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妙婉
成長記錄袋是指收集、記錄學生自己、教師或同伴做出評價的有關材料,學生的作品、反思,還有其他相關的證據與材料等,以此來評價學生學習和進步的狀況。成長記錄袋可以說是記錄了學生在某一時期一系列的成長 “故事”,是評價學生進步過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終發展水平的理想方式。近年來,我校進行了運用成長記錄袋對學生進行評價的行動研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中,我們準備以新課程的教育理念為指導思想,結合學生特點和學校實際情況,精心為每個孩子設計了一個成長記錄袋。成長記錄袋主要從如下四個方面收集了反映學生學習形成性評價資料:
1.道德品質方面:包括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具體指遵守 《日常行為規范》、 《學生守則》及執行 《班級公約》的情況。 “學生品行表現表”主要是對學生在校內、校外的品行表現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分成三部分: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綜合性評價。評價的形式采用了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以及家長評價。
2.學習能力方面:包括學生各學科不同的知識、技能的掌握、發展情況,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習慣、情感、意志、思維等因素的發展狀況,以及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認為最成功的專題材料及綜合實踐過程中的主題活動材料、小發明、小創作等。采用了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定性評價占主導地位。形成性評價的內容是根據課標提出的要求,從學生的 “知識與技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 “自主參與”、 “探究學習”、“實踐操作能力”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評價的形式也采用了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以及家長評價相結合。在形成性評價的基礎上,適當結合學生書面的定量測試,對學生再做出學科的綜合性評價。
3.交流與合作方面:設立 “我對自己說”、 “同學對我說”、 “爸爸媽媽對我說”、 “教師對我說”等欄目。 “教師、家長、學生交流卡”的內容分為教師 “激勵賞識卡”、學生 “明鏡卡”、家長 “信息反饋卡”。 “激勵賞識卡”主要記錄教師對學生激勵的話語,對學生亮點稱贊和賞識;“明鏡卡”是學生自我認識的亮相臺,它主要記錄學自己的綜合評價; “信息反饋卡”記錄家長對學生進步表現以及期望的語言。通過三卡,促使教師、家長和學生相互交流,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4.個性與情感:主要是讓學生以 “心靈的獨白”或“成長日記”的形式對自己的思考、學習、生活等方面進行反思性剖析,注重學生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 “榮譽臺”則由學生自己動手,將自己所獲得的獎狀、獎品或學習進步的情況資料收集于 “榮譽臺”,展示自己的個性特長材料。每月放入自己最得意的一件作品。
成長記錄袋應重視收集體現學生發展的作品樣本,取得成績的證據,即體現學生進步的標志性的事實,展示學生進步的狀況。可供收集的內容形式多樣,有作業、作品、照片、錄音、錄像等。我們在收集的過程中注意做到如下兩個結合:
1.定期收集與不定期收集相結合。在一個階段的學習后,組織學生對能體現學生成長的材料進行收集、歸袋;平時對有些作品也及時提醒學生收集。
2.統一保管與定期交流展示相結合。 “學生成長記錄袋”平時以班主任保管為主,每月組織學生整理一次各自的成長記錄袋。教師定期提供成長袋展示、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充分發揮成長袋的激勵、教育功能。適當的時候可在年級內進行成長記錄袋展示和交流,展示內容可由學生自主決定。一學期后,班主任、任課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系統整理,交給學生個人保存。
“成長記錄袋”評價是本次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一種重要的質性評價方法,記錄了學生在某一時期一系列的成長“故事”,是評價學生進步過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終發展水平的理想方式。因此,在評價的過程我們注意做到幾個結合:
1.書面評價與口頭、實物評價相結合。書面評價的形式有: “教師對我說”、 “爸爸媽媽對我說”、 “同學對我說”、 “我想說”、班級工作量化考核匯總表、一學期向任科教師提問次數匯總表、我的學科成績等,讓學生了解多方的評價意見,也提供學生表達心聲的機會。對得到的口頭表揚、實物獎勵等,也記錄在成長袋中。
2.即時評價與延緩評價相結合,發揮延緩評價的功能。每個學生存在個體差異,達到目標要求的時間不一。對暫時沒有達到要求的學生,允許進行延緩評價,允許學生經過努力或在他人幫助下達到目標后再記錄在成長袋中,有效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3.階段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成長記錄袋”整個評價過程由學生和教師共同完成。內容涵蓋一項任務從起始階段到完成階段的完整過程。內容設計包含學期開始、學期中和學期結束三個階段中道德品質、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個性與情感四個方面的材料,材料真實并定期加以更新,使學生從真實材料中感受到自己的不斷成長與進步,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也為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并因材施教提供重要依據。
1.學生增加了自信。以往,分數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成長記錄袋更側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將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對于學生來說,這為他們創設了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空間,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充分發揮創造的機會,學生通過參與成長記錄袋的設計,獲得了成就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對學習保持了濃厚的興趣,同時,成長記錄袋也使學生開始學會認識自我,有意識地發現別人的長處,增強了學生的民主意識。
2.家校配合落到了實處。為了提高學生對成長記錄袋評價的興趣,我們經常召開階段性成長記錄袋交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他們的收獲,介紹自己成長記錄的作品成果。學生成長記錄袋建立為教師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關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信息,使教師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生中去,增強了對教學的創新意識。同時,在家長會中,展示學生的成長記錄袋,讓家長共同參與、肯定,評價使得學生、家長與教師的關系更為融洽。
3.師生關系得到了改善。使用成長記錄袋,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都會有所變化,學生隨時在監督自己的學習,改變了過去一味接受教師指導的現象。同時成長記錄袋評價要求教師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把評價定位在激勵學生的進步上,即從每一個學生的自身發展來肯定學生的進步,讓每一位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使學生保持向上的學習精神,自然而然地與任課教師形成密切關系。
4.學生綜合性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成長記錄袋評價記錄了學生的一系列 “成長”故事,讓學生看到了自己的進步與不足,有利于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不斷自我反思,確立新的學習目標。評價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科教學質量。評價也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動手制作能力和綜合運用多種知識的能力。
1.成長記錄袋的應用要與教學活動結合起來。我們只有將成長記錄袋與明確的課程目標相呼應,收集學生在實現課程目標過程中自然生成的各種作品和資料,用以評價學生在某一具體目標領域中的努力、進步與成就,使教師和學生嘗到甜頭,才能有效激發學生、教師使用成長記錄袋的積極性。
2.給教師與學生足夠的自主權。我們在成長記錄袋的使用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校、教師、學生以及教學資源的差異,由教師與學生自主決定在日常評價實踐中用不用成長記錄袋、在哪一或哪些領域用成長記錄袋、選用何種類型的成長記錄袋、在成長記錄袋中收集什么內容,以及如何對成長記錄袋進行評定等具體事宜。過多的統一要求容易導致形式主義,加重教師與學生的負擔,又不能發揮成長記錄袋的實質性作用。
3.加強教師培訓,給教師提供具體的實踐指導。教師只有理解成長記錄袋評價方式的本質特點,把握成長記錄袋應用的基本要求,才能在實踐中科學、合理地應用成長記錄袋。有關研究機構和實驗區要總結出一些可供借鑒的好案例,編寫一些可操作的指導建議,多開展專業人士與一線教師的互動式研討,使成長記錄袋評價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參考文獻:
①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促進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 .成長記錄袋的基本原理與應用 〔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