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璐
媒介素養是人們具備正確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文化藝術學院新聞傳播專業大學生是將來從事媒介素養教育的主要力量,他們自身的媒介素養將對他們即將從事的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對全民科學健康媒介素養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公民是國家的基本組成部分,對公民意識進行有效地培養,是實現中國偉大復興的需要以及響應中國夢的時代的召喚。思想品德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負責對公民進行公民意識的教育與培養。文化藝術學院的思想政治課程要求學生成為負責任的公民、擁有健康而積極的生活態度;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則要求大學生關注國家發展、提高自我公民意識。主題體驗教學在培養公民意識上具有非常好的成效,是進行公民意識培養的有效方法。如何立足主題教學,從而培養公民的公民意識,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開展媒介素質教育,提升高校文化建設水平,是建設高校文化的重要工作。目前,文化藝術學院的思想政治課程是專門用來培養公民意識的課程,關于培養公民意識的理論知識在此時已經成形。故而,課程的老師應當要在教材中歸納出對公民意識的培養,要以大學生們較為感興趣的時事為教學的主題,巧妙地設置情景、提出問題,把教材中散落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知識網,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公民意識。例如可以通過網絡媒體、電視多媒體平臺,設置“舌尖上的中國”、“我的中國夢”、“中國好聲音”等時事熱點作為教學的主題,擴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性,激活課程氛圍,從而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這有利于使得學生們關心社會發展、關注生活發展,從而建立與培養公民意識。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進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思想品德與政治課程的本質目的。只有在現實中的公民意識教育才能夠激發學生們的感情,打開學生們的心靈,從而使得教學更有可信度與說服力。所以,政治老師在選擇教學主題時,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結合網絡平臺,豐富教學內容。要確保教學主題來源于生活,能夠體現生活,使得教學主題的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息息相關。比如在校園中開展以“舌尖上的浪費”為主題的學習活動,把學生實際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到教學主題中去,從而能夠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公民意識的培養,使得學生感觸深刻。
立足于主題教學的難點是如何把握好課程背后的整體設計。如果不能夠很好地對相關材料進行深層次的挖掘與分析,在教學中就會顯得內容單薄、缺乏說服力,從而不能夠在多個層次上體現出教學內容。鑒于此,課程老師應當要充分理解主題含義,探究主題材料中對于公民意識培養的深層次空間的教學價值,并以此為主題教學的中心點,積極進行多方面的聯系,從而豐富教學主題內容,擴展學生們的眼界。在文化藝術學院,各種現代化教學設備齊全,學院要發揮自身優勢,利用多媒體網絡平臺,進行大學生素養教育,幫助大學生提高對媒介的認識,正確理解媒介的性質和功能,從而有效地利用信息為個人成長服務,成為主動且具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的教育。例如,以“讓夕陽更紅”為教學主題時,將政府的職能、公司的經營、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等政治知識點與這一教學主題緊密聯系在一起,從不同的角度與深度啟發學生對知識點的思考與應用,使得學生關注國家老齡化問題,從而敬老愛老,提高自我公民意識。
一個好的教學主題情景一定要有其所要闡述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去主動思考并積極參與問題互動與討論,讓教學課堂充滿活力。而一個好的問題要根據課程教程、課堂情境去進行巧妙設計,同時要考慮到學生現階段的知識水平、心理認知,使得學生們在教學情境中應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去探析問題、解決問題。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使得藝術學院教學主題情景中的問題更加具有新穎性、情感性與真實性。新穎性是指問題的設置要讓學生覺得生動奇特,能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情感性是指問題的提出具有震撼效果,能夠激起學生心中的漣漪;真實性是指問題的提出具有現實性,能夠讓學生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從而覺得知識的學習具有現實作用。
在培養大學生的公民意識的過程中,需要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夠親眼目睹課堂的主題教學情景,從而使得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與探究者。
在進行公民培養的課程中,要把大學生看成是課堂的主人,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最基本的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使大學生們意識到主體意識、民主平等意識以及權力意識的重要性,對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自信自強具有重要的作用。故而在實際的主題教學中,要突出大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民主、平等地進行問題探討與合作研究等。只有這樣老師才能夠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夠使得大學生們能夠自由健康地發展,成為一名擁有自由思想與創造精神的大學生。
在實際教學中,老師應當將主題活動的主動權交予學生,去充分發揮大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與創新能力。在課程教學中,老師在營造出公民意識的情境并提出問題后,要給大學生們一些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們去感悟、去思考,然后讓學生們自由討論,最后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尊重他人,并敢于闡述自己的看法或觀點。
公民在社會中要能夠對社會中發生的不合理現象或行為進行思考與自我反省。政治課程的教學同樣需要面對來自社會各個領域信息的沖擊,存在一些富有爭議的問題。對于此類問題,老師應當勇于面對,不要回避,也不要一味地照本宣科,要善于引導大學生在實際案例中進行討論與分析,在比較與探討中辨認觀點,在價值沖突的辨析中認清觀點,在自我探究中明確觀點。
數字時代高校大學生每天都被來自各種媒介的大量信息所包圍,文化藝術學院新聞傳播專業大學生必須具備正確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擁有獨立判斷信息價值的知識結構。這是中國現代教育的強烈要求,也是公民意識的培養教育的需要,文化藝術學院政治老師要善于選取與公民意識相聯系的主題進行情景設置,引導大學生體驗公民生活,從而培養大學生的正確的公民意識。
[1]張開.媒體素養教育在信息時代[J].現代傳播,2003(1).
[2]張再興.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創新發展的突破點[J].高校理論戰線,2011(2).
[3]吳小華.媒介素養教育:高校文化建設的新舉措[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
[4]張海芳.從班集體建設談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