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珍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慕課,即“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慕課的強大優勢不僅表現在在線課程的共享方面,更重要的它在學習內容呈現方式上靈活多樣,富有吸引力;在學習方式上更加適應數字化時代碎片化學習的特點,方便學習者自主選擇。[1]”正因如此,慕課迅速發展壯大,其發展迅猛之勢,正觸動中國傳統教育的根基[2]。面對這場新變革,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該何去何從呢?這成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迫切思考的問題。
面對慕課,不少學者紛紛立言要變革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事實上,只有把握慕課所蘊含的教學模式的價值取向以及我國思政理論課運用網絡平臺創新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我們才能開啟新的征途。
慕課的誕生與發展使開放教育從單純的資源共享轉變到課程與教學模式革新。目前基于慕課有兩種主要的教學模式:學習者的自主學習模式與教師基于慕課所設計的翻轉課堂模式。自主學習模式主要是指學習者根據自身需求,靈活安排學習時間,自主完成課程學習活動。翻轉課堂模式主要是指教師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課堂之前,把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在課堂之中,便于師生間、生生間的溝通和交流的學習方式。這兩種教學模式的核心都注重學生的“學”,反映了以學為本的價值取向,在師生關系方面注重“主導-主體”雙主教學結構的建立。在信息交流方面,注重建立操作交互、信息交互等多層次的教學交互模型。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從注重“課外教學應用”轉向“課內教學應用”,真正實現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的融合。
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主動占領網絡陣地,建構了基于網絡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3]“全網絡課程教學模式”[4]等。但受傳統的師道尊嚴影響,我國教學一直都“重教輕學”,跟西方“重學輕教”截然不同,把教師擺到了一個最根本和關鍵的位置,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決定性作用。同時,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條塊分割嚴重,融合性、聯動性比較差。因此,進行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必須吸收慕課教學模式的精髓,一方面堅持學教并重的教學理念,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實現“學生有效參與”,促成成功課堂的實現。另一方面探索網絡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建設開放性的、雙主體的、交互教學模式,這是創新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新起點。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持下,教學活動諸要素依據一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認識特點進行活動所形成的一種穩定的教學組合方式或教學結構。因此,任何一種教學模式的創新是為了有效教學,實現課程目標。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的創新是為了使社會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內化為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從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這是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的最終旨歸。但當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發展到慕課時代,其教學理念、教學環體、教學介體等發生了改變,這就要求我們隨之轉變觀念。
信息化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這要求大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學會學習、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慕課的學習文化理念就是交流、協作,這也理應成為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的理念,實現個體學習、協作學習和團隊學習。
教育信息技術與思政理論課的整合不僅僅是在課堂中使用多媒體、開放精品資源,“而是強調要利用信息技術來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5]”注意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新型教與學方式、變革傳統教學結構。
目前,美國等一些高校認可學生在慕課平臺上修得的學分。但這種完全依賴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并不適合思政理論課教學。這是因為思政理論課不是簡單的知識性學習,“在認同律和實用性方面,這種接受與科學認識成果的接受相比,有更大的難度。[6]”故思政理論課教學需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實現兩個課堂的融合,提高思政理論課教學實效性。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由于缺乏準確分析大量數據,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科學性很讓人質疑。而“慕課學習過程中不僅要觀看視頻和回答問題, 學習者還要利用社會網絡、論壇、博客與教師和他人進行交互,從而留下了又長又多的數據‘痕跡’[7]”。面對學生留下的海量學習行為數據,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完全可以對其進行分析,為評估學情提供服務。
如上所述,慕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在于建立“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注重網絡信息技術在“課內教學應用”,從而增加課堂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實現學生認知體系的建構。這都離不開以學生問題鏈與教學問題鏈相對接的“微課”資源體系的制作、操作性強的混合教學交互策略的采用等。
