鞏固了原有的偶像情結,并就此產生對節目的依賴感,加強受眾對于節目的黏合度。
隨著科技進步和網絡媒體的發展,我們已經完全陷入了信息編制的大網中,人類社會似乎也進入“偷窺時代”,更準確地說應該是“集體偷窺時代”。集體偷窺即為多個個體通過大眾傳媒對被偷窺對象的身體、情感等隱私內容進行窺視的行為。正如弗洛伊德所言,人的好奇心和“窺視”欲望是性本能的一種,是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集體偷窺的對象多為名人,因為相對于一般平民百姓來說,他們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和經濟地位,他們的私生活,或者說完美銀屏形象背后的真實個體,更容易引起受眾的好奇心。
節目《爸爸去哪兒》的五位嘉賓爸爸分別是來自不同領域的當紅名人:臺灣影視歌三棲明星林志穎、內地知名導演王岳倫、內地影視話劇演員郭濤、前奧運跳水冠軍田亮以及中國首席男模張亮。他們的演藝生活相信早已成為不少受眾茶余飯后咀嚼的話題,然而他們的私生活,尤其是身為人父之后的父子關系就成為受眾關注的一個新的焦點。《爸爸去哪兒》抓住受眾的偷窺心理,主動將明星父子的日常生活巧妙搬上舞臺,通過一次次的戶外體驗和野外生存向受眾傳遞鮮為人知的明星父親“育兒經”。
情感體驗,百度百科將其定義為用感性帶動心理的體驗活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觀眾本體意識的覺醒,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步提高,紅極一時的純粹“明星+表演”的節目形態開始陸續退出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情感體驗類節目,尤其是明星情感體驗類節目。以1998年在鳳凰衛視開播的《魯豫有約》為代表,它將明星的私人情感搬上了電視這樣一個具有公共性傳播媒介,通過主持人的訪談,明星的私情不斷被表現、被消費、被分享,與此同時,受眾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缺憾不斷被滿足,并隨之產生情感共鳴。
在父愛普遍缺失的今天,《爸爸去哪兒》高舉“父子親情”的旗幟,以明星父子關系作為表率,引發了受眾一連串有關父愛的思考。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全權負責孩子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然而,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觀念的映照下,父愛教育似乎在悄悄地淡出教育體系,退出受眾的視野。究其原因,即為男性角色的偏移。經濟的發展、競爭的激烈使得男性身上的負擔和職責不斷地被強化,剛剛初為人父的爸爸們不得不暫時放下家庭的義務,投身職場,謀求經濟利益。男性的社會角色沒有因為婚姻弱化,反而進一步加強了。《爸爸去哪兒》的出現,正是對缺失已久的父愛的感召。
近年來,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在全國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但作為主力軍的電視依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著深遠的影響。電視節目的改革與創新,要始終牢記受眾本位原則,從多方面考慮受眾視聽習慣和心理需求,做出成本合理、高質量、高品位的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的成功經驗無疑對同類電視節目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方建移,章潔.大眾傳媒心理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3]董巖.浮華背后——對電視“真人秀”的多重解讀[J].傳媒,2011(4).
[4]汪靜筠.沒有隱私的年代——社會集體偷窺現象淺析[J].社科縱橫,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