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芬
(袁志芬:廣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廣東廣州 510080責任編輯:張海新)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德育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主題中的應有之義。同時,人的現代化、社會的現代化離不開學校德育的現代化。因此,研究德育現代化不僅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促進人的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從現代化的視角,以廣州市區域德育現代化實踐為例,探討學校德育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學校德育發展面臨的挑戰及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
廣州學校德育通過開展理論研究、參與交流研討,特別是利用地緣優勢,與港澳臺地區進行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廣泛吸納德育新理念,逐步實現德育觀念的改造,使德育觀念走向現代化。
1.德育功能觀發生了改變
即改變了過于強調德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為政治服務的社會本位德育功能觀,形成了社會本位與個體本位相融合的德育功能觀。這種新的德育功能觀在注重發揮德育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的同時,也關注了學校德育對學生個人幸福、個體潛能開發、完美人格形成和終身發展所應發揮的作用。
2.學生觀發生了改變
即改變了否認學生主動性、積極性,把學生僅僅看作是“知識容器”、“準備裝進種種美德的袋子”的學生觀,形成了主體性的學生觀。這種新學生觀把學生看作是德育發展的主體,是具有生命意義、發展意義的個體,是具有獨立人格和自主構建能力的人。
3.德育方法觀發生了改變
即改變了運動式、塑造式的德育方法觀,形成了間接式、強調體驗與自主建構的德育方法觀。這種德育方法觀強調道德情感在個體道德發展中的意義,重視德育實踐對個體德性養成的價值,重視校園環境、社會環境與家庭環境對個體德性形成的熏陶感染作用。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廣州市學校德育課程也在改革和發展中不斷取得進步,其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課程目標更加全面
德育課程目標不僅關注了學生道德認知發展,還關注了學生道德體驗、道德情感、道德實踐能力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等的形成。即使對于道德認知的目標,也不僅僅是關注道德知識這個層面,同時還關注了學生道德判斷能力這個層面的發展。
2.課程結構更加立體
在推進學校德育課程建設過程中,廣州市的學校德育改變了原來單一的課程結構,從層次上,除了開設國家課程外,同時還開發了多種地方課程以及種類繁多、特色鮮明的校本課程;從性質上,不僅根據國家課程方案開設了學科課程,還根據學校實際開發了活動課程;從類型上,不僅開設了學科性的直接課程,還進行了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主的隱性課程開發,在高中階段既設立了必修課程,也設置了選修課程。
3.課程實施方式更加靈活
隨著課程內容、結構等的變化,廣州市學校德育課程實施的方式也進行了多方面的改變,教學方式除了傳統講授式教學以外,還包括討論式教學、對話教學、體驗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課程實施的地點也不再局限于教室,校園、社區、企業、工廠、德育基地等等,處處都成了德育課程實施之地。
廣州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人們價值觀念的改變、技術手段發展以及德育內容不斷更新,發展了多樣化的德育方法,實現德育方法從單一走向綜合,從被動走向自主,從封閉走向開放等的變化,使德育方法越來越具有現代性。在廣州市實踐中運用的多種德育方法中,以下幾種方法的現代性顯得尤為突出。
1.情感體驗法
即通過創設特定情景,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道德情感受到觸動,領悟到新的道德觀念,產生新的道德行為,內化新的道德信念,形成新的道德品質。在具體方式上不同學校有不同做法,如蘿崗區玉巖中學采用遠足的方式進行,讓學生在遠足過程中增強體能、磨練意志、強化社會責任感,讓他們學會合作、體悟關愛、完善人格。番禺區石樓鎮中心小學設計了“快樂廉潔棋”,讓學生在活潑有趣、寓教于樂的游戲體驗中懂得法律法規的尊嚴,領悟磊落人生的重要價值。
2.社會實踐法
即把德育場所擴展到社區、社會,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志愿者服務、社區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助人為樂品質以及公民意識等。廣州市教育局團委積極倡導和廣泛推動青年志愿者行動,倡導志愿精神,寓教育于服務之中,初步形成了青年志愿者基層服務網絡。截至2008年,廣州市在冊青少年志愿者有45.8萬,青年志愿服務隊有825支,社區志愿服務中心(站)有2151個,志愿服務基地有634人。此外許多學校還探索了多種社會實踐的方式,如開展下鄉活動、手拉手活動、義賣活動等,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育德作用。
3.活動德育法