精致化的微課資源是慕課的突出特色之一,也是進行網絡教學的前提條件。因此,高校思政理論課要實現在線開放教學,前提就是制作微課資源。注意把握以下四點:第一,微課資源的來源可多渠道化。可來自本校同行錄制的視頻,也可引進校外甚至國外名家、名師的精彩短視頻資源。第二,微課資源的內容應適應和超越學生需求。滿足學生需求是微課資源的價值所在。但同時,又要有所超越,否則就會使資源庸俗化而無法實現其育人功能。第三,微課資源的形式要短小精悍。微課視頻時間宜控制在5~15分鐘。因此,思政理論課教師要聚焦重點、難點、疑點、困點,還要合理控制時間。第四,微課資源的重點在于塑造情景。高校思政理論課更為重要的任務是實現大學生認知、情感、思想的轉變。這沒有具體的情景設置、師生間情感的交流是很難實現的。故微課資源其側重點不是設置知識測驗,而是設置模擬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實現思想的轉變。
要創新教學模式,實現大規模開放在線學習,就要創新學習方式,組建學習共同體,實現個體學習、協作學習和團隊學習的統一。而所謂學習共同體是指為完成一定學習任務由學習者、教師、專家等組成的學習團體。網絡學習共同體是指基于網絡不同的學習者和助學者(主要是指教師)共同構成的交互、協作的學習團體。為了創建學習共同體,一方面,轉變思政理論課教師的角色定位。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引路人,啟發學生實現“同步起跑、同步思考、同步研討、同步提高”[8]。另一方面,管理學生團隊合作學習。在思政理論課學習之初,教師對學生分組,分成若干學習團隊,平時日常小組團隊學習實行小組長負責制。
“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目標確定以后,根據一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有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的教學方案。[9]”教學交互的本質是學習者為了能對學習內容產生正確的意義建構而與學習環境之間展開的相互交流與作用。其形式包括學習者與學習內容的交互和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助學者之間的人際交互。學習者與學習內容的交互主要包括學習者與學習資源庫之間的雙向交互。而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助學者之間的交互主要包括討論、辯論、資源共享等。因此,思政理論課教師可以廣泛應用網絡平臺和課堂空間進行交互:
一方面,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交互。思政理論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相關的技術支持,創建“熱點新聞點評”、“心靈對話”等欄目,與學生進行交流、討論,了解彼此之間的思想動態和疑問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實體課堂進行交流展示。思政理論課教師可在課前布置相關的選題項目,由不同的學習小組在經過集體的探討和老師的指導后,對問題的思考結果在課堂中進行匯報,交流學習心得。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表達能力,還使學習被動的學生也能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更進一步實現了“開放、互動參與”。通過這層層交互,最終實現有具體的操作交互到抽象的概念交互,轉變思想觀念。
在大數據理念的指導下,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要廣泛收集信息。收集信息的渠道主要有兩個:其一是課堂教學的信息反饋。思政理論課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機會,仔細觀察課堂氣氛、學生的精神狀態搜集反饋信息。其二是網絡信息反饋。慕課背景下的思政理論課教學都依托了一定的網絡平臺。在湖南高職院校中普遍依托世界大學城個人空間平臺開展網絡教學。這個平臺目前可以自動統計教師資源的上傳量、訪問人數、點擊量等。教師完全可以對此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獲得反饋信息。收集這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為教師的教學評價提供數理依據。另一方面為學生的學習評價提供數理依據。學習評價作為學習系統的反饋調節機制,在學習與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可以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為了保障思政理論課教學新模式的實施,必須有一套較為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這套制度除了傳統的常規的課堂教學檢查制度之外,還要建立網上教學檢查制度、教師工作量考評制度等。具體而言,網上教學檢查制度包括思政理論課教師利用網絡日常教學情況、網上批閱學生作業情況、網上與學生互動情況等。教師工作量考評制度包括教師在網上指導學生學習、批閱作業、網上答疑、網上傳教學資源等計算工作量的問題。只有這些進入教師平時工作量,才能激勵教師持續使用網絡進行教學。
總而言之,在慕課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要注重教師為本和學生為本并重,調動兩個積極性,建立“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注重信息技術與思政理論課的深層次結合,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實現多層次的交互,最終實現大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達到思政理論課教學目標。
[1] 吳晶,鄭黎.面對“慕課”,我們必須改革![EB/OL].新華網.http:// news.xinhuanet.com/edu/2013-11/06/c_125656323.htm.
[2] 曹繼軍,顏維琦.“慕課”來了,中國大學怎么辦?[N].光明日報,2013-07-16.
[3] 謝桂新、閆放.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12).
[4] 王萍霞,肖華.基于網絡新媒體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創新[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1).
[5] 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05,(1).
[6] 胡凱.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心理規律初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3).
[7] Nielson,B.MOOC Analytics: What corporate training can learn from big data[EB/OL].http://ezinearticles.com/?MOOC -Analytics: -What-Corporate -Training -Can -Learn -From -Big-Data&id=7778643.
[8] 陶國富.實現轉換 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有效性[J].教學研究與改革,2006,(3).
[9] 教育部人事司.教育學考試大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