即通過組織各種校園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張揚個性的平臺,為學生開拓發現自我、完善自我的渠道,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廣州市結合校園文化建設,推行科技節、讀書節、體育節、藝術節、法制節、書信節等“校園六節”;開展“書香校園”系列活動;抓住成年宣誓、傳統節日、各種紀念日的契機,精心策劃活動,在活動中促進學生品行發展。
4.心理輔導法
即利用心理輔導的有關技術和方式來開展學校德育工作,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良好個性品質。如越秀區桂花崗小學利用班級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感恩意識;廣州鐵一中引入團體培訓方法中比較成熟的“中學生青年領袖培訓營”的相關理念和方法,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對中學生干部進行系統培訓;文德路小學引入專業社工,開展以抗逆力提升為主題的“抗逆小穗星”小團體輔導。
廣州市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長期致力于完善德育評價的實踐探索,并在實踐探索中更新評價理念,形成了多種評價方法,構建出更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評價操作體系。
原廣州市教委委托廣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等有關部門1996年編制全新的學生手冊,經過多次修改,形成了 《廣州市小學學生素質發展評價手冊》、《廣州市初中學生素質發展評價手冊》。新手冊鮮明地體現了對學生全面素質的要求:除了學習、活動記錄表外,還專門設有素質發展綜合記錄表。記錄表中,將學生的全面素質分為八方面,除了有常見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外,還包含了交往素質、安全素質等內容,涵蓋了學生們成長所應具備的各種素質;每個素質都細化成具體的做法。素質評價手冊的制定并使用,不僅推動了廣州地區素質教育的開展,同時也開啟了廣州德育評價走向規范化的歷程。
當前學校的青少年學生群體,是伴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擴大、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社會轉型不斷加快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這一群體被學界稱為“第五代人”,他們思維活躍、個性張揚,主體意識增強,在生活中追求自立,在精神上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學生主體意識增強表現為:一是在于自我價值的突現。具體體現為學生開始懂得了運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出現了學生與學校、教師甚至是父母對簿公堂的情況。二是在于理性精神的張揚。具體體現為學生不再盲目崇拜權威,不一味地順從長輩,不再墨守成規,他們更希望教師、父母尊重自己的選擇、相信自己的判斷。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與不斷增強呼喚學校德育進行改革,給當前的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種種挑戰。長期以來,我國學校德育一直強調德育為社會制度的鞏固、發展,為社會整體關系的協調服務的功能,德育都是把人作為工具來培養。〔2〕但是隨著個人主體意識的覺醒,個體價值的突現,必然要求德育在個人發展、個人關系協調中發揮作用,必然要求學校德育目標進行調整,重視人本身的價值,把人的發展作為德育的出發點。同時隨著學生理性精神的張揚,教師“道德權威”、“社會道德代言人”的角色定位必然會受到挑戰;傳統中常用的“我講你聽”、“我說你服”的德育工作方式也必然會受到抵觸。
全球化包括政治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其中經濟全球化是核心。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互動和交流,給廣州帶來了眾多跨國大企業和高科技產品,為吸收和借鑒西方有益的科學文化成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為學校德育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一方面為廣州學習西方的德育經驗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西方發達國家在德育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全球化的發展促使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更加頻繁,這將有利于廣州在學習中發展、完善自己的德育體系。另一方面也為廣州借鑒西方的德育經驗,克服本土道德教育中存在各種問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在全球化進程中也往往導致中西文化產生碰撞和沖突,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各種新的挑戰和新課題。例如,如何克服西方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對青少年學生產生的不良影響?如何克服西方個人主義的思想價值觀念對青少年學生人生觀、價值感和世界觀產生的不良影響?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如何使青少年學生更好地保持和傳承本國優良傳統觀念?如何讓青少年學生在參與世界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中保持強烈的國家認同感、民族認同感?
多元價值觀的出現容易使青少年學生在進行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時出現困擾,面對層出不窮的新道德現象和道德問題時感到無所適從。同時多元價值觀的出現也給教師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帶來了更多的困難。今天的教師在教學中可能遇到過這樣的情景:當你教育學生“勤儉節約”時,他卻說:“勤儉節約過時了,超前消費才是現今社會的明智選擇。”;當你教育學生“維護集體的利益”時,他卻說:“捍衛自己的自由和權利更重要?!?;當你教育學生“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時,他卻說:“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萬圣節更有味道”;當你教育學生“不要沉迷于網絡”時,他卻說:“虛擬世界其樂無窮,從中能找到自由和尊嚴”……面對種種“叛逆”的說法,作為教師該訓斥學生的不“聽話”,還是該尊重他們的“意見”?這是時代給每位教師提出的一個比較棘手的難題?!?〕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給廣州市青少年學生的學習、娛樂和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各種新挑戰和新問題:一是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信息獲得渠道,使青少年學生可以輕易獲取各種信息和知識,改變了教師知識權威的地位;二是通過網絡青少年學生可以迅速了解社會新事物、掌握新技術,后喻時代特征顯現,對傳統的教學關系和教學模式產生了重要影響;三是網絡信息的開放性、復雜性容易導致青少年學生價值觀混亂;四是網絡游戲的趣味性導致了部分青少年學生上網成癮,產生嚴重的身心障礙;五是網絡環境的虛擬化、隱蔽性弱化了青少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
在社會文化多元、價值多元的背景下,教師往往難以告訴學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樣的社會變化,要求廣州市學校德育的重心發生改變,由傳授道德教條、講解道德上的金科玉律,轉向培養道德判斷力、道德敏感性和道德行動能力等主體道德人格;教育的目的從傳統德育中的“教會順從”、“教會聽話”轉向“教會判斷”、“教會選擇”。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明確提出要加強公民意識的培育。事實上,在我國新課程改革中推出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已悄然貫穿了“公民教育”的訴求;上海市的“兩綱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也逼近了“公民教育”的核心內容;各地一些中小學致力于開展“公民教育實踐活動”等等,所有這些舉措都是邁向“公民教育”的積極步驟。廣州市開展的“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道德教育活動已經在公民教育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隨著我國公民教育理論研究的不斷推進,各地公民教育實踐不斷向前邁進的背景下,廣州學校德育將更加關注公民教育的開展,以培養公民道德意識,造就社會公民的價值取向,重新審視學校德育的價值取向、學校的制度安排和德育的內容設計。
德育模式的構建往往有兩條路徑:一是社會發展、學校教育實踐中產生了新問題,為解決新問題而開展實踐探索,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新認識,構建出新模式;二是新理論的出現,在理論的應用中直接演繹出新模式,在實踐應用中進行完善。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社會新問題仍將會層出不窮,需要學校德育予以解答;學校改革不斷推進也將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學校德育進行破解。隨著國際交流越來越廣泛,引介到我國的國外新理論將會越來越多;隨著我國德育理論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國內德育理論研究也將不斷深化,新德育理論將不斷出現。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不管是哪種路徑,從實踐走向理論,最終形成模式;還是從新理論直接演繹出新模式,應用于實踐,都將推動廣州市學校德育模式在已有基礎上進一步走向多樣化。同時,隨著各種新德育理念的廣泛傳播,新德育模式在學校德育實踐中應用,傳統德育模式占主導地位的格局將一去不復返;道德體驗模式、生態型德育模式等將在實踐中進一步得到完善;道德敘事德育模式、學會關心型德育模式等在我國其他地區已有實踐的德育模式,其價值將會逐步為廣州學校所認識,并在廣州學校德育這塊土壤上生根、發芽與壯大。
綜上所述,筆者在本文中主要針對智能變電站順控操作的概述、具體原則、實際發展現狀,以及具體的應用問題等展開了較為詳細的闡述和合理的分析,并對此提出了幾點關于筆者個人的思考與建議,進一步凸顯了整個智能變電站在現階段的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使順控操作邏輯編制工作更加順利和完善。同時,這對于整個電力行業的穩定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的順利運行來說都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英國教育哲學家赫斯特說過,從事德育的教師“應該對道德本質有所研究,對道德的適當領域有必要的合理理解,而且在道德教育上受過專門的訓練”?!?〕但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德育教師的專業化問題在理論上沒有受到關注,在實踐上也沒有提供必要的制度設計。但這種情況隨著我國社會發展正在發生變化。當前我國社會各行業從業專業標準不斷提高,在學校教育領域教師專業化問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學校德育隊伍專業化的問題逐步提上議事日程。2009年教育部頒布的 《中小學班主任工作條例》明確提出:“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制訂班主任培養培訓規劃,有組織地開展班主任崗位培訓?!薄敖處熃逃龣C構應承擔班主任培訓任務,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中應設立中小學班主任工作培養方向。”在這樣的背景下,廣州將更加注重德育隊伍的專業化發展,在開展班主任能力建設的基礎上,完善德育隊伍建設的相關機制,拓寬德育隊伍的培訓渠道、晉升渠道,以德育隊伍的專業化來實現廣州學校德育實效的提升。
注釋:
〔1〕《學生成長記錄冊》的主要內容包括:(1)學生素質發展要求;(2)個人心愿;(3)學習與生活記錄;(4)學科學習與活動課學習評定記錄;(5)獎勵、出勤、操作評定記錄;(6)綜合表現評價記錄;(7)本人回顧,伙伴心語,老師、家長寄語。
〔2〕黃書光.價值觀念變遷中的中國德育改革 〔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265.
〔3〕吳婷.德育,迎接多元文化的挑戰〔J〕.江蘇教育研究,2010 (10A): 63-64.
〔4〕 Hirst, P.H.Moral Education in a Secular Society 〔M〕 .National Children’s Inc.,1976: 112.